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英国最新研究发现:选择学校的“权利”并没听上去那么美好

看点 在英国,英格兰与苏格兰两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施行了十分迥异的择校政策:前者允许家长为孩子选择 3~6 所学校,后者则是政府直接分配学位。听起来,有选择总是好过没选择,但最新的研究证明,事实未必如此—— " 做选择 " 和 " 做决定 ",实属天壤之别……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 " 星标 " 我们,从此 " 不失联 "。

文丨柯察金 编丨 Leon

孩子升学、给娃择校,恐怕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都是 " 三年目标、五年计划 ",兹事体大。曾闻有妈妈为了让孩子满足上心仪学校的招生条件,甚至连怀孕的日期都精打细算。

择校择校,一个 " 择 " 字本身就大有文章。比如,较多的选择相对于较少的选择,真的就更好么?——试想有 A、B 两地,A 地升学可以选择数所学校,B 地则不填志愿、按政府分配入学,请问两地家长满意度孰低孰高?

你可能会想什么奇怪问题,肯定是有选择好啊?但结果出乎预料:有择校权的 A 地家长表示对于选择 " 深感无力 ",满意度并不高于 B 地家长。

这并非无端假设,而是真实发生的现实。A、B 两地的原型,便是英格兰和苏格兰——英国一份发表在《社会政策杂志》上的研究发现,在拥有择校权(school choice)的近几十年里,英格兰的父母比英国其他地区的同龄人感到更加 " 愤世嫉俗、宿命论和无能为力 "。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相关报道

" 这些调查结果表明,英格兰的父母在给孩子挑学校这件事上做出了一系列选择,却并不比在教育方面选择较少的父母更快乐。"

选了,又好像没选,这话有点废话文学,但正是很多英格兰家长的心声。我们可能会不禁好奇:原因到底何在?择校权既是 " 权利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选择 VS分配,

两 " 格兰 " 的不同选择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些基本的背景。

英国地图(来源:pinterest.com)

苏格兰,出了名爱闹独立,在很多方面也确实有种 " 单干 " 精神,包括教育体系——正基于两地政策的不同,研究者才有了完美的 " 对照组 ",分别调查、采访了两 " 格兰 " 地区共计57 个适龄入学儿童家庭。

苏格兰在 "school choice" 方面的做法,与南边的大哥截然不同:

家长无需做任何纠结或操作,但凡苏格兰的公民,孩子进入适龄就会被自动划分到离家较近的学校。政府强调:" 在苏格兰,任何人都不应被要求选择他们本就有权获得的一流教育 "。

* 稍微说明下,英国的公立学校叫 "state schools",零学费,有些甚至含免费午餐;我们常说的 " 公学 "(public schools)则属于 "independent schools",即私立学校,学费奇贵。在英国,仅有 7% 的幸运儿在私立学校就读,绝大部分孩子(93%)还是老老实实进入公立系统——本文及研究中所提到 " 择校 ",均属公立学校范畴。

英格兰施行的,则是一种被苏格兰称为 " 市场化 " 的开放招生政策,自 1988 年起推行,至今已逾 30 年。家长被给予了足够多的选择,具体来说,每位英格兰家长都要提交一份申请表,填报 3~6 所志愿学校(乡村地区一般是选 3 所,伦敦等发达地区则可以选 6 所)。

每年秋天,英格兰各个学校都会举办开放日,热心的家庭往往会流连于各种排行榜、报告乃至八卦逸事之中,提前一两年为孩子做好情报工作。

10 月底之前,申请表就要交上去。数月的等待后,在 3 月 1 日的全国录取日,孩子会去到哪所学校便尘埃落定。

" 择校权 " 初衷美好,

但现实骨感

就初衷而言,英格兰的 "school choice" 政策有着一系列美好的愿景:

其一,是为了更好地将学生分配到更适合的学校;

其二,刺激学校更上一层楼,努力提升自身品质以吸引、留住生源;

