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中年大叔掀起流量偶像般的追逐热潮 B站罗翔老师是娱乐至死还是法学的光?

2020年3月9日,彼时疫情的阴霾仍未消散,而全国各地的小孩子们也正留在家中通过一块小小的荧幕和一条细细的网线接受来自老师们的在线辅导。

然而无独有偶,就在这一天哔哩哔哩进驻了一位中年大叔,他同样标榜着老师,他专攻的科目是法律。

只不过区别于绝大多数但凡一开口便会让台下学生睡眼惺忪的教师们,这位中年大叔居然掀起了一阵流量偶像般的追逐热潮。

第一部视频时长不到两分钟,居然斩获1088万播放量,曾登顶全网排行榜第一位!

而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罗翔老师”---

只要你是一位B站的重度用户,你定然知道这位名叫罗翔的中年大叔的爆红并不是一次意外。

就在他远未进驻B站之前,他在厚大法考的案例录像就已经在B站获得了数百万播放量,而B站的进驻邀请也只是顺水推舟而已---

当然,这次合作的效果是相当惊人的。罗翔老师在此后的每一期视频不仅都能达到数百万的播放量,他的粉丝积攒速度甚至还打破了过往B站的所有UP主。

后来仅仅用了9个月时间,即完成了千万粉丝的积攒---

回望罗翔老师进驻B站的这9个多月,他的成功除了有过硬的法学知识之外,也还少不了屡屡的“蹭热点”操作,包括《隐秘的角度》、企鹅与老干妈纠纷、张玉环案件、沉默的真相等等但凡可以进行法学解读的社会热点都几乎没有错过。

从内容创作的角度来说,这绝对是无可厚非的,没有人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写下的文案和剪辑的视频只有零星的播放量。

但这事儿在某些网友看来就变得不对味了。他们指责罗翔老师有“恰饭”的嫌疑,也认为他进驻B站并将原本严肃的法学知识进行了戏谑化的诠释,认为这是一种娱乐至死的体现---

说实话,在过去多月以来我确实也有过相类似的顾虑,我一直懊恼着罗翔老师的行为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

但当时间到来12月15日,通过微博的一则热搜话题,相关的顾虑也总算拨云见日了。

01.罗翔上热搜,谈及走红经过

此次引起的热议来自新京报对罗翔老师的一期专访,而通过这短短10多分钟的视频,我们能够更清晰的感知到罗翔老师的“自知”和“自律”。

读过书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说娱乐圈常常出现的“人设暴雷”事件已经不再能够让你相信荧幕明星的言行,那罗翔老师的所作所为则可以将你往信任的核心拽拉回去。

对于如今的千万粉丝以及无数网友心目中男神的成就,罗翔老师表示有点儿受宠若惊,他将自己的爆火定性为:“一切都是意外,时常觉得自己所得,皆非所配”。

而他也反复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格言来警惕自己别在流量的陷阱中迷失和堕落---

不仅如此,区别于其它UP主在接受聚光灯照射时的莫名压力和焦虑感,如包括B站科技区的@老师好我叫何同学,以及游戏区的@老番茄等等“B站一哥们”均在成名后的采访报道中提及过人气所带来的压力。

他们担心自己后续的产出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也担心会因为一个意外失误而成为舆论谴责的对象(如键盘侠们最喜欢用的“江郎才尽”)---

罗翔老师对所谓的名利也非常看淡,他反复强调过“误解是人生的常态,而理解则是稀缺”。

也认为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人气即使哑火了也无须大惊小怪,因为这才是正常的人生:“我只是侥幸的,暂时的活在聚光灯下而已”。

不过即便如此,对比起何同学和老番茄更偏向娱乐的内容创作,罗翔老师显然还要背负上另一层沉重的,甚至可以被称作为道德枷锁的舆论批判---将严肃的学问娱乐至死化?

就在新京报记者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罗翔老师没有任何回避,相反还接连给出了如下两个答复---

“我不反感网络平台,我认为它们的存在能让我倾听到年轻人的声音”

“在曲高和寡和娱乐至死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最终会导向哪里,谁知道呢?我只能做好一个范本”

我们都知道“娱乐至死”这四个字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回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

这部著作对后世民众的思想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数十年前波兹曼就已经提出了电视媒介的出现将会令文化逐步走向粗鄙,最终也就会消亡于各种戏谑的电视节目当中---

我们不能说波兹曼的观点是错的,哪怕如今距离他所处的时代已经相继演变出了电脑以及智能手机,而所谓的视频形式也早已从单一的电视节目演变出了长中短各种形式的视频,而所谓的“文化衰亡”似乎从未到来,但我们依旧不能将娱乐至死的警惕给彻底的抛弃。

但警惕终归是警惕,而不能成为键盘侠们口中的“危言耸听”。

事实上在人类传播学上还有着一位名声度丝毫不羸弱于波兹曼的大神,而他就是被称作为传播学之父的“马歇尔·麦克卢汉”。

他对科技和媒介的态度是相当乐观的,而其最著名的观点“媒介即信息”也正是罗翔老师如今所秉承的B站视频的创作态度(在曲高和寡和娱乐至死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平衡)---

在印刷时代我们确实离不开纸质读物,也正是因为纸张的普及让原本只能够口口相传的知识得以被记载下去。到了互联网时代,旧有的知识也值得被焕新一次,而匹配着互联网这一新媒介的信息载体就属如今看到的B站视频。

不仅如此,虽然罗翔老师如今正在尝试着将原来曲高和寡的法学内容亲民化和接地气化,但同时他也清楚每一个领域的牛人都不是仅仅通过“娱乐化”的内容就能够塑造成型的。

于是在面对新京报采访的时候他还回复了这样一番让人印象深刻的话语---

“我的讲课唤起了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向往,人们收到的只是回声而已,学习法律是很痛苦的。人类所有的成就都要付出艰辛努力,但为什么起步不能快乐一点呢?”

可以看到,罗翔老师对自己工作的追求是非常清晰的,他虽然也在B站兜售过相关的刑法悖论课程(可以视作为将系统性的知识进行视频化教学的尝试),但数十年的法学工作经验也告诉了他成为资深的法律人少不了“深耕”的普适性道理。

所以从接到B站邀请的第一天开始,罗翔就已经将自己的工作定位成“唤起兴趣”,或者说的更庄重一点“在每一位B站用户的心扉上种下一颗喜爱法学的种子”。

而这个事情其实和我们常于迪士尼动画里看到的对“使命感”的呼唤,是有着如出一辙的意思呢---

那罗翔老师成功了吗?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就在他进驻B站的这9个月时间当中,中文互联网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对法律等专业领域工作者的拉拢风潮。每一个平台都予以了高额的补助,也对相关的专业内容进行了巨量的流量扶持。

另外,在综艺领域我们还看到了以知名律所的实习为卖点的《令人心动的offer》,以及2020年法考人数创历史新高等等令人振奋的消息---

那你们说罗翔老师的这把火究竟是糟粕?还是应该被认定成中国司法界的正道的光呢?

02.最后通过这次新京报的访谈,相信各位也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罗翔老师工作的定位以及他本人所能够创造的社会价值了。

与其抱着杞人忧天的娱乐至死的焦虑,不妨一同参与到罗翔老师的视频工作当中。

用有价值的反馈以及监督,去好好的帮助罗翔老师完成兴趣的唤起以及新型媒介之下的法学信息的传播方式的迭代吧---

标签: 中年大叔 罗翔老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