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卷的美本申请,我们还有没有成功“突围”的可能?
看点 近几年,中国留学家庭追求美本的 " 热 ",与录取情况的 " 冷 ",已使留学圈达成共识:未来美本申请的赛道," 内卷将成为常态。那么,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我们如何打破内卷、成功实现突围呢?为此,外滩君对话长期浸润在美本圈里、对申请大环境有更直观感受的资深留学老师——学美创始人张恒瑞、常青汇创始人钱哲彬、棕榈大道导师总监 Tina,谈话中 3 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强调:要想在申请上更有竞争力,最好在保证文理兼备的前提下,发展出具有个人特色的 " 长板 "。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 " 星标 " 我们,从此 " 不失联 "。
文丨周滢滢 编丨 Amanda
从近几年的录取数据来看,美本申请大有越来越卷之势。无论是申请总人数,还是每位学生申请的学校数量,都迎来激增。
据 Common App(美国大学本科申请平台)显示,2021 年申请人数和申请院校数量上涨非常显著,比去年分别上升13.4%和21.9%;
而 UCAS(英国大学申请系统)显示,英国方向的申请总人数虽然比去年有所下降,但中国大陆申请学生增长了12%,过去十年里,甚至翻了两倍。
美国早申申请者、申请院校对比,
图源 Common App
在中国留学家庭热衷的美本赛道上,无论顶尖牛娃爬藤,还是普通学生录取 Top30 学校,都越来越不容易了。
在全球普遍重视教育投资,也有越来越多孩子有条件走海外升学的大趋势之下,必然出现优秀申请者扎堆的情况。水涨船高的录取门槛,又迫使更多孩子走 " 广撒网 " 的形式,每位学生申请多达二三十所学校。
美本申请的 " 剧场效应 " 也由此形成:每位申请者想要得到不错的成绩,要比以前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让这一赛道越来越卷。那些凤毛麟角的牛娃,可以 offer 拿到手软,可是更多的普娃却折戟沉沙,沦为陪跑。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家庭将目光投向美本申请,这条道路也势必会越来越卷。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留学路上,我们还有没有打破内卷、成功突围的可能?
外滩君连线了长期浸润在美本圈里、对申请大环境有更直观感受的资深留学老师——学美创始人张恒瑞、常青汇创始人钱哲彬、棕榈大道导师总监 Tina。
未来的美本申请
" 卷 " 是一种常态
和外滩君的预期差不多,几位老师都有一个普遍感受,那就是今年的美本录取情况其实不容乐观,而且正呈现出越来越卷的态势。
前段时间,外滩君发布了国内高中的藤校录取不完全汇总。从数据来看,今年大陆学校收获的藤校 offer 数量和往年基本持平。
很多人因此会有一种感觉:在藤校录取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国内学生的录取表现还算不错,似乎并不能看出大环境的严峻。
实际情况是,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藤校 offer 数量并不等于录取结果。比如一所学校看似喜人的藤校 offer,可能就来自某一两位学生,大家没看到的是,更多的是优秀学生冲藤失败。
而且内卷最直观的体现,其实并不在于藤校录取情况。从每年藤校给中国学生发放的 offer 数量来看,差异并不是很大。但是藤校的录取结果,并不能说明整体环境的冷热,它只属于极少数牛娃的胜利,和 90% 的绝大多数普通学生并没有太大关系。
今年录取情况的 " 冷 ",主要体现在 Top30 学校的 offer 数量变少,比如伯克利、UCLA、南加大、纽约大学等,录取难度上升。过去很多想要冲刺顶尖美本的学生,会拿 Top30 学校来做 " 保底校 ",往后也越来越难了。
在此情况下,三位老师均和外滩君强调了 ED 早申请的重要性,建议学生一定要在 ED 阶段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升学目标,求稳上岸,不能好高骛远。
一直以来,因为 ED 早申阶段申请的激烈程度要远远小于 RD 常规录取,而且 ED 具有入学约束力,学生被录取就必须就读,因此很多学生习惯于在 ED 阶段去冲刺藤校或 Top10 顶尖美本,如果没成功,再用 RD 阶段来申 Top30 保底学校。
张恒瑞表示,在过去美本还没这么卷的情况下,这种申请策略没多大问题,但是现在如果还在 ED 阶段有 " 盲目的冲高只是碰运气 " 的想法,很可能会满盘皆输。
学美创始人张恒瑞
我们会看到,在名牌高中排名年级前 30% 的优秀学生,原本录取 Top30 是完全没问题的。可是他却因为心气高,在 ED 阶段去冒险申请一所远高于自己实力的学校,这就很容易搞砸了。现在的形势就是,如果放弃了 ED 上岸的机会,RD 阶段再回头来保底,可能会惨遭滑铁卢。
现实情况是,申请从自家学校内部就开始卷了。
张恒瑞分享说,今年国内某一所高中竟有多达五六十名学生都在 ED 申请康奈尔。他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就算康奈尔是给国内发放 offer 最慷慨的藤校,也不能给同一所学校发放那么多的 offer。
" 能够 ED 成功录取的学生,后来都会庆幸自己不用参与 RD 阶段的厮杀 ",Tina 表示,虽然也会有 ED 申请纽约大学被拒,但是 RD 却录取了伯克利的案例,但这只是极少数情况。大概率来说,如果你 ED 没有成功,RD 并不会录取到更好的学校。
