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今日最新!德国新研究:别担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时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滩教育 Author 柯察金

文丨柯察金

本文转自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资料图片)

学院君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是各位家长所焦虑的问题,但注意力不集中,一定是坏事吗?

柏林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最新研究表明,儿童涣散的注意力也可能是一种优势——他们会通过创造力,来弥补注意力不集中的缺陷。基于此,本文也给大家分享了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给娃抓学习这块儿,如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一直是无数家长都特别关心的问题,都希望孩子做功课时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别再挑战爸妈的 " 血压 "。

不过,我们在问 " 怎样做 " 之前,或许应该先问个 " 是不是 " ——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真的一定是坏事么?

答案是,真不一定。柏林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 Max 研究所)关于儿童学习行为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

虽然孩子不适应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任务,但在难题面前并非举足无措,而是往往善于发现背后隐藏的技巧或捷径,从而以更简单的方式获得结果。

Max 研究所

在孩子注意力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上,这个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如果孩子左顾右盼、难以专心,家长无需过于焦虑。注意力涣散对于孩子来说,未必一定是消极因素……

点「预约 / 观看」

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赋优势

孩子虽然专注力较低

但创造力不亚于成人

跟成年人相比,儿童很难集中精神,记忆力水平较低,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相应地,儿童在解决任务时,似乎也处于绝对的劣势。

不过,Max 研究所的一项名为《学习、记忆和决策的神经代码及计算基础》的研究表明,儿童涣散的注意力也可能被证明是一种优势——

孩子们会通过创造力,来弥补注意力不集中的缺陷,在面对相关性较低的信息时,能够自发地找到新的创造性策略。

Max 研究所在推特上转发新研究

Max 研究所的这项研究自 2013 年以来一直在进行,前不久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 · 综合》 ( PLOS ONE ) 杂志上。

研究人员采用了若干测试,让 47 名8 到 10 岁的儿童和 39 名20 到 35 岁的成年人执行相同的决策任务。比如实验 1,是类似这样的任务:

被测试者要求用两种可能的答案来确定图案的位置。

图案的颜色一开始与正确答案无关,但随着任务的进行,颜色开始与正确答案相关。一旦被测试者注意到这一相关性时,他们便能够更有效、容易地解决任务。

所有被测试者均未被告知可能会有其他因素影响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能独立地进行识别和判断。

实验 1 插图(来自 PLOS ONE 期刊)

看上去挺复杂的,但搞不懂里面的细节也没关系,大致知道个原理就可以了。总之,最后的实验结果很有意思:

在图案颜色与正确答案无关的时候,考验的实际上是人的专注能力,此时儿童组的表现可以说非常拉胯,正确率远低于成人组;

但令人惊奇的是,几乎同样多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在之后发现了图案颜色与正确答案之间的相关性,并采取了高效的解决策略。在其它类似实验中,得到的结果也均指向这一点。

有一个前提刚才也已经提到过:儿童的记忆力、专注力、认知力都低于成人。

这种情况下,二者在 " 及时调整策略 " 方面几乎不相上下。儿童所展现出的创造力实在是出乎预料。

成年人在解决任务时,会表现出自发的策略变化,拥有所谓的 "aha-moments" (顿悟时刻)。此路不通时,会自觉地寻求另一种思路。而本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孩子们的 " 顿悟时刻 ",不亚于成年人。

Max 研究所的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 Nicolas Schuck表示:"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儿童往往比成年人注意力更不集中,更容易分心,但他们在发现全新的解决方案方面出奇地灵活。"

Nicolas Schuck

Schuck 还强调:" 特别是考虑到儿童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这些发现将会是研究儿童学习行为的重要成果。"

同一团队的另一位研究者及论文合著者 Anika L we 则认为:

" 教育者、家长和教师不应拘泥于僵化的规则,只教授孩子以某种单一的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而应重视和鼓励孩子更加广泛的注意力。"

