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天天速讯:青山周平:放弃控制,我越来越不想用头脑做设计

"《没有人的东京》是一位日本摄影师的作品,从 1990 年到 2000 年间,他拍摄了东京的各个角落,台场、新宿、银座、涉谷、青山等热闹街区。探索了一个庞大的大都市无人居住的一面。


【资料图】

今天,我们也看到一些实体空间被虚拟空间取代,那未来的建筑或城市的功能会是什么?" 青山周平说。

进一步想,当我们进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价值是什么?我们能做的东西是什么?能不能给未来的人或者现在的人,一种新的感受、体验?

本周,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青山周平老师做客混沌,通过他最近一系列精美绝伦的设计案例,分享他对于未来、城市、建筑、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

B.L.U.E. 这四个字母背后代表的单词 Beijing,Laboratory,Urban,Environment 诠释了他设计所关注的领域:如何通过建筑让城市与环境更加融洽和谐。

他说:" 我想用做研究的态度思考、改变城市环境、城市生活。在 7 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做了一些改造项目。今天想分享的几个关键词,是我这几年比较感兴趣,而且觉得和中国的设计或者和中国未来的生活有关联的。"

1. 小空间的想象力

2. 老城里的新生活

3. 被抬高的共享平台

4. 用身体思考空间

以下为课程笔记(篇幅所限,本文内容仅为课程十分之一,请前往混沌 APP 听完整课程!)

授课老师 | 青山周平 B.L.U.E. 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编辑 | 混沌商业研究团队

支持 | 混沌前沿课

小空间的想象力

我们之前觉得大的空间、大的建筑可以更好地改变城市。但最近,我越来越相信小空间有一种改变城市生活的力量,设计师需要想象这种力量。

1.1 阿那亚 1402 咖啡馆

在阿那亚,我们把一间小厂房改造成咖啡馆。之前的空间相对比较封闭,没有形成室内外的联动。

我们希望它能打破原来空间的界限,让空间能延伸到户外。

疫情之后,我们的潜意识中对户外空间越来越青睐。设计师需要考虑这种空间需求。

所以我们首先把咖啡馆需要的,咖啡制作、饮用、买卖产品等等功能,放在一个个盒子里。再把这些盒子,这些小建筑插进原有建筑。

从室内凸出来的小盒子,模糊了空间的边界。并且通过透明的建筑外立面,大家可以看到内部的空间。

同时,我们用同样的建筑材料、方式、造型逻辑,打造出咖啡馆外的广场。用这样的方法,打破空间的界限。让小空间与城市融合在一起。

空间虽小,体验和感受却是大的。

1.2 深圳南头古城 窄酒店

深圳的南头古城,是比较典型的城中村。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地的政府正着手改建它,把它改造成未来的城中村。

我们做的项目可能是全国最窄的酒店,最窄处 2 米左右。第一次去看房子,我看到了两个非常动人的事情。

一是,从房间向外看。近处是南头古城保留的老房子,远处是城中村拆掉之后建起的高楼。仔细看,还有些房子是最近被改造的,未来状态的城中村。

二是,去看场地的时候,经过迷宫一样很窄的路,是非常独特的城中村的步行体验。

希望通过视觉的体验、身体的体验,让人更强烈、更好地感受到城头古城,这可能是我设计的初衷。

所以我们把房子的外立面,设计成城中村的镜子。白天,它会反射周围的环境,天空、树、建筑,这栋窄楼就成了表达南头古城变化的一个媒介。夜晚,它会回归窗的功能,人们可以看到建筑内部的空间。

房间也不同于常规,卫生间和浴室,做成一个小盒子放在中间。床直接面向外面,我希望客人睡觉、或者起床时,第一眼能看到让我感动的那个场景。

我们的房间或建筑,其实是一种让客人体验南头古城的机器。

……

篇幅所限,

本文内容仅为课程十分之一。

如何用小的作品,打造出 " 大的生活 "?

更多内容请点击海报,前往 APP 听课!

