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最新资讯:体制内心累该不该辞职?过来人:算好人生 5 本大账,谁辞职谁傻!

我曾有一份体制内的工作,没有珍惜,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如果上天给我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还会选 " 体制内 "!如果非要加上一个年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N 年前,我们四位同事(我、大林、小赵、老牛)在某基层企业的办公室工作,主要任务就是 " 爬格子 "。有一次,北京某单位从我们单位借调一位能写大材料的 " 大笔杆子 "。本来人家相中的是我,我当时已经在主持科室的工作了,小有成就,不愿意去北京当 " 短工 ",就把 " 机会 " 让给了比我年龄大的大林。

那是一个 " 浮躁 " 的年代。我们那个时候的工资不到 2000 元,年终奖大约一万元,一年也就是三四万元的收入。那个时代,民企私企如同雨后春笋,工资都有一定的 " 诱惑力 "。没有一两年吧,我们四个人都去了不同的地方。


【资料图】

大林去了北京某单位(体制内的企业)。老牛被当地一家化工厂挖走了,当年的年薪达到 10 万,引起一阵小小的 " 轰动 "。我们单位的领导也辞职下海了,小赵作为他的文字秘书,也跟着他搏击风浪去了。N 年后,我也跳槽到了北京工作。

N 年过去了,我来北京看望大林。大林当年先是借调了半年,吃了半年的苦。由于材料写得扎实,很快给他办理了正式调动,等了两年又解决了户口。单位分了一套房子,自己又贷款买了一套大房子。现在这两套房子的市值已经达到了 1800 万。大林的年薪也超过了 60 万。他活成了当下最舒服的那一类群体。

N 前过去了,再看我们当年所在基层单位的那些同事,月薪从 2000 元增长到了 6000 元,年终奖从 1 万元增长到了 4 万元,年收入大约在 10 万元至 12 万元之间。当地的房价大约在 4500 元左右。大家基本上都住上了 140 平方米的三居室,市值大约在 60 万至 80 万之间。

从国企单位跳槽到民企的老牛,随着化工厂的辉煌而辉煌,随着化工厂的败落而败落。当年,那家化工厂非常红火,可惜的是花无百日红,随着清洁能源的兴起,那家化工厂已经倒闭了。据说,老牛跑到省城去打工了,过着 " 中年焦虑 " 的生活。

同事小赵跟着领导辞职创办企业,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那位领导因为仕途受挫、毅然辞职,本以为凭着他的人脉和资源,开一家公司,专门做老单位的生意,还不赚得盆满钵满。天算不如人算,国企换了一届人,根本不给他面子。生意越做越惨淡,领导跑到南方闯荡去了,据说混得也不如意。小赵留在本地,在一些小私企打工,晚上还出来摆地摊,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

从我们四位同事的命运可以看出,大浪淘沙,还是 " 围墙 " 里安稳一些。两位同事在体制内,大林在北京某企业,现在已经过上最舒服的日子:北京两套房,市值 2000 万左右,企业中层,年薪 50 万至 60 万,不用自己亲自干活,时间弹性十足,没有工作压力,节假日到处旅游。

那些既没有调到北京、也没有辞职下海的国企普通人员,在当地踏踏实实生活,年入 10 万至 12 万,每家都有两套房子,至少一部 10 万至 20 万的车子,时间弹性大,请假容易,没有中年危机,更没有职业焦虑,挂在嘴边的口头语就是,赶紧熬到退休,就可以周游世界去了。

辞职的两位,小赵在当地打工,过着十分焦虑、没有保障的日子。老牛在工厂倒闭后,没脸在当地混,跑到其他城市打工,有人看见他兼职送外卖。

当然了,我的描述可能存在 " 幸存者偏差 " 效应,辞职下海的也有混得好的,我也认识几个。但是,大多数人都混得不如在体制内熬的日子。所以,在后 " 口罩 " 时代,就业压力巨大,辞职要慎重。有几点建议如下:

第一,人生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

有些体制内的人,月薪 5 千,特别羡慕私企月薪过万。那么,我们要算一笔人生大帐。我们用静态的眼光来算大账:本科生 22 岁毕业参加工作,60 岁退休,活到 90 岁。

