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娱乐 >

虎皮鹦鹉基因原理 - 板岩种(Slate)

虎皮鹦鹉基因基础原理合集将阐述完整的虎皮鹦鹉变异基因种类及示例。虎皮鹦鹉基因基础原理将为虎皮鹦鹉变异基因的介绍做铺垫,方便后文阅读。本合集共整理了38种虎皮鹦鹉变异基因,文末将附上对专业词汇的解释。


(相关资料图)

01 板岩种虎皮鹦鹉外貌

板岩种的颜色被形容为“bluish gray” ,偏向于蓝灰色。板岩种(Slate)这个名字源于蓝色系虎皮鹦鹉中的板岩色,特别是天蓝色板岩种(Skyblue Slate),颜色像浅灰色但是带有蓝色的色调。

亮绿色板岩种(Light Green Slate)的颜色在亮绿色和浅灰绿色(Light Grey-Green)之间。无论是蓝色还是绿色系列的板岩种虎皮鹦鹉,它的脸部斑点(cheek patch)都是紫灰色(purplish grey)或者深紫色,跟莫夫蓝的斑点差不多。它们尾部羽毛的颜色比一般的鹦鹉颜色更深。除此之外,对身体其他特征没有影响。

当暗色系基因和板岩种虎皮鹦鹉结合时,效果会比跟灰色基因的虎皮鹦鹉结合更明显,但是这些结合了暗色基因的深板岩色跟浅板岩色的区别程度不大。钴蓝色板岩种和莫夫蓝板岩种比天蓝色板岩种深多了,其中莫夫蓝板岩种是最深的。如果加入了紫罗兰色的话,这种紫罗兰加莫夫蓝板岩种的颜色会变成厚重的蓝黑色。

02 板岩种虎皮鹦鹉历史

板岩种虎皮鹦鹉在历史上唯一的一条记录是1925年英格兰卡莱尔市T S Bowman繁育的一只天蓝色板岩种和另一只钴蓝色板岩种虎皮鹦鹉的,两只都是母鸟,由一对钴蓝色公鸟和天蓝色母鸟繁育而出。

由于板岩种是伴性遗传,我们推测那只钴蓝色公鸟是携带板岩种基因的。Bowman先是在当时的虎皮鹦鹉公告(Budgerigar Bulletin)中发表了关于稳固板岩种基因的文章。在繁育了几只蓝色系列的板岩种虎皮鹦鹉之后,他又将一只携带板岩种基因的钴蓝色公鸟跟一只亮黄色母鸟配对在一起,用于繁殖绿色系的板岩种虎皮鹦鹉。1937年,他成功繁育出了亮绿色板岩种(Light Green Slates)虎皮鹦鹉和一只深绿色板岩种(Dark Green Slate)虎皮鹦鹉。

1938年,Bowman先是将一只板岩种和一只肉桂翅种虎皮鹦鹉配对,诞生出携带肉桂翅种和板岩种隐性基因二型(split Cinnamon Slate Type II)公鸟,1939年期间他试图用这些鸟来繁育肉桂翅种和板岩种两个基因叠加的虎皮鹦鹉,但没有相关记录。

同年,英国珀利(Purley)的W G Roderick和英国艾塞克斯郡(Essex)劳顿(Loughton)的Len Trevallion都培育出了肉桂翅种板岩色虎皮鹦鹉。

Roderick先生将一只带有淡化基因、肉桂翅种和板岩种隐性基因(split dilute cinnamon slate)的亮绿色虎皮鹦鹉公鸟跟一只带有淡化基因的肉桂翅种板岩色(Cinnamon Cobalt split dilute)母鸟配对,生出一只同时具有肉桂翅种、淡化基因和板岩色三种基因叠加的鹦鹉。

Trevallion先生则是将一只带有肉桂翅种和板岩种隐性基因的天蓝色公鸟和一只淡化莫夫蓝母鸟配对,生下一只带有隐性淡化基因的肉桂翅种、板岩种钴蓝色虎皮鹦鹉母鸟。这些板岩种虎皮鹦鹉很可能最初就是从Bowman先生那里得到的。