老城里的新生活

2.1 西城区里的四合院酒店

这几年,我们陆续做了各地老城区的改造项目。有一个项目,是把北京胡同的小院子改造成民宿。

小院位于西城区白塔寺地区,拥有典型的胡同的肌理。它也是比较典型的大杂院,大概七个家庭生活在一个院子里面。

我们用左上角的房间做了一间咖啡馆。它是一个胡同的窗口,让院子改造之后,不会呈现出对城市封闭的、仅供客人使用的状态。

小咖啡馆的中间有一张大的桌子。我想人们三三两两围坐桌旁,虽然不聊天,但也有共享空间,有一起喝咖啡的氛围。

院子中间,我们设计了一座旋转的楼梯塔,通向二楼的平台。使用的那些砖都是老房子原有的。灰的、红的、涂料的、破损的,甚至上面涂抹着电话号码、广告等等痕迹的砖,都被我们故意留了下来。

这些旧砖材料是过去在这里生活的七个家庭的记忆。我们做老房子的改造,不仅是改造它的视觉和空间,还希望保留原来城市的记忆、生活的状态。

四合院,原来就是一家人生活的空间,希望哪怕在此处逗留一天的人,也能感受到这样一种氛围。

所以,我们不希望院子里的房间变的非常私密。有些室内空间是可以被看到的,比如工作、喝咖啡、放松的场景。所以我们做了视觉隔断,区别出可被看到、不想被看到的空间。

另外,每个房间都有一个小院子,小天窗。

我在胡同里生活了大概 10 年。胡同,水平方向是密集的,但抬头往上看,突然就成了自己一个人安静的体验。空间虽小,但你能看到自己的一片树和天空。

小的庭院,小的天窗,就是我对这种感受的表达。通过这样的方式,老房子、老城区里,出现了新的生活方式。

……

篇幅所限,

本文内容仅为课程十分之一。

更多内容请点击海报,前往 APP 听课!

被抬高的共享平台

我们最近做了两个不同的城市的酒店项目,但运用了一点共同的空间的语言。

3.1 昆山计家墩 半舍酒店

昆山计家墩,是比较典型的江南水乡。越来越多原住民、年轻人离开,去附近的上海、杭州工作生活,很多老房子都被拆掉了。

我们设计的项目,场地占三个宅基地大小,有趣的是,三面环水。业主在村子长大,从周边城市退休,想把自己的居所、朋友活动的空间、对外开放的酒店,做成一整个空间,用来养老创业。

我们考虑到,周围每个房子都差不多大小,突然要做一个大建筑,会影响原来村落空间的尺度。

所以我们把整个建筑改成 10 个小房子。房子之间留有一些空隙,实现了通风、采光的功能。通过这样的缝,我们的房子跟周围的环境其实是互相渗透的,呈现了跟自然的关系。

它既是大的建筑,每个房间又相对比较独立,有一种新的村落的感觉。它的细节又非常现代,比如采用厚金属板做的栏杆。整体给人一种漂浮在空中的未来江南水乡之感。

房间没有做太多复杂的东西,它没有太高的私密性,卧室有很大的玻璃,打开窗帘可以看到外面走路的,走廊的一些客人。

住在酒店里,你会觉得这是一个独立的村落。它跟外界有联系,但它也有安全感。

这是我们现在做酒店类项目常用的一个手法,把平台抬高,做成共享的一个空间。

让大家体会到在早期村落里,存在的那种共享、交流的感觉。

阿那亚唐舍酒店项目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法,打造出一个年轻人的海边社区。把空间抬高,形成上下高低错落的有共享感的村落。

虽然两个酒店的客群不一样,空间的尺度也不一样,但都提供了共享的感受,跟户外的空间也融合的更好。

我的想法受哲学家 Hannah Arendt 启发,《人的境况》这本书里面,她把人的行为分成三部分,劳动、生产、行动。

她觉得 " 行动 " 越来越重要,不仅是个人的行动,是跟不同人一起行动。

我认为劳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有一些需求、一些欲望。行动,是跟别人一起交流讨论的行为或者状态。

接下来的时代,随着我们的劳动和生产越来越从实体空间里解放,在建筑中,人的 " 行动 " 将越来越重要。

我越来越感兴趣,什么样的空间、建筑可以更好地承载 " 行动 "。

……

篇幅所限,

本文内容仅为课程十分之一。

" 设计 ",应该基于什么不变的事物之上?