有一个 " 长尾效应 ",也是可以借鉴应用到这种对比的。什么意思呢?你在私企,高薪拿几年,曲线直线上升,然后就是跌入谷底。你在体制内,平稳地拿着 " 中低薪 ",就像一条长长的尾巴,但是累计起来,可能要超过 " 头部 " 的总和。

体制内:在职 38 年退休。月薪 5 千 *12 个月 *38 年工龄 =228 万。退休金替代率为 90%*5000*12 个月 *30 年 =144 万元。总收入为 228+144=372 万元。

私企打工:职业周期不可能长达 38 年,就像一个抛物线,风光几年,然后逐步下滑。据统计,一名私企员工平均至少跳槽、失业 7 次;中小企业的 2 年存活期平均不足 20%。所以,在私企打工,假设月薪达到 1 万的黄金期为 10 年,其余 28 年为 3000 元。由于私企的社保基数低,退休金为 3000 元(全国养老金 2021 年平均值为 3000 元)。

那么,私企的在职收入:10 年 *1 万 *12 个月 +28 年 *3 千 *12 个月 =220 万。退休收入 =30 年 *3 千 *12 个月 =108 万。总收入 =220 万 +108 万 =328 万。

从上面这个简单的静态值计算,就可以看出,私企短暂的高薪,一辈子的总收益还跑不赢体制内(如国企)长期的中低薪呢!所以,不要看私企一时一地的高薪风光,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

第二,从宏观数据看,体制内的普通人,平均收入远高于私企内的普通人。

2022 年 5 月 20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 2021 年平均工资数据。2021 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体制内)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 106837 元,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 62884 元。体制内的平均工资是体制外的 1.7 倍。

第三,体制内的主要优势。

(1)综合收益高。

假设你入职央企的起薪为到手 10 万元(以 10 万为基数),我们来换算一下你的综合收益到底是多少。体制内说工资的概念,往往就是指到手的实发的岗位工资,并不包括社保、津贴、年金、奖金、福利等收入。

体制内的收入应该包括:岗位工资 + 社保(养老、医疗)+ 住房公积金(可以提取)+ 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退休时领取)+ 绩效工资 + 奖金(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 津贴和补贴(交通、通讯、误餐、野外、外派,等等)+ 福利(四个节日的工会福利、生日卡、电影卡、读书卡、运动卡等等,各单位不同),等等。

总收入与岗位工资的计算方法:32% 的社保 +24% 的住房公积金 +4% 的企业年金 +13% 的福利费 +2.5% 的工团经费 +2% 的教育培训费 +1% 的防暑降温费 +1% 的劳保经费 +1% 的困难救助基金 +1% 的书报文体经费 +3% 的通讯交通补贴 +2% 的午餐费,等等。

工资性收入 = 岗位工资 *250% — 300%。如果说你的到手工资 8000 元,财务支出应该在 20000 — 24000 元。大多数的支出还是落到了员工的口袋里,只是形式不同,但毕竟也是 " 实惠 "。

(2)职业安全感。

" 体制内 " 的职业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各行各业中是最高的。只要你不主动辞职、不犯严重错误,基本都能做到退休。没有 " 中年危机 " 和 " 职业焦虑 " 的,工资只增不减,年龄越大,工作越清闲,工资越高。与之相反的是私企,年龄越大,职业安全感就越低。

(3)职业周期长。

在体制内工作,一个职业能干三四十年,有的人干一个业务能干一辈子。

然而,私企与体制内完全不同,谁还没跳过几次槽呢?就算你不跳槽,谁还没有遇到几次公司倒闭呢?就算公司不倒闭,谁还没遇到几个裁员呢?你想钻研一项业务都没有条件。

(4)保障性高。

体制内建立了完善了保障体系。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体系,建立了困难救助机制,即使有人万一丧失了劳动能力,单位也会养你一辈子。在私企则是完全不同的,前不久,某高管得了重病,不想被裁员,结果呢,被保安 " 抬出 " 办公大楼。

综上,体制内就像 " 围城 ",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其实,想出去的人,也只是想一想,真的敢迈出这一步的人少之又少。外面的人想进来,除了校招和公考,基本也没有什么机会。但是进来的人,想跳出去,千万不要错把平台当能力,看看自己有没有核心的市场竞争实力。如果你就是一条 " 龙 ",能在市场上呼风唤雨,年薪百万,住别墅开豪车,你赶紧辞职,谁拦着你谁就是耽误你的美好前程。

标签: 综合收益 中年危机 住房公积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