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热消息:PBL 让幼儿教育回归教育的“真”

看点 什么是 PBL 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PBL 的教学方法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下文是青浦平和幼儿园外教课程总监何姝昀,她从幼儿教育的专业角度出发,不仅为我们梳理了 PBL 教学的前世今生,并以实际课堂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在课堂中,运用 PBL 教学,从而帮助孩子们探索创新型的学习模式。


(资料图片)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 " 星标 " 我们,从此 " 不失联 "。

文丨何姝昀 编丨 Lulu

相信关注教育创新、教育体制变革的人们或多或少都在各种场合听过 "PBL" 这一新型的学习形式。

关于 PBL 这三个字母的含义有多种解读。

有人说是 Problem-Based Learning ( 基于问题的学习 ) ,

有人说是 Project-Based Learning ( 基于项目的学习 ) ,

也有人说是 People-Based Learning ( 以人为本的学习 ) 。

这三种解读都在不同维度上揭示了 PBL 的内核——确实,很多成功的 PBL 学习体验都开始于一个绝佳的问题、都以项目的方式进行和展示、学习者始终都是 PBL 整个学习体验的中心。

但由于 PBL 并不依赖于任何教材,它的发生和推进、以及老师和学习者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尤其是老师)对这一学习方式的理解,所以也很难给它一个统一的定义。

PBL 的诞生与历史

PBL 诞生于 1969 年位于加拿大的 McMaster University 医学院。它的创始人Dr.John Evans认为单调的、割裂的讲座类课程让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无法理解医学知识与真实世界直接的联系、无法有效地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起来。

于是他开始探索一种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终生学习、更能将学生所学与真实世界需要解决的问题紧密结合的新的学习方式,并将这种学习方式命名为"Problem-Based Learning ( PBL ) " 。

1980 年,McMaster University 的创始人Barrow和Tamblyn第一次赋予了PBL 正式的定义:

"(在 PBL 中)学习发生在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引发了学习,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中心,并成为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逻辑思考的推力,同时也激发学生自己搜索信息来理解问题产生背后的机制以及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PBL 最先发生在医学领域是偶然,也是必然。

医生的工作所面临的个性化场景要求医生具备超出医学范畴本身的其他领域的能力,如共情、沟通、对生命价值的理解等等。

其实不仅医学领域如此,任何行业想要出色、圆满地达成工作的目标,都需要倚靠超过本身专业范畴的各项能力的综合。这也是为什么 PBL 在 1969 年之后迅速地被运用到了其他各个领域的专业教学之中,又在近年来被运用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基础教育学段中。

21 世纪我们身处在科技快速改变人类生活的时代,科技已经从根本上变革了许多行业的结构和逻辑,也逐渐让人们开始审视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否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胜任自己的工作、获得人生的幸福。

正如《The Power of Pull》一书中所写的一样:"Information now flows like water, and we must learn how to tap into the stream." ( 如今信息如同流水一般,而我们必须学会如何伸手够到水下。 )

科技让信息唾手可得,但却并不会让真正的知识贬值,反而让知识在洪流般涌动的信息之中显得愈加珍贵。如何运用、分析信息从而获取真正的知识,变成了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面向未来的重要能力。

PBL 之于幼儿园:

难,但并非不可能

尽管 PBL 教学法在西方很多小学、初中、高中学段都已得到广泛运用,但幼儿园阶段的实践,时至今日依然处于萌芽阶段。究其原因,是因为 PBL 教学法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对于老师,都带来了诸多挑战。

PBL 需要学生具备以下的几种能力:

Prior Knowledge: 学生需有一定的前知识基础

Information Retrieval: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收集和检索信息的能力

Information Appraisal: 学生需要有分析和评判信息的能力

Higher-order thinking: 学生需要有一定的高阶思维能力

而以上的这些能力对幼儿园的孩子而言都处于发展的最初阶段,因而在幼儿园实践 PBL 教学法往往并不如高年龄学段那般水到渠成、风生水起。

但这是否意味着在幼儿园做 PBL 是不可能的?其实不然。正如前文所讨论的,PBL 并不是兵书上的一招一式,而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哲学。

在幼儿园阶段的 PBL 教学更重要的是把握和实践 PBL 教学法的精神内核,再结合幼儿园学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去落地,而非遵循某种既定的教学步骤。

这种精神内核总结是:

相信孩子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尊重孩子的中心地位

注重学习与真实世界的联结

打破学科的边界,注重知识与信息的综合运用

在 PBL 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笔者工作的幼儿园在美丽的青浦朱家角开始了他们的 PBL 实践。

