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短讯!困于内耗的年轻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不知道你是否会有这样一种体验,平时作息规律的你,一旦需要第二天一早参加某个重要活动或是约会,半夜就总是睡不着,越是提醒自己 " 明天很重要,一定要早睡 ",就越是清醒。
这种情况想必也存在于工作、作业交稿。当时间充裕,拖延症总会出场打乱理想的安排。随着截止日期临近,甚至需要以分秒计算,强烈的焦虑不仅让你手心出汗、心跳加速,还不断打搅思路,让本就紧张的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资料图)
每到这时,你可能都会后悔没有早做打算,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时间管理出了问题,甚至找来各种高效工作法和 " 成功人士的 XX 个习惯 " 给自己复盘。
但结果大家可能也知道,这样的问题还会出现许多次。
下面,再让我们简单给自己打个分,看看是否受下面这些问题的困扰。如果超过 5 个,你可能已经丢掉了人生自主权。
同大家一样,奥利弗 · 伯克曼(Oliver Burkeman),曾经也是一个强调效率的 " 生产力极客 ",在花费数年时间试图优化时间管理方法后,非但没能征服时间,反而更加焦虑。
他意识到:想要优化时间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越想要征服时间,越觉得挫败、有压力和空虚。在历经痛苦之后,他得出总结——" 时间管理是无效的 ",放弃掌控时间的执念,接纳自身的有限,能为我们的人生增加不少空间。
他用经验和感悟写成了这本《四千周》,在提倡高效、不停 " 内卷 " 的现代社会反其道而行之,用 " 反时间管理 " 的思路,重塑对时间管理的理解。
1
" 躺平 " 不是放弃,而是接纳生命的有限
如果有人拿着一页印着 4000 个星期的涂色卡告诉你,这就是你的全部人生,你的第一反应会是惊讶还是更加焦虑?
事实确实如此,假使能活到 80 岁,人生也只不过 4000 个星期出头。
已故英国哲学家布莱恩 · 马吉做过一个更夸张的联想:人类文明大约有六千年的历史,我们通常觉得这段时间漫长得惊人,但其实也只需要跨越六十个百岁老人的人生,也就是 " 办一场酒会,挤在客厅里的朋友那么多 "。
一辈子太短了,短到荒唐,短到可怕,短到没礼貌。
通常情况下,面对这样短暂且可量化的人生,大多数人会告诉你如何高效利用时间,但结果却是,时间不够用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忙碌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病,被重新定义为 " 拼 ",我们就像在传送带旁边的工人,效率越高,传送带就转得越快。
面对效率陷阱," 躺平族 " 的队伍不断壮大。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学习,他们都表现得毫无波澜。这种看似妥协和放弃,其实也包含了个体的反叛,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 躺平 " 对于时间管理的意义也在于此。在极度强调效率的环境中,看似逃避现实的思路,让我们通过 "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 式的自我保护,不去考虑得失的意义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承认自身能力的不足以及生命的有限,从而更充分地活在当下。
因此,与其为计划满满当当却总是事与愿违而焦虑,不如换个方向 " 躺平 ";与其自责浪费时间无所事事,不如承认活在当下的事实。只有乐于与生活开展真正真挚的关系,才能找到有意义的开始。
2
" 摆烂 " 不是停滞,而是拒绝无谓的执着
除躺平之外,还有一条听上去更加 " 消极 " 的心态—— " 摆烂 "。
你可能会觉得," 摆烂 " 意味着随波逐流,不做选择。但其实,不知道如何选择也等于没有选择。做选择的过程包含了对自我的审视,审视自我的能力,审视自我的欲望,做事和做时间管理也是类似的。
从生命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出选择,一天当中可能无意识中就已经做出了数百个小的选择,构建起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也永远牺牲了其他无数种可能的活法。因此,即使是你能想象的最好的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向其他可能性挥手告别的过程。
既然如此,生活就不能仅靠增加选择或塞进更多事变得更有意义。如果我们无法决定优先做哪些事、不做哪些事,就无法通过追求效率和专注让生活和工作变得轻松。相反,当我们放下对工作过多带来的负重感和对时间规划不确定的焦虑,专心做好眼前的事,适当的 " 摆烂 " 能为我们提供方向。
在 " 摆烂 " 还未兴起之前,这种心态还有另一种身份,也就是 " 拖延症 "。许多人都因为拖延而自我批判,但其实没有意识到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倾向,不可避免。在《四千周》里,奥利弗 · 伯克曼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让 " 拖延 " 和分心变得有意义。
这并不是说要我们彻底放弃对自我的主导,停滞不前,而是对自我能力、工作本质形成清醒的认识,通过与自己达成和解,学会取舍,更加从容地处理繁琐的事项和紧张的安排。
3
" 内卷 " 不是目的,而是校准时间的规则
当然,即使我们不断向自己找答案,用 " 躺平 " 和 " 摆烂 " 迎接压力,也依然很难摆脱忙碌和高效带来的侵扰。这就好像陷入沼泽的人,仅仅告诉他不要胡乱挣扎只能减缓下陷的速度。
于是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城市打工人越来越流行于走向户外,借助徒步、露营等 " 身体的苦行 " 去消解 " 内卷 " 的 " 心灵之苦 "。这种信号越差、效果越好的 " 累并快乐着 " 像救命的树枝,给了大厂青年喘息的机会。
然而短暂的 " 逃避现实 ",和漫长到近乎永远的工作时长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我们重新回归现实,可能还未开始工作,就已经感到疲惫不堪。要想脱离 " 效率陷阱 ",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
既然我们已经可以接受时间有限的事实,也承认对时间的控制力非常有限,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便可以用个体的视角重新理解 " 内卷 "。它和时间管理一样,本身都不是终点,仅仅是要达成更高效率和更完美成果的手段,那么我们便可以用经验去应对这种内耗。
在《四千周》里,奥利弗 · 伯克曼还提供了几个技巧,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接纳时间的有限性。
01
专注一事 :在完成一项工作前有意推迟其他工作
02
要事优先 :提前决定放弃哪件工作
03
注重完成 :关注已经完成的事,而不是只关注尚未完成的事
04
聚焦关心 :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05
静默无为 :练习什么都不做
06
··· ···
四千周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活法的选择,只有当我们恰好活在当下,把真正重要的事情放在一生的跨度去计划,那时候你真正要考虑的则是这一生有没有虚度、白活。
书中还有一份四千周的人生涂色卡,去涂一涂,看看自己还剩多少时间,还有多少未竟之事,未来如何才能找回更大的自主权,或许这才是每个人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