更多内容请点击海报,前往 APP 听课!

用身体思考空间

4.1 建筑与城市的功能

《没有人的东京》是一位日本摄影师的作品,从 1990 年到 2000 年间,中野正贵拍摄东京的各个角落,台场、新宿、银座、涉谷、青山等热闹街区。探索了一个庞大的大都市无人居住的一面,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现在,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这样的场景。我现在关注两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

第一,建筑和城市的功能是什么?

建筑和城市是空的,但生活还在继续。原来我们所有的生活都发生在实体的建筑里,但现在越来越多功能从实体空间消失,转移到虚拟空间。那我们现在或者未来的建筑或城市的功能是什么?

功能确定造型,是现代建筑主义的重要话题。通常我们会通过理性的判断,用逻辑性的思维做设计,设计是科学的、客观的。

但现在,当我们越来越怀疑空间的功能性,空间设计的逻辑也会变。未来的空间设计有可能是个人的,非常强烈的体验。

第二、个人价值的如何变化?

工业革命时代之前,我们用身体产生价值。后来大量机器、机械出来,人有知识,变成人的价值。但我们的知识量没有办法超过互联网,所以知慧变成价值的载体。

现在慢慢进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它们可以把知识用的更好,那人的价值会如何变化?

所以,我越来越不太想用脑子做设计。用身体思考空间,这可能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最后一个关键词。

4.2 被尊重的木头

这个项目是杭州天目里的失物招领处,它也是一个家具品牌的展厅。我想重点讲这面用来展示、陈列产品的墙。

第一次去场地,我发现库房里有大量的木头,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我想,能不能用老木头作为展示的墙体?

这个项目没办法画施工图,因为没有任何一块木头是一样的状态。每块木头的尺寸、造型、颜色都不一样,变形程度也不一样。

具体怎么施工?

设计师在施工方的旁边,判断一个个木头,根据它的特点和状态,把它安排在最适合的位置。这个墙体,给了我很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不同个性、不同状态的木头被设计师尊重了,所以它们发挥了自己的存在感和生命力。

这让我思考以人为本的问题,我们经常讨论的以人为本,是为了实现人想要的状态,把人之外的东西改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但刚才的项目是不一样的,设计师只能跟木头一起协作,根据木头的特点,按照它的个性来做设计,设计师和材料变成一种平等的协作关系。

4.3 拥抱偶然性

我们在阿那亚设计的 " 味从山海甜品店 ",同样探索了怎样用比较手工的方式、比较偶然的方式,尽量不用脑子做控制的方式,设计和建造。

这些石头、造型,让我们感动,我们会感觉到它的力量。它们是在各种要素的互相影响下,慢慢长出来,变成这样的状态。

为什么故意用这样的设计方式?

平时在城市里生活,周围所有的东西,楼、景观、道路、植物、水,包括我们用的产品,都是被设计师设计的。它一定有目的性,有一种效率的追求和 KPI 的考量。

设计师做项目,也更多是用一种目的性思维。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是通过理性的逻辑,以效率高的方式获得答案。

但比如打造前面讲的,石头的、老木头打造的空间,是更多地强调偶然性的、感性的东西。我希望弱化设计师的刻意性。给人一种新的放松和新的自由。

设计师放弃我们常规的百分之百控制的欲望,实现控制和不控制的一种平衡,这是偶然性的设计思维。

为什么要弱化百分之百的控制?跟老木头、石头,平等协作?回到刚才对人的价值的讨论。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以用几个关键词,马上就生成图像、空间、建筑。

作为人的设计师,我们能做的东西是什么,能不能从人工智能、大数据可以算的框架里面跳出来?

设计师能不能拥抱偶然的、即兴的东西,给未来的人或者现在的人,一种新的感受或者新的体验?

所以我最近对这种用身体思考空间,不用脑子这样的设计比较感兴趣。

……

篇幅所限,

本文内容仅为课程十分之一。

设计思维最本质或者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更多内容请点击海报,前往 APP 听课!

标签: 思考空间 人工智能 人的价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