在过去的一年里,老师们围绕着十大主题与小朋友们一起探索与学习,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实践与反思,亲手把 PBL 这一美丽又陌生的概念变成现实,也在这一过程中见证了孩子们真实的成长。

每年的十二月都是各种节日与庆祝纷至沓来的时候。应着这温暖热闹的节日氛围,老师们带着孩子们对 " 传统与庆祝 " 这一概念进行了探索,并用他们独有的方式展示了他们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

有的班级的孩子们为家长们办了一场特别的婚礼纪念日,有的班级的孩子们则借由绘本《老鼠娶新娘》为新郎 " 阿郎 " 和新娘 " 美叮当 " 筹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中式婚礼。

在写作这篇推文之前,笔者也特地采访了这两个班级的主班 Ruby 老师与 Ada 老师,希望通过他们的第一手解读来为读者们还原 PBL 在幼儿园如何生长。

PBL 如何开始:

设计一个让孩子反复思考的问题

提出一个好问题,PBL 便已成功一半。

什么是好的问题呢?我们可以用很多关键词来形容一个好的问题:"interesting ( 有趣的 ) "、"compelling ( 引人入胜的 ) "、"thought-provoking ( 能够激发思考的 ) "、"recurring ( 会反复出现的 ) " 等。

笔者认为,简单说来,一个好问题就是一个让人反复思考的问题。

讲述美国圣地亚哥 PBL 高中 High Tech High 的纪录片 "Mostly Likely To Succeed" 中,老师给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就是一个好问题的典型范例:"why do civilizations in general rise, and also why, in general, they fall? ( 为什么人类文明大体上在崛起而大体上又在衰落? ) "

这个问题乍一看对于高中生来说是太难了,恐怕很多研究生、博士也很难一下回答上来。但纪录片的最后我们看到,这些孩子们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好奇的天性会让他们自发地提出许多问题,但一个能引发深度学习的好问题,却往往需要老师来抛出,借由这个问题产生的震荡去促进孩子的探究与学习。

因而这个问题并不是凭空而来,老师需要通过:

对孩子前经验与年龄特点的把握 ;

对学习目标的设计 ;

对需要孩子掌握的知识点的准确设定 ,

来最终生成这个好的问题。

在传统与庆祝这个主题的最开始,老师们抛给孩子们的问题是:" 传统是什么意思?"" 庆祝是什么?" " 你想庆祝什么?" 而孩子们则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家人的讨论以及看绘本、看视频给出了他们的初步答案,并由此开启了进一步深度探索的大门。

PBL 学习的抓手:儿童发展目标

好问题需要通过对学习目标的设计来生成,而学习目标则需要紧扣儿童发展的关键目标。

事实上,儿童发展目标的嵌入需要贯穿在整个 PBL 学习体验的设计和执行中。这一嵌入使得 PBL 学习在开心与快乐之外真正有发展层面的价值。

在这两个班级的 PBL 学习中,老师们始终清晰地看到儿童发展各领域的目标在各个学习阶段的体现,并惊喜地发现 PBL 学习让孩子自己发现了自己和同伴的优势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比如,在制作喜糖盒子的时候,孩子们第一次制作了正方体,而认识三维图形正是大班孩子数学领域的目标之一;

在关于结婚的讨论中,孩子们也表达了对于婚礼的一些稚嫩但并不正确的理解 ;

比如想跟姐姐结婚,想跟两个好朋友结婚,老师则抓住这个绝佳的教育时机来为孩子们讲解了近亲为什么不能结婚;,

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孩子们会主动说自己擅长什么,所以可以认领哪个任务,而自己的小伙伴更擅长什么,所以哪个任务更适合交给他。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也自然地形成了。这也是两位老师最喜欢 PBL 学习的地方:"PBL 能够在真实的情景里让孩子综合使用各种能力,PBL 学习是有留白和喘息的空间的,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能从各个发展维度关注到孩子的成长,孩子们也有机会反思自我和他人的成长。"

PBL 里的教师在哪里:

退后,而不是退出

在几乎所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都显得难以把握、略显尴尬。

如果教师的存在感太弱,整个学习体验完全按照学习者的意志来走,(尤其是当学习者年龄较小的时候)那么很可能会陷入虚无和无序;

而如果教师的存在感太强,学习者的中心位置则会被剥夺,回到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的位置。那么老师到底应不应该教?教多少才合适?

