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我国电影中的教师形象有哪些特点?浅谈我国教育题材电影中的教师形象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己有了关于教师形象的描述,历代思想家们也不断提出关于教师职业操守、职业素质、社会地位、教学职责等方面的讨论。这些讨论从不同角度出发描述了不同时期的理想教师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教师形象的期许和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相关题材电影对教学方法、教学心态、师生关系等问题都进行了愈加深刻的讨论。我国教育题材电影中的教师形象不仅仅指单个教师个体的一些外化特征,在更多情况下,它表征的是公众舆论对这一职业群体的特殊的工作目标、社会功能与理想道德期待。伴随着对教育命题的深入,教育题材电影中的教师形象也经历了从知识丰富的教学能手到无私奉献、关心学生的爱岗守业人的变迁。近年来,许多教育题材影片中的教师形象愈加丰富和多元,各种乐学善教、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教师形象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相关角色也愈加丰满,有血有肉,受到观众的喜爱。

一、爱岗敬业的道德塑造

我国教育题材电影中的教师形象不仅是指特定的教师个体,也能从中反映出社会公众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整体印象,不仅代表了教师的群体特征,也具有社会文化表征的意义。爱岗敬业、坚守师道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要求。我国教育题材电影中的教师形象最重要的便是可以坚守岗位、在人才培育上全心投入的爱岗敬业形象。这一形象基于社会群体在契约意识下对教师基本职责功能的把握。在我国教育题材电影中,具有高度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教师集中体现为一种平凡岗位中默默奉献的形象;即使是在艰苦的教学和生活条件下,依然能够秉承着身为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信念,兢兢业业完成工作。

在2015年的《五个小孩的校长》中,曾担任名校校长的吕慧红在离开名校、摘下名师的光环之后,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发挥身为教师的职责,以强烈的爱岗敬业信念坚守在教育岗位上。退休后的吕丽红本来准备与丈夫共同去环球旅行,却意外得知一所元田幼儿园正濒临倒闭的边缘,园中仅有五个天真单纯的孩子,他们将在幼儿园倒闭后面对无学可上的现实。在老师校长都相继辞职后,这所没有经济来源的幼儿园仅能开出极低的薪水,聘请一名包揽园中所有工作的新校长。在多年幼儿园工作塑造的职业道德下,吕慧红毅然放弃了期待已久的环球旅行,决定成为元田幼儿园的园长,吕校长想利用自己的空档帮助孩子们上学。在接任校长后,不管工作量多大,条件多差,工作多累,吕慧红都始终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每一项工作;在退休后的高龄仍然辛勤劳动,专心致志、严肃认真地承包幼儿园大大小小的事务;经费不足,她就与五个学生一起,用巧手布置好幼儿园这个小天地,让原本没有希望的孩子们都开朗起来;她不为利益驱动,作为一名教师全心全意地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展开工作,不仅教育升学必备的知识,也通过家访了解孩子以及改变孩子的家庭环境;她还着力缓解学生们由于家庭压力产生的负面情绪,在园中唱歌跳舞,或一起去户外游玩,一起为下一期的招生而宣传努力;在家庭沟通上,想方设法组织家长、校监、普通村民互相沟通交流等,最终感化了许多人,也让原本并不重视教育的最底层人民看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希望。影片最后,原本并不看好这所幼儿园的乡民们集体来参加孩子们的汇报演出,重新获得自信的孩子们以自信精彩的表演打动了每个人。《五个小孩的校长》中的吕丽红老师有着强烈的职业道德意识,面对个人享受和教育工作时候,能够毫不犹豫地选择艰苦的教育工作;面对个人发展与学生发展时,能够为教育事业而奉献自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学生发展。

二、宽严并济的观念塑造

我国教育题材电影对教师形象的价值期待不仅会因时代变化而变化,也会根据教师所处的师生关系、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从而展示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观念和性格的多样性。在强调应试教育、分数竞争的影片中,教师形象在传统性的崇高的道德之外也是助力学生赢得升学考试的职业形象。从社会功能的职业角度出发,中学尤其是升学班级中的教师必然是结合自身的能力专长进行教学,在学习成绩上严格要求学生的形象。电影中因学习、教育理念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从家庭代际逐渐向学校和师生之间转移,出现了许多对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加以讨论的现实命题教育影片。这些影片中的教师往往对学生宽严并济,为了着力提高学生分数与竞争能力不得不作出让学生无法理解的“家长式”行动,甚至有时会显得严厉死板,激起学生的不满情绪。但在另一方面,学校、家长乃至学生本身又从心底认可这一教育观念,许多影片中学生与老师在最后的和解也成为重要的情感高潮,催人泪下。