棕榈大道导师总监 Tina
未来,美本申请会越来越卷吗?答案是肯定的。
从 1996 年开始入行,到现在已经有 20 多年的张恒瑞,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是,美国顶尖大学的入学门槛正在越来越高,包括占据了九成录取名额的美国学生也感受到申请在变难。这种全球层面的卷,并非是中国学生能凭一己之力推动的。
随着教育重要性在美国社会的提高,美国家庭日益重视鸡娃,美国社会同样也在内卷。
20 多年前,没有读过大学的孩子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很多美国学生即使读大学也只会申请三五所家附近的学校;
而现在工作机会在变少,比拼学历还要比名校,爬藤也已经成了许多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指挥棒。
因此,未来美本一定会继续内卷下去,张恒瑞预测,现阶段 ED 申请 TOP30 机会还是不错的,但是随着美国家庭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可能在未来的五六年,甚至两三年时间里,想要 ED 阶段录取 Top30 都会变得很艰难。这并非危言耸听。
文理兼备的学生
更容易突围
近几年,在国内整体录取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在美国高中读书的中国学生(俗称 " 美高党 "),还算比较稳定。
钱哲彬表示,无论在藤校还是在 Top30 学校的录取上,美高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美高学生的在校成绩和标化考试不错,他最后录取跌落到 Top30 之外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
为什么,在同等学术成绩的前提下,美高会比国内高中学生的整体录取更稳定?钱哲彬认为,这主要得益于美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背景,更容易受到以博雅教育为特色的美国大学的青睐。
这对国内学生也有一定的启示。想要走美本申请这条路的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哪怕是偏向理工科的学生,也应该去展现自己的文理兼备。
比如,很多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往往会更重视理科课程,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也更有优势。但是,想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还是要有意识地去学习一些文科课程的学习,比如 AP 英语文学、AP 英语写作等。
钱哲彬的学生中,今年有一位同时得到被哈佛和耶鲁录取的女生,她在数学、生物等学科上特别擅长,同时她也会认真对待文科内容的学习,在英语和美国史两门 AP 课程上都拿到了 5 分(满分)。
另一位录取哈佛和斯坦福的学生,在平时也是一位理工科学霸,但是她同样热爱写诗,还是校报的主编。这些有人文特色的活动和爱好,则向招生官显示这是一个文理兼备、全面发展的孩子。
反观那些偏科严重的孩子,哪怕拿了不少竞赛的奖项,录取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钱哲彬提醒,想要在申请上更有竞争力,最好在保证自己文理兼备的前提下,又有一定的长板。但是学生和家长千万不要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可以通过参加夏校、花钱买一些活动,去体现自己的人文素养。
" 很大程度上,人文素养是靠平时的阅读、写作和积累,并有自己的思考。与其去通过一些活动标榜自己,还不如沉下心来读一些书,多做一些分享,这些经历才会在文书和面试中呈现出来。"
在这方面,Tina 也有相似的观察。在复盘了很多原本有机会可以进入到更好的大学的学生案例后,她发现,循规蹈矩的做学术、做活动已经不太好使了。
在严峻的申请形势下,差异化显得更加重要。比如男生选文科,女生选理科,同时,理科学生一定要突出文科思维和社会情怀。差异化还存在很多方面,例如现在有很大一部分申请文科的学生,有着非常强大的理工科背景。
美本申请要打出差异化,这是由强调多元化录取的招生本质所决定的。
如何打出差异化?Tina 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有可能,尽量多接触社会,参加一些实习,学术实践,田野调查,公益行动,而不是拼命去做科研,搞研究,死读书,打比赛,不妨让自己的阅历丰富些,眼界开阔些,想法多一些,灵魂更有趣一些。
当然在此基础上,过硬的学术成绩,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
有时候大家会将目光集中在一些极少数 " 低分高录 " 的学生身上,这些被大肆宣传的逆袭案例,其实并没有普遍的参考价值。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想要有比较理想的申请结果,还是要脚踏实地,打牢学术基础,拿出过硬的学术成绩。
" 比如,如果 SAT 能达到 1550,托福在 110 分以上,四年期间的在校 GPA 基本都是 A,另外能有一些时间去做学术方面的探索,那么这样的学生想要申请 Top30 学校基本没什么问题。" 钱哲彬表示。
几位老师一致强调,不要在申请上心存侥幸。看似申请灵活性很高、没有硬性标化要求的美本申请,学术方面的硬实力,永远是最基础的门槛。
