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番剧 >

智慧农业技术让种地变得更智能

“三夏”大忙时节,顶着火辣辣的日头,江苏省射阳县内的临海农场职工徐士忠站在地头,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金黄的麦浪中,一台台小麦无人收割机隆隆作响。“无人收割机不用农机手,晚上抢收也不怕累。在后台智慧麦作系统设定好程序就行,我管理的2500亩地,比往年能提前一天收割完呢!”

徐士忠说的智慧麦作系统,是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之一——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这项引领性技术由南京农业大学领衔,主要包括北斗导航支持下的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技术、无人机支持下的小麦精确施肥喷药技术以及物联网支持下的小麦智慧灌溉技术。

“智慧麦作,让种地变得更智能。”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临海分公司总经理黄礼庆说,“通过实施这套技术,今年小麦生产实现精确播种、施肥、施药、灌溉和收获,既省成本,效果又好,每亩地增产5%,算下来每亩节本增收100多元。”

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副院长田永超介绍,智慧麦作技术将北斗导航、现代农学、信息技术、农业工程等应用于小麦耕、种、管、收全过程,实现生产作业从粗放到精确、从机械到智能、从有人到无人。

这套智慧农业技术究竟“聪明”在哪里?

首先是立体化感知农业信息。以前种地主要靠老把式的经验,现在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田间物联网设备共同架设“天眼地网”,定量、全面、立体化地获取农情数据。

数据有了,种、肥、水、药的施用量怎么确定?田永超表示,农民施肥喷药大多是凭经验,现在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信息、品种特性、植物长势等,开具种、肥、水、药的“细方子”。

“就拿我们农场来说,不同地块的土壤肥力有差异,播种时就不会平均化,而是根据智慧麦作系统的处方精量播种。”黄礼庆介绍。

有了数字化的“处方”,如何实施?关键是研发智能化农机装备,并将农机、农艺与信息技术融合,给田里的“铁疙瘩”装上“活脑袋”。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主任张文毅介绍,目前,天空地立体化苗情监测诊断技术、无人机支持下的作物精确机喷药技术、基于物联网的灌溉技术等单项技术趋于成熟,已在全国主要麦作区示范应用。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技术已初具雏形,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有望在近年内实现应用。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晔表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从数量保障型向质量推动型转变,迫切需要遴选示范一批引领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形成一批贯穿农业生产生活全过程的优质绿色增效技术体系。“既要确保当前产得出足够的粮食,更要为未来粮食持续供得上、产得优打造‘动力源’。”

2018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藏粮于技”战略,每年组织开展10项引领性技术集成示范活动,着力树立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技术导向,推动重要成果快速集成转化落地,汇聚农业高校、科研单位、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示范推广合力。活动实施以来,遴选示范了小麦节水保优、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受控式集装箱循环水绿色生态养殖、蔬菜全程绿色高效生产等一批引领性重大技术,为新时期产学研用一体化和重要农业技术快速普及应用探索了新模式。

张晔表示,今年将聚焦稳定粮食生产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推动引领性技术的集成化、实用化、轻简化,畅通“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展示基地—示范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链式技术推广通道,实现技术和农业生产紧密结合,切实发挥科技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性作用。

标签: 智慧农业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