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实在太卷了!”反内卷就只能躺平吗?

2021 最火的词莫过于" 内卷 "。

所谓 " 内卷 ",就是当你无法向外拓展、获得增量时,就只能向内争夺。别人加班 1 小时,我加班 2 小时。别人降价 5 元,我降价 7.5 元 ······ 无所不 " 卷 " 时,人们纷纷感慨 "实在太卷了"。

难道我们只有两个选项:要么玩命奔跑、激烈争夺,继而产生无力感,要么干脆躺平吗?还有没有第三个选项?

有,那就是创新。

唯有创新,才能冲出 " 内卷 " 的旋涡,赢得更加可持续的增量。创新的引擎是创造力。无论社会还是组织,只有最大化地激活人的创造力,才能实现创新,突破 " 内卷 "。

你或许听过智商、情商,实际上,当下" 创造商 " 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但很多人觉得 " 创造力 " 很虚幻,离自己很远,实际上," 创造力是你已经拥有的,无须再求,并且触手可及。"

《创造力觉醒》指出,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在创造力,但这种创造力需要被激发。

一旦创造力觉醒,赢在创新不是难事,而你需要的,就是激发自己的创造力,让它觉醒。

【文末互动】

聊一聊,你如何看待内卷?

我们先来测一测,你的创造力如何、能否被激活?

· 工作之外,有什么新的爱好是你可以开始发展的?

· 你正在做的事情中,是否有对于你来说完全是从零起步的情况?能否举个例子?你的感觉怎么样?在这个新手体验中,有哪些元素是你可以借鉴到工作中的?

· 你喜欢玩什么?它透露了你的什么性格?

· 你最近一次迷路是什么时候?当时发生了什么?你是如何应对迷路的?

· 你上次脱稿即兴发挥是什么时候?你的感觉如何?

· 你最近一次听从和追随内心的直觉是什么时候?其结果如何?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 跟踪记录你在工作期间问同事问题的频率。你倾向于问什么样的问题呢?

· 如果有一下午的自由时间,理想情况下你会想要做些什么呢?

· 如果对办公室里的环境做一个仔细分析,结果会是怎样的?它说明和展示了什么?

· 想一想在你所处的行业之外,有哪些启发和吸引你的公司、品牌或体验。换句话说,当你在专业上成长起来后,你想成为谁?

这个小测试可能给你带来了一些灵感,

但你还是会说," 呃,我不是那种有创意的人…… "

实际上,人生来就有创造力。

不要说设计师、策划人、管理者需要创造力,就是水管工,要想把工作做到非常好,都需要大量的创造力。

创造力与生俱来,但大多数人都不把创造力当回事儿。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天天谈论创新,却很难在实践中真正实现创新的原因。

跟其他任何能力一样,要获得创造力,也需要刻意练习 .

最有效的是练习你的提问技巧、在奇想和严谨之间来回切换的能力,以及直觉。

1

提问

首先,你得想要了解更多自己目前不太理解的东西。提问是促使你去了解的关键一步。

提问就是要磨练你定义问题的能力,需要把好奇心贯穿到整个思考过程中。提问,是智慧的源头。

一些我们公认的创新公司如谷歌、苹果、Zappos(美国卖鞋的 B2C 网站)等,都很擅长用问题来促进创新。

以提问为主导的公司,讨论市场问题可能首先会问:

" 为什么我们没有在南半球销售任何产品?"

或者 " 如果我们开始在巴西销售产品会怎么样?"

他们讨论招聘问题可能会问:

" 为什么我们只从名校招聘?"

" 如果我们从一般大学招聘员工,并寻找一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年人,而不是从正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年轻人,会怎样?"

练习:

访谈一位同事。

花时间设计至少 20 个问题,然后从这些问题中优先选择 5 个。

你对于这位同事有什么新的发现?

他或她的专业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你又从中学到了哪些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的东西?

2

在奇想和严谨之间切换

留意一下你自己,什么时候会说:

" 我想知道是否可以…… " 或

" 我想知道当……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

仔细琢磨紧接在 " 我想知道 " 这个短语后的句子。这正是我们想要去了解的东西,它将把我们带入探索的深处,奇迹就蕴藏其中。

奇想需要给自己一个慢下来、什么事都不做的空间。安心处在一种不知道、也无从选择的模糊状态中。

奇想是创造力的组成部分,需要敬畏、大胆、停顿并大胆地问 " 如果……会怎样 " 的问题。

暂停手头的事情,开始奇想,会激发出对新问题的思考。

奇想,让人想要探索出新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摆脱既有知识的束缚。

但只是奇想并不足以激发创造力,你还需要 " 严谨 "。这似乎很矛盾,但其实不然。

比如音乐大师贝多芬。如果不是前期在古典音乐领域成为专家,他是没有办法创造出后期的浪漫主义音乐的。除非你先理解规则,否则你不可能打破规则。这个过程会让你进入全新的境地和领域。

成为专家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要专注于细节和具体的事情,还要花很多时间打磨和完成一个个任务。