前段时间,MIT 刚刚宣布取消 " 标化可选 ",要求接下来的申请者必须提交 SAT/ACT 成绩。这其实也在释放一种信号,哈佛大学等几所藤校其实也在考虑是否要恢复标化考试,一旦宣布,其他美国大学一定会纷纷跟进。
无论如何,张恒瑞建议想要走美本申请的学生和家庭,还是要提早准备,提升英语水平去保证上了高中之后应对学业压力之外还有充裕的时间可以做课外活动。但是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宁可 " 抓大放小 ",抓学业保分数。因为在美本申请中,锦上添花的课外活动,远不如学业成绩来得重要。
打破内卷
做一个真诚的申请者
美本申请上的内卷,除了体现在申请人数的激增,还体现在千篇一律的申请文书、越来越程式化的背景提升,以及更多的高分标化成绩。
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如何打破内卷,成功突围?当外滩君抛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得到了一个非常一致的建议,那就是做一个真诚的申请者。
这份真诚,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文书。
张恒瑞提醒,不要再试图用过去那种卖惨的文书去打动招生官,或是以一种博人眼球的方式去出奇制胜了(比如曾经有学生写自己疯狂爱吃泡面被录取),毕竟这些文书招生官已经看得太多了,失去新鲜感,而且被模仿严重,反而显得不真实。
怎样才是对待文书的正确的方式?还得回到文书这一环节的设置初衷,那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契机,让他们对自己 18 岁之前的成长经历,有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从中发现自己的特点、优势、喜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在未来去补足。
换言之,文书是为了让申请者在这过程中,更好地发现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如果我们能从这一层面去把握文书,那么也就放下了焦虑,找到了正确对待文书的方式——那就是,真实地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思考。
此外,钱哲彬还提醒家长,千万不要干涉孩子的文书。很多中国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拔高文书的立意,这种成年人的思维和写作套路,反而会让招生官觉得很假。
高中生所写的文书,应该真实体现和年龄相符的思维方式,不需要强行拔高,苦大仇深,应该让人读完之后会心一笑,而不是感觉到沉重。
其次,还要在课外活动方面,对自己真诚。
作为重要的背景提升,很多学生和家庭都在课外活动上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眼花缭乱的市场化活动资源,也进一步刺激了家长的焦虑:课外活动应该什么时候做?做什么?
张恒瑞直言,那些千篇一律、清单式的活动,其实对孩子的申请并没有太大帮助。参加某个夏令营、社团活动、竞赛得奖,可能对 A 学生来说大有裨益,但是对于 B 学生却没有一定的必要性。
他建议学生去真正挖掘自己身上的特长和兴趣。哪怕是一个很微小的爱好,比如跑步、摄影、跳舞,如果孩子坚持了很长时间,有一定的积累和收获,并从中生发出思考,这也大大强过盲目跟风去做一些同质性的活动。
想要打破内卷,最好的方法,是走差异性竞争,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做一个有趣的人。毕竟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都是不同的,这是最与众不同的财富。
如何找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做一个有趣的人?不妨试试 WLSA 上海学校升学指导老师张楠对学生的建议—— " 假设现在没有疫情,也没有标化考试,你会如何去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她希望学生通过这样的方法,去找到自己最想投入的事情。
最后,也许还是会有很多家长焦虑:内卷的大环境下,孩子的申请规划是不是越早开始越好?
Tina 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家长的心态。她向和家长推荐伯克利心理学教授艾莉森 · 高普尼克写的《园丁和木匠》一书。
" 如果家长是园丁的心态,让孩子自由成长,去追寻他们的想法和热爱,那么规划越早开始越好,我们可以有机会让孩子尝试各种活动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尽早建立自我认知和价值观;
但如果家长木匠心态,指望把孩子往自己理想的状态打造,那么很遗憾,这样打造出来的孩子,要么和父母反目成仇,要么觉得自己无法满足父母期待而抑郁,要么索性消极怠工,鸡娃鸡到最后娃废了,得不偿失。"
我们应该看到,无论多么内卷的升学路,最终都是孩子作为掌舵者,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大学申请,还有他未来的人生。
外滩君想起一位母亲的感慨,她在陪伴女儿结束了美本申请后认识到,不论是选学校、选专业还是撰写文书、准备活动的这一系列过程,都像是对女儿的一次唤醒,让她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这种蜕变是远比进入常春藤更重要的人生功课。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