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上头的《人世间》,背后藏着 3 个特别关键的教育真理
以下文章来源于外滩教育 ,作者柯察金
文丨柯察金
本文授权自外滩教育(ID: TBEducation)
前言:一部《人世间》,道尽人间世。这部横贯 50 年的中国家庭 " 史诗 ",从 " 光字片 " 的周家五口徐徐展开。周家的 3 个子女在不同的选择下,时代的剧变中,开启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追剧的同时,我们想就教育视角出发,和大家进行探讨:周家三个子女的不同命运,能够带给我们哪些启发?
最近朋友之间打招呼,不是 " 吃了么 ",而变成 " 看《人世间》了么 "。啥样的好剧,能让人这么上头?
作为茅盾文学奖同名小说改编的时代剧《人世间》,描绘了中国长达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从 60 年代 " 上山下乡 " 讲起,一直到改革开放,无数中国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时代浪潮惊涛拍岸,但电视剧的实际观感,却是满满的烟火气——日常琐事、家长里短,那股子亲切劲儿,就好像一桌刚上的家常菜,热气蒸腾地都快溢出屏幕之外。
四合院儿、煤炉子、热炕头、花床单、花棉被、" 二八 " 自行车、凭票买肉……真正的 " 穿越 ",不是无厘头的架空、虚构,而是精细与忠实的还原。
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丁勇岱、萨日娜……老戏骨们一旦聚在一块儿,那可不叫演戏,真像是搭伙走过了一段人生。他们飙戏飙爽了,观者的眼睛也都快 " 哭瞎 " 了。
话入正题,得从东北某省会城市一 " 光字片 " 区说起。说那 " 光字片 ",住着一口周姓人家。八级瓦工周志刚和他的妻子李素华,育有三子:长子秉义,女儿周蓉,小儿秉昆。《人世间》也正着眼于这一大家子的故事,五十年弹指一挥,周家人的命运与时代变迁紧密交织在一起。
一千个观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人世间》。作为一部优秀的年代剧与群像剧,它所能够引发的共鸣是多维度、多层面的。这里,我们单就教育的视角做些探讨:周家三个子女的不同表现,能够带给我们哪些启发?
发自内心相信孩子:他们都很棒!
很多观众都超级喜欢秉昆这个角色,理由显而易见:这个周家最小的孩子,在剧中可谓品性最纯良的人之一。
69 年,全国正值 " 上山下乡 ",哥哥姐姐去了很远的地方插队,父亲也作为建筑工人远走他乡。只剩下年仅 17 岁的秉昆被留在东北,成为家中的顶梁柱,也成为母亲唯一的陪伴。
秉昆的孝,是本剧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母亲脑溢血不省人事后,秉昆倾尽了所有、也放弃了一切,唯一的心愿便是妈妈能够再次醒过来。
为了不让父亲和哥哥姐姐着急,在那个吃饱饭都不容易的年代,秉昆瞒着其他人独自料理母亲。也正因此,哥哥姐姐才能全心全意地学习、考试,直至考上北京大学,而秉昆只停留在初中文凭。
母亲后来说了这样一句话:" 三个孩子里,两个大的自从 69 年走后,像是永远地走了,只有老疙瘩(秉昆)一直在身边 "。
对家人全心全意,对朋友也是尽心尽力。一部剧下来,甚至很难数清秉昆到底帮过多少人。把老房子给困难的朋友免费住,帮他们找工作、跑前跑后……只要自己能做到的,绝不会推辞。整个光字片,街坊邻里几乎都得到过秉昆的帮助。
然而,这么一个用东北话说 " 能处 " 的人,却并不符合世俗的 " 成功 " 标准——他人再好,也只是个好人,不是世人眼中的 " 能人 "。
能人是谁呢?显然是哥哥姐姐、乃至父亲:
大哥秉义,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当上了干部,娶的是省长家千金;
姐姐周蓉,考上北京大学中文系,以后还要读研考博,嫁的是北京著名诗人;
而就算是父亲,也是响当当的八级建筑工。
任何一个街坊打量起老周家,恐怕都会忽略掉这个没文凭、没地位的老三吧?
