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快资讯丨弘扬中国非遗的“洋村民”


【资料图】

克里斯(右)正在学习余杭纸伞制作技艺。
出品方供图

从一把余杭非遗纸伞,到一把充满创意的“飘”纸椅,再到“蝶”纸椅……德国设计师克里斯和他的朋友们通过自己的巧手让中国非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近日,由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和余杭区委宣传部联合拍摄的纪录片《克里斯和他的中国伙伴》上线央视国际频道,让更多人了解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的这位“洋村民”。

《克里斯和他的中国伙伴》讲述了克里斯学习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余杭纸伞制作,并通过创造性转化,让这项技艺登上国际舞台的故事。

2010年,克里斯来到中国,次年和朋友张雷夫妇拜访了余杭纸伞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刘有泉,潜心学习余杭纸伞70多道传统制作工艺。学艺过程中,他对上伞面时的“湿糊”工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余杭油纸伞的“湿糊”工艺,是用胶水将桑皮、山皮等韧皮纤维为原料制成的整张皮纸湿透后,一层一层糊在伞骨上的一道工艺。克里斯和张雷夫妇尝试将这项工艺应用在其他形状的框架上,设计出灯罩等生活用品。他们还进一步大胆探索,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运用湿糊工艺制作出一款纸椅。

2012年,一把名为“飘”的纸椅出现在米兰设计周,它有着良好的牢固度和优美的设计感,让国际设计界看到了中国非遗工艺的神奇,一举获得了米兰家具展设计师卫星展全场最高奖。

《克里斯和他的中国伙伴》呈现了克里斯等设计师通过建立非遗与现代生产生活的联系,助力青山村乡村振兴的实践。

纸椅“飘”在米兰设计周获大奖的消息传回国内,余杭纸伞作坊沸腾了,这让刘有泉的孙子、90后刘伟学看到了中国非遗的世界影响。

2015年,克里斯等人与刘伟学联合制作了一把大纸伞,作为装置艺术远渡重洋,参加了巴黎MO展览、米兰设计周展览以及雅典博物馆展览,再次走上国际舞台。2022年,余杭纸伞在故宫文渊阁惊艳亮相。

克里斯等人的出现,让余杭纸伞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从上游重塑了消费者对中国非遗的自信,从下游激活了非遗在产业发展中的活力。从小山村的一个简陋作坊,到瓶窑老街上的余杭纸伞馆,再到余杭纸伞走进故宫文渊阁,如今,刘伟学已开设网店“纸伞之家”,还将纸伞结构融入衍生品设计之中,吸引年轻人返乡,带动村民就业,形成了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模式。

克里斯也在3年前把妻子、女儿、儿子接到中国,把家安在青山村,成为青山村的“洋村民”。每当太阳落山,落日余晖洒满整个村庄,克里斯会带着索尼娅、皮特在村里的坡地玩滑板,到溪边嬉戏玩耍,妻子妮可骑着自行车陪护在孩子们身边。克里斯在片中说:“我们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地方作为我们的图书馆、我们的工坊、我们的工作室、我们的家。如今这里不断有新人进来,村庄变得更加开放,我们住在这里非常高兴!”

(责编:何淼、郝孟佳)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