在她看来,我们要对孩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信心。未来在认知发展心理学领域,则应对儿童的创造性过程进行更多研究,而非只着重注意力缺乏。

打破高度结构化的学习,

培养有创造力的孩子

当今社会,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已经习惯了一种高度结构化的生活。

精确的结构化,既是 " 剧场效应 " 潮流下不得已的顺应,也被当成对抗焦虑的良药。高度结构化意味着高度的专注力,而注意力涣散,则意味着对秩序的出轨。

啥叫结构化呢?抬起手腕看看手表就知道了:时间被精确地分割成块,日程被安排得井然有序。对孩子来说,是从一堂课到另一堂课,一门科目到另一门科目,一本练习册到另一本练习册,以及一项活动到另一项活动……

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恐惧,也来自对结构化的痴迷和依赖。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理所应当地要求在 0 点几平米的书桌前集中精神、努力学习。在课堂上,孩子的专注力高不高,几乎成为评判他是不是 " 好学生 " 最重要的标准。

走神、注意力涣散,被天然地看作是一种不认真的、淘气的表现。

然而,Max 研究所的新近发现,多多少少让人从这种紧张的气氛中舒缓了一口气,也顺带提醒我们:

儿童注意力不集中(除却 ADHD 这样的神经生物性疾病),原本就是人类认知发展中的必然要经过的正常阶段,大可不必惊慌失措。

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是一回事儿,但把孩子专注力高当做及格线,则是另一回事儿了。

孩子是天然的创造者,但是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而是仅仅对注意力提出过度要求,或许反而会损伤孩子的创造力。

非结构化的的日常,在成年人看来是与这个加速社会格格不入,但也正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基于这样的认识,外滩君分享 4 个关于孩子创造力培养的要点:

1. 让孩子且 " 无聊 " 着

无聊,可谓是结构化的反面。

当孩子说 " 我好无聊 " 时,大多数妈妈、爸爸就该到了头疼的时候。西方甚至有句俗语就叫 "Idle hands are the devil"s playthings",意为闲手作乱。"devil",是魔鬼的意思。

盖洛普在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不到 1/5 的家长能够接受孩子的无聊。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的每一天都过得无比充实,因此往往会 " 过度安排孩子的时间,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机会进行儿童主导的游戏 "。

然而,无聊并非坏事。

心理学家认为,当孩子说他们很无聊时,父母不应立即试图帮助他们想出解决方案,摆脱无聊的状态。相反,当孩子们被迫找到不再无聊的方法时,他们必须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寻找娱乐自己的方法。

在一个充满了强刺激的世界里,如果孩子们无事可做,一定会感到不舒服。但这恰恰鼓励了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们必须依靠自己来解决无聊的 " 问题 "。

与无聊相伴是有益的,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解决无聊来了解他们真正热衷于做什么。并且通过不依赖他人告诉他们该做什么,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技能。

研究发现,当人们被要求参加创造性思维活动时,被要求完成一系列无聊任务的人通常会表现出更多的想象力——而且,让大脑有时间 " 漫游 " 而不是一直处于高度的集中状态,对于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给孩子多一些创造性游戏时间

与儿童不擅长高度结构化的任务类似,高度结构化的游戏也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因此,儿童养育专家十分崇尚创造性游戏(Creative Play)。例如在新西兰,不少学校的一年级课程已经转向以创造性游戏为基础的学习。

创造性游戏的所需材料不用很昂贵,最好的工具是日常生活中可以获得的,比如织物、器皿、蜡笔、纸板、胶带、黏土等。最重要的是,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发挥创造力。

创造性游戏的美妙之处在于没有规则、节奏抑或特定目标。孩子自由去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富有想象力的游戏创意其实无处不在。

小朋友会发现,最简单的事物也能令人着迷,而且他们总能找到平凡事物的用途。创造性的游戏活动不仅仅会孩子感觉良好,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情感、社交、智力与身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已是 6 位孩子的母亲、《Lifelines》的作者梅丽莎 · 伯恩斯坦对此给出过一些更具体的建议:

