“电影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 中国电影产业的新方法
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产业研究分支。从2014年开始构思开始,刘正山经过多年的思考和实践对电影产业指数进行了多轮次的修改和调整,不断推动指数趋于完善。一个理论是否被认可,主要取决于理论的实践应用是否符合行业和产业现实发展,能否对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性的建议,从这点来看电影产业指数近些年在夯实理论的基础上也尝试不断进行理论拓展,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电影产业指数与国际比较研究》中列举了刘正山研究团队对电影产业指数所做的针对性应用实践,为管理部门、电影行业、学术界更好应用本理论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刘正山也提到:“评价,并非易事,尤其是电影这类主观性较强的评价。因此,客观评价电影产业,需要对一些基本的变量关系进行检验,厘清电影的一些底层逻辑,比如‘口碑’评价与票房、电影评奖、口碑的偏差问题等。”不难看出,该书所关注的实践内容都紧跟产业研究热点,如对于“口碑”这种已经被习以为常的电影评价手段,进行了检验,并提出了在豆瓣平台出现的“恶评”现象,提出了此类评价方式不够客观、不够科学的问题;同时,该书还针对当下电影节展的投票和评奖机制进行了分析,也指出当前电影节展评奖规则的缺陷,提出“电影艺术评奖,首要的是保证‘程序正义’,即通过合理设计评奖机制,以保证评奖结果的公信力”。以上案例,都是针对当下电影各类评价中存在的不够客观科学现象的分析,更加彰显了电影产业指数需要客观科学的重要性。
最后,该书将电影产业指数与中国城市群结合进行了相关研究,通过理论实践结合也突出了电影产业区域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