其三,自然淘汰那些吊车尾的、效率低下的学校……

除了教育成果上的考虑,在英国社会的语境里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school choice" 政策,被认为能够赋权英格兰的家长。研究者称这种赋权有着 " 内在价值 "(intrinsic value),即家长能够通过自主能动性来决定孩子的升学过程。

总而言之,"school choice" 有两大目标,既要提升学校的品质,又要给公民赋权。

然而,据研究显示,这两大目标均未实现——没有证据能够表明,选择权的下放提升了英格兰教育的成果;同时也没有证据能够表明,家长被赋权的内在价值有所提升。

有关赋权这一块听上去有点绕,但其实并不难理解:研究者通过半结构化采访,发现英格兰家长在选择上更多地是出于被动的、工具性的原因,即 " 让孩子远离不好的学校 "。

而在假设升学结果良好的情境下,则很少有家长仍在乎有没有选择权——这也是为什么说,"school choice" 没能实际地提升家长的被赋权感,因为推动家长做选择的并不是自主意识,而是对于教育资源的焦虑感。

申请表交出去后,当然不是一投必重,这也是问题核心所在:在英格兰,每年约有 2 成的孩子没能去到第一志愿学校,且升学的成功率与家庭经济水平强相关。从结果上看,"school choice" 的现实很骨感,尤其是对于重点学校的激烈竞争而言。

苏格兰怎么样呢?家长看似没有选择,但政府在政策上开了一道 " 口子 " ——如果有家庭对于分配的结果实在表示不满意(通常数目是 1 成左右),可再提起单独的学位申请。别说,成功率还挺高的,超过 8 成的请求最后会得到批准。

最后经估算,苏格兰在升学上的成功率大概是英格兰的4~5 倍。那么当然,苏格兰家长的满意度会明显更高。

于是研究者分析,苏格兰看似没有选择,到头来反而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大多数家长并不关心自己可以在申请表上填报多少志愿学校,而是只要不把那个最差的结果给自己就行。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苏格兰系统中那种提供 " 退出 " 的模式,其实真正符合家长的偏好。倒是拥有更多选择的英格兰家长,陷入了更深的矛盾与纠结。

并不公正的选择权

如果说择校权完全是摆设,也是不客观的。据统计,英格兰大约只有不到 4 成的孩子会将离家最近的学校作为第一志愿,从这个角度来看,家长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在 " 做决定 "。而政府也会通过积极公布学校信息,使得家长能够更方便地做比较。

不过做出选择是一回事,结果是否如意、是否公平是另外一回事。同样一张申请表,背后的门道却令人眼花缭乱(不得不感慨,英国的教育系统真是异常复杂)。

当一所学校没有招录满,这种情况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接下来不管什么申请,学校都必须接受;

棘手的是学位供不应求的情况(尤其是重点学校),学校需要在众多候选人中根据 " 一定标准 " 做出选择。

基于政府的政策或是学校自身的特性,招生偏好夹杂着复杂的因素与考量:

通常情况下,如果孩子已经有别的兄弟姐妹在目标学校就读,往往会被优先考虑;

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会被优先考虑;

"feeder school" 的孩子会被优先考虑。所谓的 "feeder school",类似于国内 " 附 " 字开头的直属学校,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本地区特定中学或高校;

还有一类学校叫 "faith schools"(教会学校),即有宗教附属关系的学校,顾名思义,会根据宗教信仰优先考虑;

部分地区的学校会采用一种 "banding system",即分级考试,孩子们在 Year5 或 Year6 的时候通过测试确定自己的能力等级,从高往低是 A、B、C、D,学校会各自录取 25% 以保证 " 混合能力背景 ";

一些 "Specialist schools"(专科学校)被允许有 10% 的名额给体育、艺术、语言或技术方面的特长生。专科学校是英国 1993 年开始有的项目,在满足国家课程要求的同时,专注于特定学科领域,包括技术、语言、艺术、体育、商业和企业、工程、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人文以及音乐。

