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师”或成为课后服务标准化入校运营模式
来源|多知网
【资料图】
作者 | 张洪伟 鸿合科技教育 BG 首席战略官
诞生于 2017 年的课后服务行业,在 2021 年的 " 双减 " 政策刺激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在 " 全覆盖、广参与 " 达到既定目标的前提下,政策重心将转向为 " 上水平、强保障 "。指导方针的转向意味着未来的课后服务工作将更多得向内容升级、经费保障、效率提升等方面强化。在此政策背景下,本文 " 洪伟聊课后 " 重点分析当下课后服务的三种主流入校运营模式,以共同探讨如何提升课后服务的运营效率。
【" 洪伟聊课后 " 分析】
第一种:派师模式
派师模式:是指利用校外非学科类的第三方机构师资或者有专业技能的独立个体,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入校提供课后服务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目前在国内的典型区域是广东地区和浙江地区、典型的机构是课外喵、好多素教等传统和新锐品牌。派师需求的产生实际上在全国的很多区域都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区域都适合这个模式。原因是这种模式成立的背景是,该地区的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市场经济的接受程度较高,敢于并乐于将选择的权力交给家长,且该地区的课后服务的收费较高,家长对于商业社会的 " 花钱买服务 " 的意识也非常容易接受等。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 " 派师模式 " 在广东、浙江这种经济发达区域成为主流的原因。课后服务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公益、普惠、大众化受益始终是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强调和重视的,而该种模式需要家长支付更高的费用和成本,所以在教育部层面上,对于此种模式并没有进行大加鼓励和广泛推广,还是在反复强调财政支持为主,服务性收费为辅的费用解决方案。
第二种:双师模式
双师模式:是指通过技术手段结合校内的信息化显示设备,将线上的标准化课件(主讲老师)和线下的现场班级老师相结合的运营模式。这种模式目前在全国的大多数区域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典型的机构是云思智学、飞象星球等原来 K12 转型 2B 业务的教培品牌。依托于原有在 K12 教培行业的技术研发和教学教研的积累,这些机构在进入到课后服务行业时,自然而然的就将这种标准化程度高、容易大规模复制的模式带到了这个行业。略为遗憾的是,K12 行业的客户需求、班级容量、师资水平、学科种类等都同课后服务行业差异较大,如果不能够根据课后服务行业的需求特点进行定制化的 " 双师模式 " 改造和调整,可以预见,未来无论在需求端还是使用端上面都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当然,随着对课后服务的行业理解、用户需求的逐步加深," 双师模式 " 在做出更多的适配升级来满足行业需要的前提下,有望成为整个行业的一种重要解决方案之一。
双师模式教学场景
第三种:混师模式
混师模式:是指根据实际需求,结合 " 双师模式 " 和 " 派师模式 " 的特点,在同一个区域内混合开展入校运营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全国有明确收费落地的区域已经开始规模化推广。典型的机构是鸿合科技、阳光智校等行业品牌。关于课后服务的经费来源,教育部明确规定由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三种解决方案构成。根据区域经济情况及政策的不同,在国内很难做到一种方案 " 包打天下 "。这就要求从业机构在面向全国市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各地的差异化对应策略。既要满足财政支出较为困难,行政干预力量较为强势区域的实际需求,也要满足优势区域的普惠、公益需求,这就要求该项解决方案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满足多种区域和场景的需求。这个背景下,作为 2020 年就开始在公司内部立项研究课后服务行业的鸿合科技实践了 " 混师模式 ",对于收费较低、有覆盖率要求的区域,以 " 双师模式 " 为主," 派师模式 " 为辅、对于收费较高,对于课程效果要求较高的区域,以 " 派师模式 " 为主," 双师模式 " 为辅展开全国的业务推广和覆盖。目前,这种兼顾满足民生工程、教师意愿、家长需求的" 混师模式 " 有望成为未来课后服务行业的一种标准化入校运营模式。
作为一个新生行业,课后服务从诞生到现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随着进入者的逐渐增多,新需求的不断出现,政策的不断调整,未来会有更多的入校运营模式产生。" 洪伟聊课后 " 非常期待 " 百花齐放 " 的盛景出现。当然,除了入校运营模式外,关于收费政策的落地?区域市场的选择?单校模式的突破?异业合作的探讨?等等话题也可以深度交流,有感兴趣的内容也欢迎大家留言,安排!
(本文作者:张洪伟,鸿合科技教育 BG 首席战略官,从事中小学课后服务 10 年以上。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