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 >

世界看热讯:猫咪学院 | 猫猫总是不理你,一定是你眨眼的方法不对!

人类豢养动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有些是作为食粮存在,有些则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帮手,也有不少是以「陪伴者」的身份在人类历史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不管目的为何,这些物种在与人类群体互动的过程中,也会自然而然学习、甚至是演化出一定程度的「社交能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大家的观点来看,能觉察到人类情绪并给出相应回应的动物自然「讨喜」许多,也比较能从人类这里获取资源,大大增强了这些物种生存的本钱。

特别是以陪伴人类为主要功能的居家宠物,它们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与人类相处,反而鲜少有机会与同种动物互动,这让它们「社会化」的程度又普遍高出其他物种许多。

过去已有许多研究发现如狗、马、猪与山羊等物种有学习辨识人类指令并做出正确回应的能力,甚至还能分辨人类当前的情绪、同时向熟悉的人传达带有情感成分的讯息。

这些能力让它们与人类的互动不只有「指令—行动」的目标导向层面,也会触及到更深层次的交流,进而产生情感上的依赖与连结感。

然而有趣的是,作为居家宠物的大宗,针对家猫社交能力的实验研究却少之又少,果然是因为猫不理人都是人来蹭猫。

2020 年英国萨赛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心理系的Humphrey 博士与其研究团队决定开创先河,希望透过动物行为科学的角度进行实验,

看看这些以性格乖张闻名世界的食肉动物到底有没有把人类放在眼里。

「我家的猫到底在不在乎我?」

这应该是许多猫奴共同的困惑,毕竟猫的行为总是有些捉摸不定。

平常找它的时候爱理不理,真的有事要忙又一直跑来干扰你,如此反复无常让家猫身上常有「目中无人」、「把人当奴才」的标签。

但是从动物行为科学的观点来看,猫把不把我们当奴才还不好说,但至少「人类」在这些毛孩心中还是有一定分量的。

过去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家猫在遭遇到模棱两可的情境(例如有陌生人出现,无法辨识对方是敌是友)时,会以人类照顾者作为自身反应的依据。

这样的学习机制类似于婴幼儿的社会学习,也间接证明家猫的确有观察、识别并学习人类情感反应的能力。

除了被动接收与学习人类情感,家猫也被证实会透过声音或行为来操弄人类的行为,例如主动发出呼噜声、用头蹭人,或是对他人叫唤特定字词有反应(通常是名字,但也有可能是与特定行为连结的字词,

像是「吃饭了」)。

也有研究发现部分家猫在察觉人类照顾者陷入负面情绪时,用头蹭人等表达正面情感的行为频率会增加。

然而上述行为都涉及过于复杂的情感面向,再加上猫在实验室里出了名的「难搞」,让Humphrey 博士必须找到一个更加静态、且适合用观察法记录的指标行为。

最后研究团队锁定了「眨眼」这个动作。

但可不是什么眨眼都算数,而是猫科动物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慢速眨眼(slow blink sequence)。

在人类看来只是想睡、无精打采的脸部行为(facial behavior),其实是猫在直接向人类表达放松、舒适等正向情绪。

特别是眼睛将闭未闭的眯眼状态(eyes narrowing)更是跨物种的正向脸部线索,包括人也会有「舒服的眯起眼睛」

或是「眼睛笑成一条线」等表情,让这个简单的表情具有极高代表性。

对猫来说,长时间盯着某样物品代表警戒与观察,若是其他生物盯着自己则代表潜在威胁。

这也是为什么猫一般喜欢待在角落或高处,就是为了在回避他人视线的同时确保自己能够有最好的视野。

许多人类在与猫互动时喜欢把猫抱到眼前来个「深刻的眼神交流」,但这样对猫来说会造成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在行为被拘束、无法自由行动的状态下,猫只能透过挣扎或出手攻击来处理自身经验到的威胁。

或许我们是热脸贴了猫的冷屁股,

但如果从猫的角度来看,打从一开始人类就「表错情」,让它们判断出错才爆发冲突。

这也是Humphrey 博士在其研究中试图解答的问题:如果用人类的逻辑去跟猫互动行不通,那使用猫本身就有的行为来交流呢?

