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千里草原“觅种”记——来自全国草种质资源普查试点调查队的故事
“陪你一起看草原,去看那青青的草,去看那蓝蓝的天……”今年暑期,由鲁东大学滨海草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和山东省药品食品职业学院5名师生组成的团队,在《陪你一起看草原》歌曲的伴奏下,来到了素有“草原明珠”美誉的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大草原。
这支盈箱溢箧的团队,不是去草原观光的旅游团,而是专程从山东出发而来的全国草种质资源普查试点调查队。
(资料图片)
“做足功课才能驰骋草原”
“草种质资源普查虽说是草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但承担全国草种质资源普查试点这样大面积、高标准的调查工作还是第一次。”在参与全国草种质资源普查试点任务的动员会上,全国草种质资源技术协作组组长、鲁东大学滨海草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负责人、全国草种质资源普查试点调查队队长傅金民教授对队员们提出了要求,“全体队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次普查试点的重大意义,全力做好普查试点的各项准备功课,这样才能更好地驰骋大草原,圆满完成任务。”
7月底8月初,时值酷暑。确定参与普查试点的调查队队员大多已离开学校驻地。调查队员们接到参与普查试点的通知后,立马放弃休假,从全国多地迅速聚集到鲁东大学滨海草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有的研究消化“全国草种质资源普查试点技术规程”,有的熟悉了解“全国草种质资源普查试点实施方案和操作手册”,有的修改完善“全国草种质资源普查App软件”。与此同时,调查队按照每个队员的目标和任务,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帮助队员们消化理解有关普查试点规程和方案。
“这样做就是让每个调查队员知道自己在普查试点过程中的站位,清楚自己具体干什么,懂得自己怎么干。”来自山东省药品食品职业学院的调查队指导老师辛晓伟回忆说,“调查队到达克什克腾旗普查试点的宿营地后,队员们一有空闲就凑在一起研究探讨普查试点区域的草地类型及物种多样性等情况。”
“进行这样全国性的草种质资源普查试点,不但需要植物分类、软件操作、标本制作等专业技术支持,还需要做好普查试点调查期间相关物资器材的准备工作。”鲁东大学滨海草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科研助理、调查队队员焦昱和记者谈起普查试点调查的准备情况。普查试点调查出发前,焦昱不仅备齐了野外调查所需的资料袋、标本夹、测量绳、烘干机、塑封袋、铲子及铅笔、橡皮等,就连野外调查所需的防蜂帽、绑腿、蛇药、花露水等,也给每个队员一一准备妥当。
寻寻觅觅在万亩草原
八月是草原植被最茂盛的时节,同时也是草种质资源普查最好的时机。调查队来到达来诺日镇第一站宿营地后,傅金民教授便找来当地的向导,研究确定普查试点调查的具体地点和路线,调查队的队员们也顾不上旅途劳顿,按照调查的具体分工着手准备第二天普查试点调查的器材和物品。
每天早上7点,调查队都要从宿营地乘车前往140公里外的调查点。为获得精准科学数据,收集珍贵草种,了解掌握植物盖度、密度和种类,调查队灵活地采取了样地样线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在调查的样地或样线确定后,队员们或蹲在草地上,或坐在草地上,或跪在草地上,对眼前这片琳琅满目的草种逐一进行采集,然后在电脑中录入对应图片与数据,快速地对草种进行鉴定登记,并在现场把采集到的草种压制成标本。
每天中午是草原最炙热的时候,大家就围坐在草地上啃着馅饼或面包,就着榨菜喝着瓶装水。傍晚回到宿营地吃完晚饭后,调查队的队员们还不能马上休息,还需要认真撰写调查日志,比对白天存疑的草种,重新采集每一种植物标本的DNA材料,烘干处理采集的植物标本,缝制烘干所需的套袋……
草原气候多变,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乌云密布。调查队的队员们虽然带了雨具,准备了防晒用品,但几天后,还是被晒得黝黑。在草原普查试点调查的每一天里,调查队的队员们既被绿色草原青青的芳香和美丽的景色所陶醉,同时又被草原上的马牛羊粪便的臭味和那粘身的鹤虱所侵扰。
“每天早出晚归的旅途中,欣赏窗外青青的草、白色的羊、褐色的骏马和蓝天白云,是我们调查队队员们每天最惬意最美好的时光,也是我们调查队队员们消除普查试点调查疲乏的一剂精神良方。”出生在青岛、生长在海边的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大三学生、调查队队员陈海涛说,“虽然在草原普查试点调查的日子很单调很艰苦,当看到调查收获的一组组草种数据和一份份珍贵的草种,我们心里就释然了。”
在克什克腾旗草原普查试点调查的近半个月里,调查队先后辗转浑善达克沙地草原、乌兰布统五彩山附近的亚高山草甸、大青山林场等十多个地域,总调查行程近4000公里,采集到了172份标本、172份分子样品、13份种子(约7万粒)和3500张植物照片,尤其是在普查试点调查中发现收集到了像角盘兰、知母、红柴胡、草麻黄等珍稀物种。
(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季文豪)
(责编:孙竞、郝孟佳)标签: 种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