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诗词课堂如何教声调(延伸阅读)
(资料图)
声调是汉字语音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国际中文课堂教学来说,让学生感受、掌握中国古典诗词的声调,会帮助他们感受声律的美妙。
课堂上,老师对学生作普通话“四声”的示范,然后在黑板上标出相关线条,告诉学生按照声调的实际相对音高,可以采用五度标记法来理解;或者是一边语音示范,一边伸出手,将声调行进的方向转化成手势,“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个弯,四声直接降”。这两种方法,很显然,第二种更容易理解,也表现了声调动态的线条美。
那么,汉语非母语的中文学习者想要读好中国古诗词的声调,在笔者看来,除了读准单个字的声调,还可以借鉴诗词吟唱的办法。
诗词吟唱,简单地说,就是延长平声,缩短仄声,并且有停有连。在实际中,可以先后开展3个层次的教学:首先,节奏要分明。延长声调,是一种对声调调性的“夸张”,但不能忽视诗词的节奏美。比如,在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读朱熹的《春日》,只有注意到节奏,才能顺利读下去。假如没有节奏和仄声的停顿,就会上气不接下气,听起来也毫无美感。在中文课堂上,作为教学延伸,老师还可以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识得”二字明明是普通话的阳平声,却要读得和仄声一样短促,让学生在了解古入声字的同时,也体会到汉语声律满满的历史感。
其次,平声低、仄声高。在诗词中,读出声调的高低,才能展现声音上高低错落的美感。一般来说,拖长的平声,声音就相对低一点,也悠长一点;短促的仄声,声音略高昂和响亮。
举一个例子,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为示范,老师将诗中的一些字加点标注,这些字的声调需读得短而高,再将其他的平声字读得低沉而悠长,于是诗中的音乐就被奏响了,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唱”起来。
之后,老师可以进而介绍词作,因为其长短句的设置,声调就呈现更多组合,音乐性也更强了。老师可以请学生运用前面的规律,自己尝试着跟随声调来“歌唱”。
这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通过吟唱,所唱诗词的声调音乐风格是欢快的、温婉的,还是忧伤的?这种感觉和诗词传递的感情是相似的吗?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当学生顺着这样的思路找到答案,一定会惊叹于诗词的声音美,由此激发起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最后,吟唱声调注重个体感受,不是表演。作为中文学习的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最重要的还是要体会到声调的吟唱和作品本身的联系。建议学生在熟悉声调以后,利用吟唱的方法,不妨多接触一些中国古诗词,独立地和诗词进行“声音”的交流,感受它们不同的风貌和情感特征。
综上所述,在国际中文教学的诗词课堂上,运用吟唱的方式教声调,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从“字正”到“腔圆”的变化,而且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中文尤其是诗词的声律美,激发他们学习中文的兴趣。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