以高考为背景的影片《全城高考》中,高三九班班主任“范义本”带领全班同学在高考冲刺的最后阶段发奋努力。为了让一群让家长无比头痛和厌恶的“差生”回归考前备战,“范义本”一方面严格要求所有学生将精力集中在备考上,在潜移默化的感召之下形成全民学习的氛围;另一方面又特别注重顽皮学生的教育,与秦鹏用打赌的方式比赛了篮球、文学常识等内容,让秦鹏愿赌服输地回到学习中来。“范义本”这一形象弘扬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宽严并济、因材施教、永不放弃的教育光辉。在电影《青春派》中,男主人公居然的先后两位老师都更加严格。第一位恨铁不成钢的撒老师留着一头干练的短发,经常以严肃甚至严厉的面孔对待学生,让毕业班的学生又敬又畏。在居然成绩下降后,她在办公室大骂居然“你拿什么跟人家比”、“不想学给我滚出去”,展现出一种极度的愤怒。然而,这种表现又是撒老师牺牲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希望学生能凭借高考进入上层阶层的愿望体现。尽管遭到了严厉的批评,居然还是在撒老师车祸后去医院看望了她。新的班主任同样具有一副愤怒的面孔,他因为班级二模成绩大幅度下降在讲台上说出了与撒老师大同小异的话。其中“就算拼个头破血流,也要给我冲进一本的大楼”、“提高一分,你就有可能干掉的是上万人”、“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等“金句”更是唤起无数观众的青春回忆。在毕业后,理解两位老师的居然在照毕业照时特地向撒老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尽管学生们的升学带给了老师们带来了很大压力,造成了他们容易激动、经常流露负面情绪,并为表达情绪而说出过激词语的特征,但同样承受着升学压力的孩子却自然地理解了将他们看作孩子的老师们,居然对老师的深情表白,也令在场不苟言笑、认真刻板的老师们不禁流下了热泪。这样外表严厉但内心关心学生的教师形象,不仅是高压教育下个体行为方式等内在特性不断外化,同时也叠加了社会公众对“升学改变命运”这一社会神话的期待与认知相互作用、不断碰撞的结果。我国教育题材电影中的这部分教师形象似乎不再那么理性完美,在情绪控制、教育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了各种非理想化的表现,但这也令我国教育题材电影中教师形象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充实饱满,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三、无私奉献的人格塑造

尽管教师形象的内涵包括了不同历史时期与公众期待中的社会形象、教育形象、个人素质等方方面面,但无论在何种环境下,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在教学岗位上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人格形象永远是教师形象中的本质核心。在教育过程中付出体力劳动与精神劳动,秉承传递文明的责仟感和使命感,毫无保留地将知识分享给学生,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高尚性和纯洁性的具体体现。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也就没有了身为最为珍贵的人格形象。

我国教育题材电影中的教师形象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理想的教师形象会因具体的时代背景与教育人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在确定了“脱贫攻坚”与一系列“教育脱贫”的政策之后,我国教育题材电影中出现了大批歌颂乡村教师、支教教师的题材。这一时期的无私奉献内涵,除了教师能在本职工作中兢兢业业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产生了能够扎根乡村,为脱贫攻坚与乡村建设作出贡献的内涵。在2011年的影片《蓝学校》中,北京的85后大学生张盟前往内蒙古西北部的乌拉特后旗支教。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张盟自然对交通不便、教育水平落后的山村学校不够喜爱,在给仅有的五个学生上课时也不够认真。《蓝学校》中的张盟身上有着明显现实差异性的痕迹,城乡地区不同的生活习惯与发展差异体现为他带着投机心理来到草原,却一时难以适应这里的生活。接着,固执的老头、学校里活泼的牧区小孩等鲜明的形象先后出现在他的生活中,张盟从他们身上他看到了乡村对知识的渴望,看到了偏远地区对现代文明的渴望,身为教育者的职业道德被这些热切的渴望唤醒,就此立下了扎根草原教书育人的目标。即使难以得到社会上的认可或实在的经济利益,也得不到为人敬仰的地位,张盟也毅然决然地决定在教师岗位长期坚守,帮助这片热忱土地拥抱全新的时代。2019年的影片《一生只为一事来》则在“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支月英真实事迹的基础上加以改编,讲述了支月英从十九岁开始扎根贵州山区的泥洋小学支教,几十年如一日地为贵州山区的教育工作努力的事迹。她在全心全意辅导村里的顽劣孩子读书成才,资助家庭困难的如意不因母亲重病而辍学,用自己的收入贴补到学校建设,还在两名学生的陪同下翻山越岭地拜访了17个学生家庭,一家一家地劝说那些家长送孩子接受教育。尽管学校的各种条件不佳,支月英却通过自己的力量逐步了改变落后地区教育面貌,以教师身份为落后地区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作出了伟大奉献。这些山村教师选择成为教育方针政策与教育的实践者,以及国家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人,他们秉信知识改变山村命运、教育助力思想脱贫的理念,为了满足一份淳朴的民众期待不懈努力。这些教师形象的塑造不再单纯从传播知识与塑造道德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一种时代社会价值规范在教育领域的表征。(谢诚)

标签: 教师形象 电影教师形象 教育题材电影 教师职业操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