二战后的时期,有关板岩种的消息就少了,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相关信息流出,但那时候基本都是蛋白石种板岩色(Opaline Slate)虎皮鹦鹉。那时候将蛋白石基因和板岩基因分开培育还是有点困难的。1962年时候A F Fullilove报告第一只战后不带蛋白石基因的板岩种虎皮鹦鹉的存在。

在那之后,板岩种几乎就消失了,但是1970年的时候,Cyril Rogers一家,一对荷兰夫妇被发现购买到了一对板岩种虎皮鹦鹉,他们之后留下的唯一一只板岩种虎皮鹦鹉被送去了Inte Onsman博士手里。1992年,Inte Onsman博士将两只板岩种公鸟送回Cyril Rogers家。Rogers先生在1993年八月去世,他的板岩种虎皮鹦鹉被转给了虎皮鹦鹉稀有品种和花色协会(Rare Variety and Colour BS)的成员Ken Gray,该协会之后发动了一个繁育项目,旨在保证板岩种虎皮鹦鹉的延续。

人们一直在致力于培育一种全黑的虎皮鹦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有人尝试在用板岩种的基因跟另一些深色的基因相结合,希望能达到那种黑色的状态。英国,靠近曼切斯特的菲利克斯顿(Flixton)的W H James是在1955年第一个繁育杂交紫罗兰板岩色的人。Cyril Rogars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初这段时间里,也尝试将集中暗色基因的品种叠加在同一只鸟的身体里。

这种方式培育出来的鹦鹉肯定是体色极深的,但由于虎皮鹦鹉羽毛上的羽小枝(Barbule)不会受到迄今为止已知的任何一种突变基因的影响,仍然保持浅灰色到白色之间的颜色,因此即使羽枝(Barb)的颜色是乌黑色的,两者混合后仍然会产生灰色的感觉。

03 板岩种虎皮鹦鹉基因 

板岩种虎皮鹦鹉是伴性遗传的基因,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隐性遗传。这种基因的符号为“sl”,野生型等位基因被标注为“sl+”,板岩种则是“sl”。 

鸟类的性染色体是ZW型,母鸟为ZW,公鸟为ZZ,因此上段中说到的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可以说是位于Z染色体上。 

如果母鸟的ZW型染色体上一旦带有板岩种基因,就一定会在外表上显现出来。母鸟不可能在外表与普通花色无异的情况下携带(split)板岩种基因。 

而对于公鸟的ZZ型染色体来说,由于板岩种属于隐性基因,只在一个Z上携带板岩种基因是不足以改变公鸟外观的,必须两个性染色体Z上都携带板岩种基因(纯合子)才能改变公鸟的外观羽色。杂合子板岩种虎皮鹦鹉,也就是只有一条性染色体携带板岩种基因的鹦鹉,表型上和普通鹦鹉没有差别,对于这种鹦鹉,我们通常称之为携带板岩种基因的鹦鹉,或者用 “/Slate”来表示。 

表格中显示出了板岩种基因的所有可能的组合形式。 

板岩种突变基因跟其他的伴性遗传基因有所关联,包括肉桂基因(Cinnamon,肉桂翅种)、黄化/白化基因(Ino)、闪光基因(Opaline,蛋白石种)等等。板岩种基因和这些相关基因之间的交叉或重组值尚未被全部测量清楚,但有人认为,蛋白石种和板岩种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然而,这些观点并没有被证实,迄今为止与之有关的唯一的实验数据,来自Inte Onsman博士,他在在54只饲养的母鸟中发现了蛋白石基因板岩基因之间的22个交叉(Crossovers),交叉值为41±9%,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肉桂翅种和板岩种之间的关联度没有具体数据记录,但他推测两者的关联度在5%左右。 

资料来源:

Budgerigar colour genetics, wikipedia

Slate, budgarigar mutation, wikipadia

Rare mutations, cutelittlebirdiesaviary

All about slates, Dr. Mervilde

标签: 虎皮鹦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