每周都应指定一个非结构化活动的日子,给孩子提供一些创造性的、开放式的游戏任务;

提供低科技含量的玩具,比如木质品和纺织品,不要把孩子丢给电子屏幕,父母自身也应当树立对技术的健康态度,不要一边玩手机一边 " 敦促 " 孩子专心功课;

不要介意乱七八糟," 一切都可以清理干净,你可以让它成为你的孩子事后必须帮助收拾的条件 ";

到户外的开放空间去,对轻微程度的冒险不作过度反应,要克制对孩子随时随刻保护的冲动。

梅丽莎表示:" 孩子们需要学会主动,并以不被他人支配的方式来‘占据’自己。这会是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刺激。"

3. 鼓励孩子积极尝试新事物

对于任何人而言,尝试新事物都可能会是一个陌生而可怕的过程。

但如果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做以前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经历反复试验的过程,并且意识到,不必在第一次尝试某件事时就做到完美,也不必喜欢他们尝试过的一切。

理想情况下,孩子可以尝试超出他们舒适水平的新事物,但不要太多。为了让他们真正学习,接触的新事物应接近最近发展区,而非完全遥不可及。

在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过程中,父母应避免过于简单的评价式反馈,例如直接夸赞孩子的聪明才智,而应赞美孩子付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以及期间使用的策略,亦即采取 " 描述性 " 的反馈。

这种表扬有助于真正地塑造孩子,用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 · 德韦克(Carol Dweck)教授的话来说,要把孩子看做 " 坚强而有韧性 " 的人。

以下有一些超实用的评价技巧值得参考:

承认感受:" 你自己完成了整个填字任务,一定很自豪吧!"

致谢:" 我可以看到你写这篇文章有多努力。"

承认进步:" 我注意到你这次练习得更久了!"

描述:" 你将所有材料放回箱子里了,下次就能很容易地找到它们。"

做具体观察:" 你做的冰沙的味道很新鲜!"

提问:" 你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画?"

将具体观察与问题结合起来:" 你故事中的这个角色非常富有想象力,灵感是怎么来的?"

4. 别着急 " 修复 " 孩子创造的东西

当孩子们被允许以非结构化的方式发挥创造力时,他们的成果可能会非常稚嫩,甚至在父母眼里不够高级、不知所谓。

但父母应该克制为孩子解决这些问题的冲动,因为" 非结构化 " 的内涵之一,便是给孩子提供试错的时间和机会。

在安全、充满爱心和支持性的环境中,为孩子们提供发展复原力和应对能力的机会,是让孩子们为生活挑战做好准备的最佳方式。

眼见孩子在某件事上失败,对父母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通过亲身实践 " 好事多磨 " 的道理,让孩子们开动脑筋,才能真正学会解决手头的问题。这是父母直接参与其中帮助完成,孩子所无法学到的。

着急 " 修复 " 孩子创造的东西,也会令他们对父母的看法变得敏感,从而在行动前考量自己是否合乎某种社会化的标准——假如不能做得完美,那么便是错误的——这种想法无疑是对创造力的一种巨大伤害。

结 语

一言以蔽之,流水线式、高度结构化的方式,适用于工业,却不适用于教育。

人与机器很大的一点不同,就是在遇到难题时除了专注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正是这种奇思妙想,时常会迸发出无与伦比的能量,引导出一系列伟大的发现。

孩子小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大可不必过于焦虑,没准儿创造能力就在期间生根发芽。从课内到课外,按部就班的结构化安排固然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但非结构化的日常也千万不能销声匿迹。

静待万物生长的空间与时间,或许正是父母在内卷时代,能带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直播预约丨明天(8 月 10 日)晚上 8:00,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老师将与大家分享:「如何找到孩子的天赋优势?」,点击「预约/ 观看」即可预约直播!欢迎各位家长参与连麦!

标签: 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