现实也是如此。好不容易一家人过年团聚,大年初一,周志刚带着全家老小串门儿。用意很明显:表达一下老父亲的骄傲之情。
于是,两个北大学生被领在前面,接受所有邻居钦羡的眼神,父亲脸上也很有光;而为家庭付出过最多的秉昆,一时间只是低着头默默不语,并中途离开。
很多评论都说:真心疼秉昆!
如果周家放到现在,是国家提倡的标准 " 三胎 " 家庭。可板有长短、树有高低,周志刚总体来说是个好父亲,但刚开始,他也不自觉地,没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自己的孩子同样优秀。
虽口上说秉昆不错,但行动中又不免流露出一般性的评价标准——即便他后来解释说,这是 " 人之常情 "。
别人 " 常情 " 可以,做父母的也 " 常情 ",不经意间就伤到了孩子。
秉昆虽然憨厚,内心是敏感的,他一下子感受到了这种不对等。于是,他和父亲之间最大一次的争吵爆发了:父亲责怪秉昆甩脸子,秉昆则伤心父亲瞧不起自己。因为这事,这两个犟脾气都不愿第一个道歉,僵持了好几年。
过年的时候还有个细节:周蓉的丈夫冯化成当着众人,说了一套 " 口体 "、" 心智 " 理论。
大意是,儿女有不同的孝道,在跟前伺候," 养口体 " 是孝;在外面光宗耀祖," 养心智 " 也是孝——这句话明显是替周蓉开脱,但却被秉昆烙在心里。
电视剧一开始我们便能发现,周秉昆其实是个挺怂、挺没自信的人。
这种 " 怂 " 是有原因的。哥哥姐姐自信,是因为他们从小聪明、优秀,是整个 " 光字片 " 的模范学生;而他秉昆,打小读书比不过哥姐,家里人也默认他 " 不灵光 "。
" 串亲戚事件 " 后,秉昆便拼了命证明自己也能和哥哥姐姐一样优秀、一样能撑起周家的门楣。
之后的故事证明,说秉昆头脑不灵光完全是刻板印象。他果敢辞掉 " 铁饭碗 ",开饭馆、办书店,弄得风风火火,能力让人刮目相看。一直被认为只能 " 养口体 " 的秉昆,挣的工资比一家人加起来还多,还让家里住进了宽敞漂亮的新房。
但尽管如此,秉昆还是一心想混个编制,得到父亲的认可——看,父母的期望,真的会成为孩子甩不开的心理包袱。理解了这个 " 包袱 ",再来看秉昆的行为,似乎可以找到它们的共通逻辑:
比如秉昆拒绝了邻家女孩乔春燕的追求,娶了孤苦无依、带着孩子的郑娟,这里面当然有爱与不爱的成分;费心卖力地帮扶弱小,当然也有生性善良的因素——但不难发现,秉昆潜意识里是极度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的。
和哥哥姐姐不同,他是一个从小缺乏自信、需要得到鼓励的孩子。
春燕很聪明、很美丽,但性格太过强势,跟她在一起,秉昆始终是被动的那一方——这注定了秉昆不会考虑她。
若非这样的心理包袱,老实巴交的秉昆不太会辞掉铁饭碗,更不会跟父亲大吵一架。
好在父子俩最终还是冰释前嫌。白发苍苍的老父亲返乡后,深夜不眠等着秉昆回来,然后便是剧中一段感染力极大的戏,观众需自备纸巾。当父亲终于说出了那句迟来的肯定," 你是我最满意的孩子 ",秉昆哭成了泪人。
假如秉昆早点听到这句话,他会不会少一些痛苦和煎熬?
孩子的自信,首先来源于父母,也只有当父母真正相信孩子的力量,他们才能健康地开枝散叶、茁壮成长。不论家里有几个子女," 相信 ",都是一种最底层的关爱。
从小优秀的孩子,长大便会幸福么?
