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全球热资讯!在职场,有问题该怎么提问?

以下文章来源于 Ray 先森 ,作者 Ray 先森

提问是日常中最直接也是最管用的沟通手段之一,但不同的场合,提问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职场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沟通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更大的激化矛盾和放大情绪。那在职场中,如何提问呢?文章给出了详细答案。

作者:Ray 先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编辑:可安 / 美编:高婉珍

来源:Ray 先森(ID:RayZhang1993)

1

开放而包容的态度

永远胜过狭隘而主观的臆断

如果把我们概略地进行分类,日常工作中最常见的无非有两种提问的方式:

1. 封闭式提问

顾名思义,封闭式问题就是可以用是或否来加以回答。

比如说:今天的会议是不是你安排的?这个文件是不是你编辑的?这个流程你走完了吗?

凡是可以用是或否回答的问题就叫封闭式问题。

2. 开放式提问

而另一种类型的问题是不可以用是或者不是加以回答的,必须要给别人具体信息,这种是开放性的问题。

比如说你去给客户做提案,对方问的那些问题,常见的:

你们的创意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想?你们的实现路径是什么?效果预期怎么样?实现变现路径的营收结点在哪里?以及什么时候能实现营收最大化?

这种就属于开放性的问题,你没法用单一的是或否来进行回答。

当我们了解了提问的不同类型之后,你就该考虑在日常工作中,哪种提问方式更适用,在这里给你提供 2 个建议:

1. 多用开放式提问

比如你在做一个针对用户的需求收集提问,但是你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封闭式提问,那可想而知整个过程会非常耗时且无效。

因为你要多番提问才可能把那个真正的信息寻找并提取出来,那为什么不直接用开放式问题提问?

直接问到底,比如你的痛点和需求是什么?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你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2. 尽量不要树立对立思维

还有一个原因是,封闭式的提问,往往给人一种非常典型的对立性思维的印象。

你再想一下,当有人一开口就问你:

这个项目不是你做的吗?这个东西你也不会吗?你是不是没汇报给我就做了?

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封闭式问题,这样的提问,其实已经包含潜台词:

我知道就是你的各种原因,导致现在才有这么多问题。

你看,这种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主观臆断,往往最容易从自己的刻板印象和已知预设出发进行询问,其实一旦开口就已经在自己心里先给对方宣布有罪了,剩下的无非就是找个具体的理由数落对方。

3. 为了解决问题而提问

看过很多人常常喜欢把提问当成一种吵架的手段,比如会诱导对方说出自己工作上的纰漏和失误:

这个项目,确实是我们做的,由于前期疏于沟通导致信息不对称,才在后期出现这个问题。

这个时候,最该做的是在后期增加沟通的频率,让各方保持信息通畅,而不是以这个问题去拿捏然后火力全开怼的队友哑口无言。

这就是封闭式提问真正危险的地方。

它不仅对时间和精力的造成巨大消耗,让众人频频陷入一种情绪对立和精神内耗之中。更裹挟着一个强大的立场性发言,它背后所隐藏的潜台词是:

你错了,你一开始就错了,我就是要让你知道你错了。

很坦白的讲,我在职场工作这么多年,习惯用这种方式去沟通的职场人,基本上没一个能让别人信服的,即便是当下对方表示认同,也不过是面和心不和,或者是忌讳对方的领导身份所产生的权力差而选择沉默。

说白了,这不是沟通,而是变相的打压和批评。

所以,你如果在沟通过程中用大量封闭式发言去对话,几个回合就会把自己死死地困在自以为是的主观臆断之中,根本无法真实理解对方的想法,工作自然也就难以推进了。

2

一个好的提问

背后有一百个好的答案在等着你

沿着上文的思路,当我们继续在 " 开放式提问 " 的这个范畴中去罗列问题,结合我日常看到的问题,基本上有这 3 大类:

1. 是需要你回答的

比如这个项目进度到哪里了?目前增长情况如何?这都是一些结构性的信息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有不同的答案。

2. 是想和你讨论的

比如未来行业发展如何?市场走势怎么样?这类问题没有定论,也不一定有标准答案,但对方希望跟你交换一下看法,这类属于开放式讨论,并不存在对错。

3. 是需要你解决的

比如你的领导需要你帮忙协助做下一个年度的运营计划,或者是某个专业领域的技术问题,这类问题他可能不在行,就需要你帮忙解决,看似是提问,实则是提需求。

针对这 3 类提问,下面提供 3 个思路,仅供参考。

1. 是需要你回答的:

这类问题,一般都是有一个大概的范围和模版进行参考的,比如运营一个增长类项目用户孵化时间是多久、一篇新媒体微信文章大概多少字看着比较合适、一个项目运营多久就该设立变现结点等等。