说得更明确一点,如果人类对猫慢速眨眼,猫会把这个行为视为友好的表现吗?

Humphrey 博士在其研究中总共进行 2 项实验,一项是观察当照顾者对猫进行慢速眨眼,猫是否也会给予相同的正向回应;另一项则是将照顾者换成的实验者,观察猫在面对陌生人时是否会因为对方的正向表现变得更加放松。

在锁定「慢速眨眼」作为目标行为后,为了能更有效率地分析研究数据,研究团队参考猫脸部行为编码系统(CatFACS)拆解慢速眨眼行为,再加上中性的普通眨眼,总计记录4种行为:

半眨眼(half-blink),指猫的上下眼睑靠近,但未完全闭合的动作,这可以属于一系列的动作当中,也可以是个单一动作。

阖眼(eye closure),指猫的上下眼睑完全闭合,且必须维持闭合超过半秒。

眯眼,指猫经过半眨眼后维持在半闭合状态。

眨眼(blink),指猫的上下眼睑互相靠近后闭合,且必须在半秒内重新打开。

2 次实验都将实验室布置得尽可能接近猫平常活动的空间,降低猫在新空间可能出现的焦虑与不安,也让行为记录更贴近自然情境。

在第一项实验中,

照顾者会事先接受实验者训练如何慢速眨眼,并由事先架设的摄影机记录猫在「注意到照顾者慢速眨眼」以及「并未与照顾者有任何互动」2 种情境中慢速眨眼与眯眼的行为频率。

第二项实验相对复杂一些。与猫互动的人类改为陌生的实验者,同样由是先架设的摄影器材纪录猫在「实验者主动对猫慢速眨眼」与「实验者维持中性表情」2 种情境下慢速眨眼的频率,以及后续对实验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根据行为指标分为「回避」、「中性」与「亲近」3 种)。

实验结果发现不管是面对照顾者或陌生人,猫确实都对人类的慢速眨眼行为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回应。

特别是面对陌生人时,如果人类主动对猫慢速眨眼,除了能观察到显著高于中性表情的正向脸部表情回馈,猫也较愿意主动亲近实验者。

作为首次将家猫置入行为科学实验情境中得到的研究成果,这两次实验确实在方法与样本数量上有些限制,却无疑为动物心理学领域打开一扇全新的窗,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家猫与人类之间确实存在相互交流的可能性。

Humphrey 博士在论文中提出一些未来研究方向。

包括检视「慢速眨眼=放松」这个联结究竟是猫本身就有的先天机制,抑或是在与人类互动时学会的后天行为?

或是从「长时间注视」对猫造成的威胁性来看,慢速眨眼也有可能是为了打破相互瞪视僵局而采用的策略,一方面干扰直视的目光、另一方面又能将潜在威胁维持在视野内。

若要将此研究总结成一句话,那可能会是:猫不是不理人,只是我们用错了方法。

人类爱猫的历史虽然已有数千年,但是我们对这个物种其实还有许多不了解的地方。

对于这些每天都能睡上将近20 个小时的陪伴者,我们很容易就会将自己的感受与逻辑投射到它们身上,导致许多「自以为是」的误解与冲突。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算是人类的傲慢。

家猫就算拥有辨识人类情绪的学习能力,也不代表它们非得「学着适应人类」。

我们可以透过诱导、制约等方法教会其他动物一些符合人类期待的行为,却不可能、更不该迫使它们抛弃刻印在演化脉络里的动物本能。

例如有些家猫家狗会在人类影响下愿意吃蔬菜,却不代表它们有办法承受完全素食的生活型态,还是得透过肉类获取必要营养。

人类寻求其他动物的陪伴,

自然是想营造舒适、放松的环境。

但是真正的放松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包容的前提上,由人类施加的单方面压迫或许短时间看不出影响,但长久下来肯定会对双方都造成不良后果。

Humphrey 博士的研究只是个开端,如何把这些知识实际运用在生活中才是最关键的。

下次在急着抱怨某只猫很凶前,先停下你所有具侵略性的动作,尝试给猫传达几次慢速眨眼吧?那可能就是你跟猫第一次真正「友善交流」的机会。

END

标签: 分析研究 摄影器材 BLINK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