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讯!《村上朝日堂》:村上先生的生活二三事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 1973/2000 词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 3258 天
" 知名作家 ",在一个普通读者眼中,可能有点遥远或 " 高不可视 "。
这样的疏离认知,大抵是平日里多是选择他们较著名的代表作品欣赏,看到的只是作品的呈现。
而对于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作者了解甚少,其实他们和众多的读者一样,生活在凡间,有着凡常生活的诸多面。
除了特殊的个人特质外,作家大都有写日记或随笔的习惯。
村上先生作为专职的写作者,自然文笔优秀,常以随笔的形式记录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感受。
那么,在知名作家的光环背后,隐藏着一颗怎样 " 有趣 " 的心呢?
1、双排扣大衣——村上对流行的另类追求
日本的服装行业是从战后,也就是 1960 年代开始发展,后逐渐确立成型。开始有规模的生产、销售,流到市面上。
大街上,一样的款式、颜色风格的衣服比比皆是。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到了 1970 年代中后期,人们在服装上追求个性,不一样的心理诉求增加,因而衍生了服装行业的 " 时尚 " 产业链。
可能这就是服装业界最早的 " 流行 " 意识的由来。
这种对服装的个性需求,每个国家都有其 " 流行 " 市场和发展过程。
其实追 " 流行 " 的人,未必追得上流行,或永远在 " 追 " 的路上,不然,何以谓之 " 流行浪潮 "。
那么村上春树先生对服装的 " 流行 " 产物是如何取舍的呢?
本书结集于 1984 年,那时村上三十多岁,已专职于写作,不论在年龄还是经济方面都比较平稳,已绝不会为迫于生计发愁。
文中写道:" 我中意双排扣大衣,十三年来穿的一直是同一件。是 van 夹克厂出品的,炭灰色,买的时候一万五千日元。自那以后每到冬天就以它挡风御寒。"
那期间,街上穿着流行款式衣服的种类已很丰富——长及踝骨的大衣、阿富汗针织大衣,毛皮大衣、羽绒服大衣……
在这些流行服装的攻势下,村上依然淡定地穿着他那件双排扣大衣。
却也因此,常遭到大家的奚落,但他选择忍耐。
既然是 " 流行 ",那注定不会长久、是短暂的;好像世道轮回,终于转完了一圈,今年,街上穿双排扣大衣的人居然多了起来。
一月号《男士俱乐部》的评论是:
" 双排扣大衣近年来所以遭到冷落,原因有两点:一是如今暖气普及,沉重的呢绒大衣为人们敬而远之。"
" 二是轻便暖和的加厚羽绒大衣普及了。"
" 而今年所以突然卷土重来,则是由于人们未必只满足于便利性和功能性。"
村上先生看到此处,既欢喜又深受鼓舞—— " 这个社会绝没有盲目地四处乱闯。只要认真思考,将来的事情也并非一团迷雾。"
还有,村上先生决定,今年得买一件轻便暖和的羽绒服了。
不知道这一件,他会穿多久……
2、赊账买书——对于喜欢的事物,你愿意付出多少呢
在生活与工作中,对于喜欢的事物,人们总是愿意多付出一些代价追索,以求得到。
比如攀爬一座慕名已久的山,追心里喜欢的人,攒钱买一个奢侈的包……
" 奢侈 ",是一种包含喜欢、渴盼而久未得在内、却又有着高大的炫目感的语境词。
总之是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愿意大手笔,付出超乎平常喜欢的代价。
村上先生的记忆里,做过最奢侈的事莫过于小时候可以赊账买书这件事了。
早年,他的家境一般,只能解决普通的生活日常,但因父亲爱书,所以允许他在附近的书店里赊账买自己中意的书。
但父亲有规定——漫画和周刊什么的不行,必须是正经书。
因此,少年时的村上很开心,成为一个像那么回事的读书少年。
从《世界文学全集》到中央公论社《世界的历史》,他一册接一册地往下看,也便如此度过了少年时代。
回过头来,成年后的他特别感谢有这样一段成长经历,感谢他的父亲在这件事情上的慷慨。
村上先生在书中道:" 三岁看老 " —— " 最初的机遇和环境大体决定了一个人的爱好 "。
迄今为止,他的阅读范围依然是清一色的外国文学。
他曾试想,如果少年时家里订购的是《日本文学全集》和《日本的历史》,或最初看到的是《破戒》,会不会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现实主义小说家。
如此想来,人生际遇所生成的 " 结果 ",真是不可思议。
3、《不看报纸》——时间都去哪了
在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报纸大行其道,成为重要的一种媒介载体。
我们国家自清代由 " 邸报 " 改名为 " 京报 ",成为广大官史学者,甚至平民也能阅读的报纸了。
20 世纪后,报纸的发展业已由小众发成大众的一种传播工具。娱乐功能也有扩展。
再后来,只要是吃饭不成问题的家庭,都会订购一份某某报刊。
茶余饭后、出行途中……一份报纸在手,便可了解天下大事,还能打发无聊时光。相似于今天的刷手机行为。
村上先生在日本国内虽然不是热衷于看报,但要想了解一些时事纪要等事,还是免不了扑在报纸上看个半天。
让他高兴的是,只要去了国外就可以不看报纸了。
一是觉得异国的报纸看着难懂、费劲,也没那么必要了解什么。
二是觉得花高价买英文报未免 " 傻气 "。
这种摆脱 " 报刊 " 信息包围,过着完全与信息隔绝的生活,倒是让作者觉得十分惬意。
应该是拥有了更多自由空间体味生活,而不是被动地被代入接受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侵扰。
作者在德国居住了一个多月,压根儿没看一份报纸,只是在飞往柏林的航空飞机上看了一份免费的报纸。
却也没什么大事,无非如此的感觉。
相较之下,村上先生更愿意观看德国年轻人个个胸前别着反核胸章,以及在汽车上贴满反对 " 潘兴二号导弹 " 的宣传标语,这更能让作者切身感受到世界的空气流动。
这些除了体现出作者对自由与和平的意愿与感受,也让人思索——不论过去的报纸还是今天的手机,都只是一种工具,我们不应受其左右,被那些由左右擦身而过的泛滥信息所扰,错过了自己真正需要过的生活。
想来,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否可以改成《不刷手机》,如何呢?
去除对物的瘾性依赖,也是当下社会,一个成年人必要修练的另一种律己行为。
4、结语
《村上朝日堂》是村上春树的随笔系列之一。
译者在序中介绍,本书 1982 年开始在《日刊打工新闻》的刊上连载了一年半。
那时的村上刚出道不久,三十出头,青春的往事都还不曾远去,自然写得生动、真切,不难找出少年春树与青年春树的影子。
村上先生既是一位刻意远离媒介的作家,同时也是在作品中更裸露 " 私人 " 的作家。
此外,书中短文大都配置了 " 安西水丸 " 的书画插图,更增添了文章的趣味和视觉的想象空间。
一个人的生活细节所示,无不透露着个人的心性与品质追求,先睹为快!
作者:简 y,精读读友会会员,从简约中汲取生活的清香。
↓免费试读《精读君通识词典》前 30 个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