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环球最资讯丨看赫章的教育帮扶有效模式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教育扶贫提升了贫困家庭的脱贫能力,开拓了贫困人口子女的发展空间,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今,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教育帮扶步伐不停。


(相关资料图)

近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帮扶模式”暨《赫章之路——中国教育扶贫的经验与模式》的出版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教育扶贫赫章的典型经验进行深度交流,研讨中国教育帮扶的有效模式。

精准帮扶为当地注入生机与活力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区腹地,曾是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中央统战部原挂职赫章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华走访调研发现,当地教育基础非常薄弱,优秀师资和生源无法留住,大山阻隔了当地与外界的交流,导致教育成为当地发展短板。

2019年,在中央统战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的共同努力之下,贵州省赫章县教育扶贫项目启动。项目优选和整合来自全国部分高校、教研机构、中小学、幼儿园等专家和名师,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精准扶贫方案,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按照“政策导向、科学定向、专业引领、结对帮扶、自主发展、典型带动、辐射推广”的总体推进思路,分期分层压实系列性主题推进工作,为赫章教育改革注入生机和活力。

结对帮扶是中国教育学会赫章教育帮扶项目的特色做法之一,其中深圳市光明区凤凰学校与赫章结下了不可分割的情谊。2019年年底,凤凰学校与赫章四中、水塘堡乡中心小学、水塘堡乡田坝小学三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并积极开展活动、广泛交流。

教育信息化为创新帮扶模式提供了可实施路径。凤凰学校校长华建明介绍,凤凰学校探索走出一条线上线下共研共进的帮扶之路。“赫章四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后来激动地对我说,多次线上集体教研拓宽了他们的教育视野,重新点燃了他们的教学激情,工作状态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中国教育学会研究员、《赫章之路》主编时俊卿表示,在参与教育活动中,赫章教师和校长的主体感、获得感不断增强,教师主动发展、学校自主变革的愿望逐步增强,一大批教师和学校已快速行动起来,县域教育逐步走向内涵式均衡发展之路,赢得了广泛赞誉。

赫章教育帮扶是全国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

中国农科院附属小学校长刘芳多次带队前往赫章。当北京过去的老师们在赫章的讲台上为孩子们上课时,教室里挤满了过来听课的老师。“赫章老师们的求学精神让我们很难忘。我们更加认识到,教育帮扶的重点应该放在提升贫困地区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素养上。老师们就是一颗颗火种,教育帮扶能够让这些火种更加明亮,照亮山里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刘芳说。

“一个个帮扶故事提供了一个个可以分享的精神世界,这些故事已经不是情节,而是人格、情怀、理念和梦想。扶贫是创造我们自己的故事、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故事。”时俊卿表示,教育专家们一致认为,赫章教育帮扶是全国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是样本、是案例,具有一定典型性。专家指出,通过结对学校的实践,这里的嵌入已经不是单向输送,更是帮扶方和受助方之间的双向点亮,是对话式、互动式、参与式、情境式的帮扶模式。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表示,县域嵌入式教育帮扶赫章模式的探索和最终形成,为促进落后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推广的实施策略、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和可借鉴的典型范例,丰富了区域教育扶贫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果经验与规律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在全面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像赫章教育帮扶这样有深度、能持续、专业度高的教育帮扶行动和教育帮扶案例。

重视教育帮扶的内在规律

教育帮扶战略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鲜明特色,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教育帮扶的内在规律如何发挥作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志勇认为,需要关注三个要义:一是当地的内在需求,迫切希望改变教育生态的需要;二是专业的、科学的理念、方法、知识的嵌入;三是帮扶双方沉浸式的互动,实行共生共建和共同成长。

未来教育帮扶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持续发力?与会专家同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吴霓认为,教育扶贫可以提供的经验包括: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加大教育投入,以增加有效的供给,着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着力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坚持补短板与促发展相结合,立足教育自身发展的保障目标。

目前,吴霓所在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已经建立起271个县的近百名调研员队伍。“我们将通过实施年度监测,推进课题研究和实践进步,力争宏观和微观结合,对三区三州教育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提供支持。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科学研究助力决策,为保障这些区域的脱贫攻坚成果过渡到乡村振兴提供学术研究的成果。”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育规划与教育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秦建平提出,在帮扶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成效的监测,关注学生们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改变,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记者 杨 飒)

(责编:郝孟佳、李依环)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