这些即便是地道的英国人可能都会有点晕,而调查者发现,这些标准总体上会对弱势家庭不利。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弱势家庭的孩子在考试上的表现总体更差,且家长带孩子参加分级考试的几率会明显低于背景较好的家庭;说到教会学校," 信仰 " 其实也很具有操作上的弹性,背景较好的家庭往往更能够证明自己的虔诚程度,从而获得更大的入学几率。

以上所说的,还算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据调查,当学校供大于求时,占主导地位的优选方式仍是地理位置——没错,中文语境里的 " 片区 " 在英国同样存在,被称作 "catchment area"。

在批评者看来,就近法则往往是导致不公的罪魁祸首。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明显有更大概率送自己的孩子进重点学校。

难以平衡的就近法则

就近法则说起来,其实是合人之常情的,因为家长大概率都会期望孩子上学的地方离家近一点。连政策的批评者们也都完全同意,让 " 片区 " 的孩子在一块儿上学有利于加强社区的氛围,街坊邻居一起上学,何乐不为?

但对于抢手的学校来说,就近法则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准确地说,望房价而却步。说白了,英格兰也有学区房的概念,如果某所学校炙手可热,离它距离最近的住户会是穷人么?大概率不会。

多项研究都已证实,房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围学校的质量,同时,学校的表现也与周围房价强相关。如果学校考试分数增加一个标准差,那么临近地区的房价(属于该校招收范围)会上涨 3%。

即便是以成绩说话的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s),学生家里的邮编也重要的紧(英国习惯以邮编作为家庭地址)。

文法学校是公立学校中的王牌,全英只有一百六十多所,作为名校敲门砖,甚至不输一些私立学校,报考的人往往很多。在成绩通胀的情况下(高分很多),学校看什么?到最后还是要看邮编,谁住得越近就越有优势。

英国教育标准局(Ofsted)以 Outstanding(杰出)、Good(良好)、Requires improvement(一般)和 Inadequate(不合格)四个级别来衡量学校,而据英国《每日邮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

在家长们对优质学区房的争夺下,伦敦地区与优质学校同一邮编的房屋,价格要普遍高出该地区的平均房屋价格,最多的可以达 149% 以上。并且,学校的升学考试分数每提高 10 分,周围房价就会增加 5860 英镑。

这时候我们似乎能够理解,英格兰家长那种 " 选了又好像没选 " 的心态。

结语

研究者分析英格兰和苏格兰家长在心态上的差异,给出了几种合理的推测:

首先,调查显示,相比英格兰,苏格兰的父母没那么看重择校权,且更容易对于他们的片区学校感到满意。而苏格兰默认的录取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足够好的程度;

其次,苏格兰每年有 13% 的家庭提出单独的入学申请,约 80% 都得到了批准,成功概率大过英格兰;

另外,不确定性是一个很折磨英格兰家长的要素,而如果第一志愿未能如愿,心理落差会更大。

综合来看,英格兰施行三十多年的 "school choice" 体系,没有取得理想中的反响,反倒催生出一批不胜疲惫的家长。对于北境少了很多升学忧虑的教育体制,英格兰的家长们偶尔也不免透露出一丝羡慕。

不过,这能够说明苏格兰的教育>英格兰的教育么?

外滩君觉得如此推论稍显武断,应该说,苏格兰只是没有那么卷罢了。要知道,英国的大部分学校(75%)都集中在英格兰,各类学校共计 24,413 所。苏格兰的学校数量只占 15% 左右,就教育规模与资源而言,即便和威尔士、北爱尔兰加起来,都无法与英格兰比肩。

教育在任何国家,都难以完全满足所有的期待。所谓教育公平,理想状态是 " 人人皆有机会 ",现实却往往是权衡、权衡再权衡……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