如果不去关注这其中所需的严谨,我们就不会感恩奇想的时光,也无法实现奇想所引发的创造力觉醒。

练习:

· 进行小型庆祝活动,不一定是在假期或者重大节日。

小型庆祝对于奇想大有帮助。

· 每周预留一个小时进行 " 严谨冲刺 ",专注于解决工作中的特定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3

直觉

爱因斯坦和乔布斯就是著名的创新者和领导者的典范,他们重视并依靠自己的直觉,将其与理性的智力相结合,从而做出决策。

只有当我们能够打破常规,水平地看到相邻领域(相关领域)或全新领域(完全陌生的领域)时,灵感才会闪现。

爱因斯坦曾经说:

" 直觉思维是神圣的礼物,理性思维是忠实的仆人。我们创造了一个尊重仆人而忘记礼物的社会。"

跨界设计与科技领域的大师前田 · 约翰则说:

" 直觉是潜意识的智慧,当要做商业决策的时候,我会把直觉和数据结合起来。"

软件公司 Vectorworks 的 CEO 比帕拉 · 萨卡说:

" 直觉是让我异于常人的主要原因。我觉得,直觉在决策过程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当你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的时候。在工程领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时做出决策。你必须做决定,担当起来,从中学习,然后继续前进。"

练习:

回顾并记录你所经历过的追随自己内心的时刻。

后来的结果如何?请从中汲取勇气。

把你过去追随个人直觉的事情记录下来,

它将成为你实现直觉质变的纪录片和记忆银行。

" 机器人擅长优化旧的想法,组织却需要有创造力的员工,能思考明天的解决方案。"" 思考明天 " 就是做预判,而预判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力。没有创造力,只能在内卷的漩涡中越来越身不由己。

《创造力觉醒》一书的作者有人类学和时尚管理双重背景,是 TEDx 演讲人,在大学担任 16 年设计战略和时尚管理教授,在工作和生活中创新不断、游刃有余。书中有大量精彩内容和落地练习帮助个人和组织激发创造力。拥有了创造力,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著者:【美】娜塔莉尼克松(Natalie Nixon)

译者:张凌燕

书号:978-7-300-30016-0

出版时间:2022 年 3 月

定价:69.00 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

作者简介

娜塔莉尼克松(Natalie Nixon)是一位将奇想和严谨融入生活与工作的创意家。她有着人类学和时尚领域的跨专业背景,曾经是 " 维多利亚的秘密 " 品牌的设计师,后来在费城大学担任了 16 年的战略设计教授,现在创办了 Figure 8 Thinking 公司并以创意策略师的身份从事咨询工作。此外,她还是 Inc. 杂志的长期撰稿人、TEDx 演讲人。作为一个创新领域的驱动者,她认为,只有在奇想和严谨这两种状态之间来回切换,成为整合思考者,才能激活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实现创新。

2

内容简介

创造力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本书指出,创造力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很多时候都被淹没了,需要唤醒和激活。作者娜塔莉尼克松采访了来自各行各业的 56 位创新者,深度研究了创造力在人们的工作中是如何被激发并起作用的。她发现,创造力是介于奇想和严谨之间的动态张力。当人们在奇想和严谨这两种状态间来回切换时,最容易产出全新的价值和富有变革性的成果。

尼克松还介绍了如何依靠提问、即兴和直觉,增强严谨与奇想的能力,提高 " 创造商 ",增强个人与组织的创新竞争力。

本书将创新的洞见与个人和企业的创新故事结合起来,适合想提高创造力、增强创新竞争力的组织和个人阅读。

3

大咖推荐

哪怕对于最刻板保守的读者来说,本书总结的这套方法,也可以说服他们重视创造力的商业价值。

——波士顿咨询组织行为和文化专家

德里克 · 纽伯里

娜塔莉 · 尼克松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激发我们天生就有的创造力,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关于创造力本质的定义——介于奇想和严谨之间的动态的张力。这是一本必读书。

—— IBM 设计总监

莎拉 · 布鲁克斯

《创造力觉醒》以非常清晰易懂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创新的方法和洞见。娜塔莉 · 尼克松是一位大师,将我带入了一个创造力倍增的世界。

——百森商学院院长

小斯蒂芬 · 斯皮内利

如果想要提出别出心裁、有影响力、能吸引人们参与其中的解决方案,《创造力觉醒》是必读书。

—— Spark Foundry 全球战略与跨文化交流执行副总裁、总经理

埃丝特 · 富兰克林

这本书超越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旨在激活人们与生俱来的内在创造力,启发领导者进行必要的实践来唤醒员工的创造力,发现增长机会,释放新的客户和业务价值。

——商业创新工场创始人兼首席产品孵化师

索尔 · 卡普兰

娜塔莉 · 尼克松把创造力描述为结构性和混沌性、聚焦和发散、规则和无规则参半的状态。她引导我们去理解这项关键能力,并且大胆揭示:创造力是可教可学的,人人都有创造力。

——德雷塞尔大学荣誉教授

艾伦 · 格林伯格

标签: 是什么时候 我想知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