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小满枇杷半坡黄,分外诱人

2022.5.21

今日小满。

小满,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描述:" 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此时,夏熟作物籽粒虽然开始变得饱满,但还未完全成熟。不过," 小满枇杷半坡黄 ",树上的枇杷,已经变成金黄色,并散发出诱人甜香,到了可以收获的时节。

皮薄多汁,酸甜可口,味道鲜美,素有 " 果中之皇 "、" 黄金果 " 等美称,谁能不爱枇杷呢!

枇杷,叶子大而长,呈长椭圆形,状如琵琶,因此而得名。

与大部分果树不同,枇杷并不集中在某个固定的时节落叶。它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实,夏初果熟,因此被称作" 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 "。

枇杷原产于我国东南部,栽种历史非常悠久。

西汉经学家刘歆曾在《西京杂记》一书中记录了汉武帝修建上林苑后,群臣朝贡的场面:" 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也有命为美名,以标志本为奇丽之物……林檎树十株。枇杷树十株…… " 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在西汉,甚至在西汉之前便已开始种植枇杷。

枇杷作为初夏佳果,深得人们的青睐,诗人们对枇杷也是着墨颇多。

宋代诗人宋祁用一首五言诗,为枇杷作了详细介绍。

《草木杂咏五首 · 枇杷》

宋 · 宋祁

有果产西裔,作花凌蚤寒。

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

上都不可寄,咀味独长叹。

明代诗人高启看到枇杷树后,嘱咐僧人等到枇杷熟了,记得给自己留点尝尝。

《东丘兰若见枇杷》

明 · 高启

落叶空林忽有香,疏花吹雪过东墙。

居僧记取南风后,留个金丸待我尝。

宋代诗人周必大对枇杷的色、香、味赞不绝口。

《枇杷》

宋 · 周必大

琉璃叶底黄金簇,纤手拈来嗅清馥。

可人风味少人知,把尽春风夏作熟。

唐代诗人白居易因为山枇杷扎根在山石之中,无法移栽到院中而感到遗憾。

《山枇杷》

唐 · 白居易

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

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宋代诗人陆游想吃杨梅,结果栽的杨梅树光长叶,不结果,旁边栽的一株枇杷树,却硕果累累。为了不让鸟儿把枇杷啄破,一大早,露水还没消散,陆游就唤来小童,爬上树去,把枇杷摘得一干二净,也不管枇杷是熟的、半熟的、甜的、酸的 ......

《山园屡种杨梅皆不成枇杷一株独结实可爱戏作》

宋 · 陆游

杨梅空有树团团,却是枇杷解满盘。

难学权门堆火齐,且从公子拾金丸。

枝头不怕风摇落,地上惟忧鸟啄残。

清晓呼僮乘露摘,任教半熟杂甘酸。

明代诗人杨基漫步天平山中,看到细雨打湿了楝花,南风习习,一树一树的枇杷全都熟了,走着走着,竟然忘了路途远近,遂有感而作。

《天平山中》

明 · 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宋代诗人辛弃疾闲退之时,碰到了几个老农。老农邀请他去到东园走走,说是枇杷熟了。

《满江红 · 山居即事》

宋 ·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

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

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

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

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

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

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小满时节,枇杷熟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走进这初夏的馈赠。

我们可以闻一闻枇杷的气味,品一品枇杷的味道,写一写自己对枇杷的感受,画一画枇杷的样子 ...... 不必写成诗,不必画的多么优秀,做成自然笔记的样子就好。

如果你是老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节气和自然笔记课程,和孩子一起感受时节之美。【END】

标签: 自然笔记 有感而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