在 "Project Based Learning: Real Questions. Real Answers" 一书中作者用一张图解释了在哪三种情况下老师应该 " 教 "(直接对孩子的学习体验加以干预):

· 第一种情况:老师通过对孩子前经验的把握了解到孩子开展 PBL 学习存在背景知识上的缺失

· 第二种情况:在 PBL 学习的过程中孩子表达了对老师辅助的需要,且这一需要是孩子无法通过进一步努力来自我满足的

· 第三种情况:当孩子的探索偏离了主干道,前往未知不可预测的方向的时候

这三种情况在 Ruby 老师和 Ada 老师与孩子们的探究中都曾出现过。

在阅读绘本《老鼠娶亲》的时候,当 Ada 老师指着红轿子问孩子们说这是什么的时候,孩子们有的说这是一个红盒子,有的摇摇头说不知道。在那一刻 Ada 老师明白了红花轿是一个超越孩子经验范畴的东西,因而决定先给孩子们普及中式婚嫁的习俗。

Ruby 老师则在与孩子的交谈中敏感地捕捉到了孩子对于概念理解的偏差——当她问孩子们想要庆祝什么的时候,孩子们说想让爸爸妈妈结婚。" 爸爸妈妈结婚只能发生一次哦!但是婚礼的纪念却可以每年都有。"

我们可以看出,PBL 虽然以孩子为中心,但并不意味着老师需要彻底放手与退出,而是悄悄地退后,在对孩子学习体验的密切注视中找到他们经验的缺口,并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站出来。

PBL 学习如何推进:

" 往快平静的湖里再扔一个石头 "

与高中、大学学段的 PBL 学习者不同的是,幼儿园阶段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认知发展处于 " 前运算阶段 "。

即他们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知觉、抽象思维还未发展或者处于正在萌芽阶段,因而完全由儿童主导的探索比较容易停滞于表面,需要老师改变环境、通过提问或者假装无意识的 " 点拨 " 让深度学习得以发生。

这一点,Ruby 老师这样比喻:" 就像往快平静的湖里再扔一个石头。" 这个石头激起的表面的涟漪和深层的涌动让深度学习有可能发生。

" 有时候你去听小朋友之间的讨论,他们的讨论很容易慢慢纠结在一些小的无关紧要的细节上,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在旁边假装无意识地分享一个自己过去的经验,或者提出一个问题,悄悄地把方向再给带回来。"

Ruby 老师这样说道。而什么时候扔这个石头,对石头扔下去之后会产生的震荡则需要老师持续地观察和精准的把握。

当给予适当的催化剂再点燃第一根火柴的时候,孩子的学习能够自然地燃起火苗,而在火苗燃起的周围,始终有老师呵护的双手;在火苗快要熄灭的时候,老师也会及时地再添上一把柴。

PBL 里的儿童评估:

看见每一个真实的孩子

由于 PBL 并不以标准化的形式授课,也不以量化的学习成果为最终目标,所以 PBL 里的儿童评估需要紧扣一开始教师所设计的学习目标,而评估的目的并不在于区分优劣,而在于为孩子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建议、指明方向。

在回顾过去一年的 PBL 学习体验的时候,Ruby 感叹真的看到了孩子的成长。

"PBL 对孩子和老师的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锻炼,孩子在学自己真正想学的东西的时候,你能看到他们能力的快速成长。他们会自发地迁移上一个项目的成功经验到下一个项目中去。"

在之前的项目中孩子们制作了邀请卡,明白了邀请卡的作用是向宾客表达邀请的意愿,同时也告知宾客活动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注意事项,所以在筹办这次婚礼纪念日的时候,孩子自己就能说出需要做一张邀请卡。

孩子们还迁移了在筛选信息的时候罗列和投票的经验,用在了这次的项目过程中。

" 但 PBL 对小朋友来说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了集体的成功是高于个人的成功的,在任何一个项目里,集体的成功也是每个个人最终的目标。

在实现集体的成功的过程中当然也会有矛盾,会有对队友的不满和‘嫌弃’,但处理这些情绪的过程对他们的未来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这个社会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社会。"Ada 老师补充道。

虽然 PBL 实践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老师们已真切地感受到了 PBL 对于孩子和老师的益处,以及 PBL 正在如何悄然改变师生共建的教育形态。

" 老师如同辛勤园丁 "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比喻,人们通常用它来赞扬老师培育学生所倾注的心血。而在 PBL 里我们终于可以还原这个比喻原本的含义:老师是园丁,孩子则是植物,植物本身就有向上生长的愿望和能力,不需要园丁拔苗刨根才能生长。

园丁只需要为它创造和维持适宜的环境。小苗苗们的生长始终有园丁温暖的注视,在这样的注视下,他们可以安全、尽情地生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教育的力量也正来源于此。

参考文献:

1. John H.,John B.,Lang,D. 2010. The Power of Pull. Basic Books

2. Ross.C.,Erin M. 2021. Project Based Learning. Times 10. Highlands Heights, OH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标签: 解决问题 真实世界 这个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