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全球热讯:为什么体制内的人很少参加同学聚会?亲身经历:看懂 10 个潜规则,不是矫情而是教训!

你发现没有,体制内的人参加同学聚会的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呢?

先讲一个亲身经历吧。


(相关资料图)

N 年前,我在家乡小城的体制内工作,同学很多,经常聚会。小城是工业化城市,文化生活贫乏,酒文化茂盛。业余生活经常是吃饭、喝酒、吹牛、洗澡、唱歌、掐脚,循环往复,多元组合。

有一次,同学聚会,去了三个体制内的同学。我因为有一个材料要写,喝了几杯酒就回单位加班去了。第二天我才知道,当晚几位喝酒后去 K 歌的同学被 " 治安处罚 " 了。

其实,那两位体制内同学是挺冤枉的,其他同学都放开了,他俩始终保持了克制,但没有逃过处分:一位丧失了晋升机会,一位被降职使用。

现在的要求越来越严。体制内的人代表着一种形象,遵守规矩和纪律,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体制内的人很少参加同学聚会,主要有以下 10 个潜规则:

【1】遵守规定。

目前,体制内对同学、老乡、战友、培训班学员等群体的聚会,都有 " 明文 " 或 " 不成文 " 的规定,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不提倡搞 " 团体 " 性的民间组织,防止 " 拉帮结派 ";第二种是不能去高档消费场所、参与高消费娱乐;第三种是工作期间不能饮酒。尤其是当前形势下,更不能搞聚餐等活动,大家主动 " 规避 " 和 " 避嫌 "。

【2】心态分化。

毕业工作几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分化非常厉害。有的已经混得风生水起,有的还在基层 " 趴窝 "。混得好的不参加聚会,是避免被别人说 " 炫耀 "。混得差的同学难免有些自卑,害怕别人问他 " 为什么没有混出来?" 所以,混得好的也不愿意参加,混得差的也不愿意参加。

【3】精力分配。

体制内的职场是 " 金字塔形 " 的,升职加薪是 " 自上而下 " 决定的。体制内的人在社交上进行了精力分配,80% 的精力用于经营有用的人脉圈层;20% 的精力放在其他日常交际上面。同学聚会的功能还没有上升到 " 经营圈层 " 的地位,自然就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

【4】防御心理。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手机就是一部移动的平台,人人都是 " 小喇叭 ",发个朋友圈、晒个图片,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发者无心,看者有意。同学聚会安排得高档一些、娱乐节目多一点,喝瓶价格偏高的好酒,如果被同学发到朋友圈里,就可能被 " 坑 " 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5】减负心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进入社会,同学之间就开始分化了,各有各的 " 利益 " 圈层。同学聚会很热闹,吹牛的、炫富的、推销的、拉票的、砍一刀的、求赞的,等等,不胜其烦。欢笑之后,代价就是冷漠。受到利益格局的影响,真正交心的同学其实也没有几个。与其心累,不如婉拒。

【6】逃避请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的小地方都是人情社会。毕业后去外地的同学,亲戚朋友还在家乡小城,难免要用得上 " 当地同学 "。同学聚会也是 " 请托同学办事 " 的机会。现在的环境跟以前不一样了,很多不合规的事不敢帮,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为了躲避 " 请托办事 ",干脆不去参加同学聚会。

【7】认知清醒。

体制内同学的幸福观、事业观、成就观也在慢慢转变。不是所有人都能 " 走上人生巅峰 " 的,大多数人都是在安安静静地工作、踏踏实实过 " 小日子 "。他们开始注意健康和养生了,精简社交、婉拒应酬,更不喜欢参加那些无意义的大型聚会了。

【8】银子不多。

体制内,这句话就意味着 " 收入限高 "。月薪普遍不高,几千元工资是常态,工资过万毕竟是少数。其他的收入,大家都不敢要了。手里的现钱就是正常收入,舍不得拿出来组织同学聚会。体制内还有一种规定,既不准 " 吃请 " 也不准 " 请吃 "。自己花钱请客还有点舍不得。

【9】中庸之道。

体制内的人最讲究 " 中庸之道 "。体制内就是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体制内的人并不是人人都能混出头、人人都有优越感。外面的人以为体制内同学不参加聚会是摆架子,其实,反而是体制内的人害怕被瞧不起。既不是自己瞧不起同学,也避免被同学瞧不起自己。

【10】防微杜渐。

同学之间,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同学聚会也不再是畅谈友谊,而是带着各自的目的。尤其是一些生意人,可能给你 " 下套 ",用你当 " 过桥 ",甚至打着你的 " 旗号 " 办事。喝酒之后,头脑不清晰,可能被诱惑去了不该去的地方。与其考验自己的 " 软肋 ",还不如不接受 " 考验 "。

标签: 的人很少 中庸之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