和很多人讨论《人世间》,发现大家都一致不太感冒周蓉这个角色。
但如果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周蓉其实是个标准的 " 别人家的孩子 ",放眼整个 " 光字片 ",简直是女神般的存在:
其一,颜值能打,追求者无数,秉昆的朋友曾说:" 我从来没见过比你姐更漂亮的人 ";
其二,成绩顶呱呱,从小成绩名列前茅、文思敏捷,后来北大本硕博连读,还在某大学做了教授;
其三,是响应国家号召的好青年,深山支教多年,帮助很多贫困孩子接受教育……
也难怪,剧中的蔡晓光同学能暗恋周蓉几十年,并鞍前马后为她办事。
然而,纵观周蓉这条故事线,我觉得,事情也许坏就坏在她 " 从小优秀 " 上。
周蓉年仅十七岁时,因仰慕比自己大很多的诗人冯化成,不跟家里打招呼,便只身前往贵州奔赴爱情,后来又私自结了婚。
这么看,周爸爸其实还是很坚强的——如果换了另外任何一个爹,恐怕都能被当场气死。
周蓉这一跑,衍生出很多狗血情节不详细说了,总之后来母亲中风、秉昆坐牢都跟她有间接联系——我们主要来分析下,为什么周蓉的胆子会这么大??
一个完全合理的推断是:周家从来没给这位 " 从小优秀 " 的孩子立过规矩,这导致周蓉的确成为一个胸怀理想、志在天下的人,但缺失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 " 连接感 "。就连冯化成都三番五次说她太 " 自我中心,做起事情不管不顾 "。
作为女儿,她鲜有尽孝;作为母亲,玥玥(唯一的女儿)大部分时间是在秉昆家养着,后来甚至不愿认这个妈妈;作为妻子,从视丈夫为 " 白月光 " 到日日嫌弃、天天吵架……
可以说,周教授在处理家庭关系上,简直一塌糊涂。有一次,蔡晓光便一针见血地对她说:
" 精神上,你好像还是十八岁一样没变过,天真、浪漫,什么事都理想化。我觉得,这跟你走得太顺有关系。"
周蓉不明白,风筝之所以有线,并不完全是束缚。
从小不管不顾、放飞自我的周蓉,丢掉了那根名为 " 责任 " 的线,也差点丢了获取幸福的能力。至少她不明白,所谓 " 养口体 " 与 " 养心智 ",从来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
中国积极心理学应用的领头人、清华大学的赵昱鲲老师曾表示:父母仅仅给孩子积极体验,总是让她做主、让她觉得有能力、让她觉得被爱,她就能形成积极信念吗?答案是 " 也不一定 "。高级的自主体验,不仅仅是让孩子做主,而且还能让她学会如何做主。
周蓉作为一个极其理想主义的人,习惯于自己做主,却总是做不好主。一旦碰壁,便不知所措,要么埋怨,要么把责任推给周边的人。
有一个很奇葩的例子:为了分到房,周蓉豁出脸面求蔡晓光给人送礼,结果房子的事情没成,她居然跑到人家里,把礼物又要了回来,还声称自己 " 吃不了精神的苦 " ……
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周蓉不止干了一两次。她不是不聪明,而是不懂得 " 如何做主 ",很多事情都是由着性子来,不考虑后果。
所以我们回头看——从小就优秀的孩子,长大后就一定幸福么?周蓉的故事也许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思路——这样的孩子,可能会很自信、表现很好,但真的不一定能很好地应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所谓做主,也是瞎做主。
人生的路上,不可能都是 " 象牙塔 "、" 白月光 ",孩子及时地吃点 " 精神的苦 ",也未必是件坏事。
共情:一种 " 可怕 " 的人格魅力
说起周家三个儿女,试论谁的情商最高?
首先,排除周蓉;秉昆呢?讲义气、有担当不假,但说话、办事还是保留了一些孩子般的犟劲儿——综合考虑周家三个孩子,情商最高的,恐怕是老大秉义。
遇到问题,周蓉、秉昆可以更直白地宣泄情绪,但秉义不能:在家里,他是大哥;在外头,他是干部。于里于外,失了成熟稳重,都不符合他的身份。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秉义呈现给我们的,一直是种 " 识大体、顾大局 " 的形象。
就拿秉义是省长的女婿这件事来说,听上去风光,但其实是哑巴吃黄连,苦味自己知——对于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这个身份哪里好做?这个 " 驸马 " 哪里好当?
