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全球快资讯:“我终于拉黑了我的父母”:不是所有的原生家庭,都需要和解

根据心理学上的研究,在一个健康有爱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会感受到被保护和被疼爱的温馨,幼小的心灵就能填满自信和安宁,并不断滋长壮大。

而一个气氛压抑、缺爱甚至拔刀相向的原生家庭,会在孩子内心撒播下恐惧的种子,这种恐惧的不安,即便是在成年后,也会在噩梦中夜夜回响。

正如阿德勒所说的:"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发展心理学中已经阐明,在所有社会中,家庭最重要的功能是照顾和保护年幼者,并促使其社会化,让儿童获得被社会年长者认为的,重要且适宜的动机、理念、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等。

父母对儿童的教育一般通过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来实现。

行为控制是通过严格而合理的纪律限制或调整儿童的行为,例如在儿童做出错误行为后,对他进行如没收玩具之类的适当惩罚。

心理控制则是通过激发儿童的羞耻感和罪感,来影响他们的行为。

调查表明,过度的心理控制与抑郁、躁狂等心理疾病相关。

因为采取心理控制的家长通常传达出这样的信号:你是令人讨厌的、你真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你应该听从我的一切指令,否则会让我非常失望……

更有一些不负责任的父母不愿意承担冲动行为的后果,视孩子为累赘,时刻提醒孩子:" 我真后悔当初生了你,你为什么不去死?" 像这样自私冷酷的父母,孩子要怎样若无其事地与原生家庭和解呢?

被冠以 " 全员精神病 " 之称的 TVB 新剧《刑侦日记》中,韦医生小时候因为天生的虹膜异色症,被别人当作 " 绿眼怪物 ",受到他人的欺凌和排挤,更受到了母亲的语言暴力和毒打,甚至要求他掐死与自己作伴的小鸟。

他的母亲常常声嘶力竭地训斥他:" 你就像个怪物,你害我被别人说生了个杂种。" 于是长大后,他在夜深人静的街上,掐死了一个又一个白裙长发的女孩。

他从出生就没有父亲,所以她对母亲始终怀着又爱又恨的情绪,既依赖她,又恐惧她。但他终究无法与母亲和解,他并非圣人。

他走上了更极端的道路,亲手掐死了母亲,并留下她的骨架摆在家里。

他说:" 这样你就再也不会打我了。"

童年的许多事情,错都不在孩子,而在父母。原生家庭应该为伤害年幼的孩子负责,但即便是长大之后,我们也不一定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过错,甚至他们还会沉浸在一种 " 我一直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不懂得知恩图报 " 的自我感动中。

对此你无能为力,但并不需要责怪或怨恨他们,更不需要强求表面的和解。

改变自己永远比改变他人来得容易,你只需要摆脱童年的自卑、自责和压抑,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蔡康永老师在采访中说过,他自己是很相信 " 算了 " 的。如果原生家庭给你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你不用要求自己去和解,也许你可以对自己说声 " 算了 "。

我们总会在觉得疲惫的时候说," 算了,就这样吧 ",这意味着我们已经不想再做出努力,去纠正或弥补一件事情。

" 算了 " 是一种解脱,是一种放过,但放过的不是父母,而是我们自己。

因为当你在寻求与原生家庭和解时,你还是将目光凝聚在过往的不幸,这份不幸提醒着你不被爱的事实。但过往并非生命的核心,当下和未来才是值得你为之努力的。

正如蔡康永所说:" 爸妈的语言暴力能够伤害你到什么程度,其实决定于你想被伤害到什么程度。"

你好不容易穿梭过那段黑暗无边的童年,就没必要再频频回望,这对自己何尝不是一种折磨。

人获取幸福的途径并不是单一的,未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我们可以自己去寻找和创造,比如爱和理解。

看过奇葩说的朋友都会对傅首尔的表现印象深刻,一个站在辩论赛场上出口成章、妙语如珠的 " 普通人 "。

她曾自曝自己的童年是非常不幸的,比如小时候为了得到母亲的关心,故意喝洗洁精把自己弄生病。

但她如今已经可以坦然地在镜头前聊到自己的过去,并不是说她已经与成长过程中屡次缺席的母亲和解了,而是比起纠结于过往,她更加注重当下。

我们从她身上不难看出一种豁达敞亮的生命状态。

即便是带有原生家庭疮疤的她,如今也组建起自己美好的家庭,有一个愿意默默支持她的老公和一个同样伶牙俐齿的儿子。

如果原生家庭曾让你感受到无尽的痛苦,你也不必为不和解而感到抱歉。

希望你能放过自己,过好当下,成为一个温暖的大人,不再重复他们的悲剧。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原创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

标签: 原生家庭 将予以删除 儿童的教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