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速读:浅谈口语中的不流畅现象


【资料图】

语言沟通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沟通方式。其中口语交流沟通是高效且常见的方式之一。在口语交流中,儿童言语不流畅的情况时有出现。有时一个词或者一个音节他们会重复好几遍才说出来,这都是不流畅现象。“口齿伶俐”固然好,但是“磕磕绊绊”家长也不用过度担心。口语中的不流畅也分不同类型,需要加以区别对待。

无须过度关注的常见型“不流畅”

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每个人在交流中都会出现言语不流畅的情况,比如不连续、停顿或者重复等。在人们心情激动、着急或者紧张的时候,就容易出现不流畅的情况。这种不流畅,主要特点为短语重复、多音节词重复、使用插入语、重新说以及反复修改等,属于发生在词语单位之间的不流畅现象。这种情况发生的频率比较低,不会影响到日常交流和表达情感。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幼儿在初学说话时常常会出现不流畅。随着儿童语言能力的增强,孩子在表达复杂信息时,言语流畅度受到了一定影响。幼儿也会表现出上述不流畅特征,比较典型的现象是词语重复,尤其是句首词的重复,比如,“我-我-我-我想出去玩。”通常情况下,家长无须过度强调这种不流畅,放慢语速和儿童自然交流即可。经过一段时间,儿童的语言流畅度会得到提高。但是,如果不流畅持续6个月以上,就要引起重视,这是口吃的一个风险因素。其他风险因素包括:儿童性别为男、有家族遗传因素、伴随其他言语语言障碍、出现口吃相关的行为表现等。

有待重塑的口吃型“不流畅”

口吃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不流畅类型,在临床上被诊断为一种言语语言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巴”。因为口吃的原因非常复杂,人们从心理学、行为学、病理学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但是根本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临床上将其认定为多维度障碍。口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言语表达的流畅性受到干扰,其特征是在说话时不受控制地重复或延长一些短小的言语成分(比如,“f-f-f-粉色”“苹-苹-苹-苹果”“我要——西瓜”)。有时,说话者的面部或肢体出现一些僵硬行为,这些行为使说话者看上去很吃力。此外,许多口吃者出现情绪状态的变化,会从一般的“兴奋”或“紧张”状态到更差的负面情绪,如恐惧、尴尬、恼怒等。研究者认为,如果把口吃比作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部分就像是海平面上露出的冰山一角,更多的问题则隐藏在水面以下,如巨大的痛苦与挫败感,无法控制的无力感等。

预示语言问题的高语速“不流畅”

除了上述两种类型的“不流畅”以外,还有一种被称为“急语症”的言语不流畅类型。急语症的主要特点是快速和不规则的语速,更重要的是存在语法结构方面的问题。正常人群、口吃人群和“急语症”人群在说话时都会出现不流畅的现象,我们需要把这三者区分开来。急语症常常被误认为是口吃,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语言问题,主要表现在说话人在说较长的短语或者较复杂的句子时,常常会出现以下情况:不恰当的停顿,逻辑条理不清,过度使用插入语或修订,或者出现语音含糊不清等。有的时候,看到一个事物,尽管很熟悉,但是在命名上出现困难。从听感上讲,让人觉得语速很快,很急促地在叙述一个事情,但是中间也会夹杂着缓慢、停顿等不流畅现象,语速交替变化。与口吃者不同,急语者几乎意识不到自己讲话中断了或没说清楚,所以他也不会尝试去修正自己的语言,从而导致听话人难以理解,影响沟通效率。他们通常也不会出现像口吃患者那样的附属行为或严重的负面情绪。一般在正式场合,说话人精神高度集中,这种不流畅现象就会减少。

如果是口吃型不流畅,需要加以重视,进行流畅度重塑的训练,以减少口吃对生活和心理的影响。但如果是语言障碍类的“不流畅”,则需要做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谢晴晴,系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康复学院讲师)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