这种属于结构化的职场经验和知识,更多的需要你自己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不断实操并提炼而得到的。而且这些结构化的知识学习没有捷径,就是死记硬背,然后在大量的反复演练中烂熟于心,当别人提问时即可脱口而出信手拈来。

2. 是想和你讨论的:

这类开放性讨论问题,并不一定有正确答案,所以更多是处于彼此探讨阶段,但也并不代表着就可以天马行空式的信口胡说,特别是一些可判断可预见性的问题。

比如一个项目增长或变现结点在哪里、下半年项目业务发展预判等等,都是基于一定理解和认知层面上的问题,虽然说有一定开放性,但前提也是需要你对业务和项目足够认识和清楚,所以平时有时间不妨多对手头项目和工作做下总结和提炼,以增强了解度和清晰度。

3. 是需要你解决的:

这类提问,更多的是需要你带着解决方案去参与讨论,或者要时刻准备好去想着怎么解决对方给你下的需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 带着答案去讨论 "。

比如对方和你讨论一个需求是否合理的时候、或者一个设计上的瑕疵是否有必要改动时,这些都是在用潜台词告诉你,这个地方可能不合理、这个设计可能需要改了。

每一个提问在发起者起心动念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它终将奔赴不同的答案。

就像有的提问,答了不如不答;有的提问,没有答却已经答了;还有些提问,答不答都不重要。

这世界没有所谓的 " 废话 ",别人既然问了自然有他的想法,就像每一个提问,都值得搭上一个好回答。

3

学会提问的 4 个坑

我劝你一个都别踩

聊聊几个提问的小诀窍,在现实生活中不妨可以看看是否能用的上:

1. 把问题范围缩小

一旦问题的范围缩小,这样你就能弄清楚对方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嘴上说的表面需求。

比如,你同事和你提个需求说,他太忙了,很多事情没时间做,这个事情能不能你帮忙做下。

你就可以缩小范围,问他希望具体在哪个方面能有一些改善。

这时他可能就会认真思考,比如原因可能是因为加班太多,占用了一些时间,或者是自己接了很多无关的需求,导致最后做不完也没时间做,那他的解决方案就是提高工作效率或者是评估下有没有必要接这个需求。

所以通过缩小问题范围,把新的问题聚焦在了 " 提高工作效率 " 上。如果能这样一层层深入地问问题,就能够排除一些无关信息。

2. 把时间进行聚焦

当我们提问的时候,不妨可以聚焦不同的时间段,同时问下和过去、现在、未来相关的问题。

我们找到对方真正的目的之后,可以试着问一些不同时间范围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当你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会问比如过去有没有用过什么方法,提高你的业绩绩效,以前发生类似业绩提不上的事情是怎么解决的,未来一两年希望自己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做到什么样的职位等等。

通过聚焦不同时间段,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更清楚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决策。

3. 用更积极方式来提问

没有谁会喜欢,对方一开口就怼到自己无话可说,特别是那种 " 这不是你干的吗 "" 凭什么要我干 " 反问语气式的提问。

一旦你的提问方式采用特别负面态度和方式的时候,回答的人一般不愿意说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直接回避。

又比如,你问下属,某个方案还有什么不足,大家可能会说没什么,挺好的,毕竟谁会当冤大头去拆领导的台?

如果换一种问法,问这个方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大家也许就会积极发表意见了。

4. 不要轻易评判和给建议

最后,提问的时候要注意 2 个问题。

一是不要轻易评判,挖掘对方真正的需求。很多时候我们遇到自己比较擅长,或者比较懂的问题,很容易做评判,给建议,这样就不容易找到真实有效的信息了。

另一种就是不要急着抛给对方答案,要一直问开放类问题促使对方找到解决方案,因为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别人在自己面前好为人师,对自己指指点点评头论足。

比如,还是前面的例子,当同事说太忙没时间让你帮忙干活的时候,有人可能会这么问:

" 你有试过少做一些没用的事儿吗?" 或者问 " 你有利用好一些碎片时间吗?",或者干脆问 " 你要不后面上班少玩手机?" 这些虽然也是提问,但每个问题都包含了一个隐藏的建议,而且这种包含建议的问题其实不是开放性问题,对方听到了也不一定会按你说的做。

4

结语

有人说,提问是一种天真的能力。

真的,这个能力在我们幼年非常饱满,成长的过程中却不断消散。就像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所有知识都在给予答案,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让你提出问题。

在文章的最后,你我也不妨来思考一个问题:

是我们天生就不会提问,还是后来在日常琐碎的工作和生活里,我们渐渐失去了对外界和未来的好奇心,

以致于让本该丰富多彩的人生,趋近于无声的静默。(全文完)

你的思维方式

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标签: 解决方案 解决问题 这个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