大体是不好识的,大局是不好顾的,而所谓情商,本质上就是一种共情能力。更可贵的是,秉义之共情,并不是那种乌烟瘴气的官场厚黑学,而是发自内心、懂得为他人考虑的自觉。与弟弟秉昆比,他没有那么多的憨直与可爱,但也有着另一种风格的人格魅力。
秉义娶妻子郝冬梅,绝非为了攀附权贵。特殊年代,郝省长家被打倒,女儿也成了个普通知青,与恶劣的生活条件作斗争。这个时期,周家的地位反倒更 " 体面 ",作为光荣的工人子弟,秉义很快获得了升迁的机会。
同事告诉秉义,快跟郝冬梅这个拖油瓶分手吧,不要让自己的档案有污点,爱情诚可贵、仕途价更高。可秉义唯一想的是:" 这个时候离开冬梅,不是逼她去死?" 就这样,秉义果断地放弃了升迁的机会,与冬梅在兵团里举办了婚礼。
后来郝省长得到平反,两家亲戚瞬间门不当、户不对,事情变得非常纠结。于是长期以来,两家都心照不宣、互不往来。
但到了过年,这种纠结被放大了一百倍,毕竟是亲家,一面不见算是怎么回事?在冬梅的央求下,郝省长夫妇总算下决心去周家拜访。周爸爸听到这一消息,动员全家大扫除,连厕所也要求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特别换了新衣服,正襟危坐迎接亲家,可谓最高礼遇。
接着,本剧最戏剧化的名场面来了:省长身体抱恙不能来,临时派秘书 " 慰问 ",谁知道带的礼物居然是之前周家送过去的……真是要多尴尬有多尴尬,作为儿媳,郝冬梅当时一定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而当她极力想要跟周家解释,却被秉义止住了。
《人世间》里,很多台词都值得反复回味,其中便包括秉义推着自行车、心平气和对冬梅讲的一段话,大意是说:
岳父因身体原因没能赴约,秘书不知情况搞错礼物,可以理解,不过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彼此身份差距导致的必然;他也希望妻子理解他家的情绪,不要刻意解释,因为这样,只会强调和放大差距。
两边都考虑到,没有情绪发泄,只有辩证分析。郝冬梅惊讶地说:" 我以为我们要大吵一顿,没想到你看问题这么深刻。"
还有一件事,令人印象深刻——郝冬梅因一次事故,失去了生育能力,为了不让冬梅有心理负担,秉义竟然跟家里宣称自己不能生育,将事情都扛到自己肩上。这种共情程度,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了。
在秉昆计划娶郑娟前,秉义是第一个知道的,秉昆直觉上,便认为哥哥会理解自己;后来郑娟遇到困难时,也是第一个求助秉义。他经常说,自己心疼这个弟弟,在后来有条件后,也确实尽可能地用行动支持弟弟。秉义曾对秉昆说:" 你的决定,就是哥哥的决定 "。
可不要小看共情这种能力,在当今时代(乃至任何时代),它都是一种强大的软实力。拿秉义来说,不论周家还是郝家,对他都十分满意;在工作上,不管是上级还是群众,也都对他赞不绝口。
能让所有人觉得 " 靠谱 ",真不是一件容易事。今天我们常说,要培养孩子的 leadership,但这个词的核心并不是 " 领导 ",而恰恰是共情。
一部《人世间》,道尽人间世
上百位大小角色共同演绎的悲欢离合,总能找到一些片段,照见你我各自的生活。世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只有不断逝去的时光,正如电视剧主题曲唱的那样:
" 草木要发芽,孩子会长大,
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
平凡的我们撑起屋檐之下一方烟火,
祝你踏过千重浪,能留在爱人的身旁。"
直播预告 | 今天(3 月 2 日)早 8:00,少年商学院创始人,三个孩子爸爸张华老师,将与家长分享:如何让孩子超越自卑,走向自信?(2)干货满满!点击下方 "预约" 按钮即可马上预约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