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资治通鉴:孟子见梁惠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发?成大事的智慧

公元前 336 年,邹国人孟轲,就是我们所说的孟子,来大梁拜访魏惠王,两个人之间有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这个对话,《孟子》中也有,《资治通鉴》中也有,很值得我们领导琢磨一下。

魏惠王在《孟子》中,被称为梁惠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孟子来见魏惠王,准备给魏惠王讲一讲仁义道德,讲一讲立国之本,执政之基。

所以,才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原文咱们就不上了,直接翻译,个别重要的原文会附在翻译后面。

魏惠王见到孟子之后,就问孟子:" 老先生,老人不嫌遥远,跋涉千里来到我们魏国。请问你有什么对我治理国家有什么好的建议?"

孟子说:" 你怎么把利益挂在嘴边呢?我所追求的只有仁义。在我这里,只有仁义。如果你一个国君,整天念叨着什么对你们国家有利,你的公卿大夫整天惦记着什么对我的家族有利,你的百姓们整天念叨着什么对我自身有利。你们魏国从上到下一个一个都把利益当作目标,为了利益而相互争夺,你们国家就危险了。我走南闯北,从来没有听说一个有仁德的人,会抛弃他的父母,忘掉他的亲人。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充满道义精神的人,一个守义的人会把他的君王忘在脑后。"

魏惠王听了,点点头:" 你说得好,你说得很对。"

那么,魏惠王有没有听进去孟子的意见呢?

我觉得,魏惠王是没有听进去孟子意见的。

或许,在魏惠王看来,孟子说了一堆大道理,对他一点意义都没有,对他的国家也没有利益,自然也没有听进去。

而且对于当时的魏国来说,需要的不是讲什么仁义道德,而是需要如何稳稳往前走,是如何快速止住下滑的国势。

魏惠王想要的结果,很简单,就是让国力恢复起来,让国家不再走下坡路,毕竟,接二连三的败仗,实在太丢脸了,这么下去,可能魏国在他这一届就玩完了,当然,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所以,对魏惠王来说,需要的是人才,需要的是可以拿来就用的方法策略,而不是孟子讲的仁义道德。

但是,孟子的仁义道德就没用了吗?

那才是底层的内容,那才是核心,或许,魏惠王是觉得见效慢吧。

关于仁义这个课题,孟子曾经跟自己的老师孔伋讨论过。

孟子问老师:教育民众第一件事,需要做的是什么?

孔伋是这样回答的:先让民众追求利益,为人民谋福祉,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

孟子继续提问:难道教化民众,不应该是先让他们追求仁义吗?你为什么会有这种先追求利益的主张呢?

孔伋回答说:仁义才是最大的利益。君王的仁义就是要给人民谋福利。君王如果不讲仁义,百姓就没有办法过太平的日子。官员如果不讲仁义,百姓一个一个也会有样学样,大家都崇尚诈骗、争斗,这就成了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者,义之和也。就是说,利益是仁义的最后目标。但是,只有追求利益,才可以让大家生活安定,培养大家更高的品德,安身,以崇德也。这才是最大的利益。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孔伋、孟轲的话看起来好像意思不对,好像意思是相反的,一个追求仁义,一个追求利益,但是实际上,这两个人的意见是统一的,意思是一样的。

只有仁者知道仁义就是利益,不仁者不知道。只有仁义的人知道仁义才是最高的利益,不仁不义的人就不知道这一点。

孟子对魏惠王只讲仁义,不讲利益,这是因为说话的对象不一样。

孟子讲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非常清楚。

简单来说,你琢磨别人的利益,你手下的人,你的下属,你的亲信,你的心腹,也会琢磨你的利益,一层层往下,作为老板,你的高管琢磨你的利益,你的中层管理者,你的员工也琢磨怎么最大限度获利,大家都在琢磨利益。

最后,大家往往就会为了利益发生争夺、争斗,大家可能是一个多输的结局,因为蛋糕就那么大。

所以,我觉得,这段话对我们领导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主要有三个要点:

一、领导要琢磨利益。

但是,领导不要琢磨现有的利益,而是要把自己置身在整个团体之中,要琢磨大家的利益,要琢磨怎么把蛋糕搞大,大家都能多分一点。

如果领导只琢磨现有的利益,只会想着自己多分,那么,结果是可以预见,整个团体内部,大家相互争夺,相互博弈,相互争斗,彼此内耗,彼此算计……结果怕是不太好啊!

所以,领导要琢磨利益,但是,要琢磨怎么让大家更多获利。

二、领导一定要先讲仁义。

你先讲仁义,你给下属讲仁义,对下属好一点,该给的待遇跟得上,下属在工作上也对你讲仁义,你就更容易把你的事做成。

但是,如果你斤斤计较,你的下属也会斤斤计较。

下属迟到 1 分钟,你罚他 50 块钱,下属加班 1 分钟,下属要求你给他 50 块钱,你给不给?

这就是逐利带来的恶性后果。

所以,如果领导开始逐利,开始斤斤计较,往往是局面恶化的征兆。

如果领导开始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就算是你的心腹,也会变得不可靠,也会开始天天琢磨你的利益,然后掰算他自己的利益了。

所以,逐利的领导,一定要防范这一点,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身边人,把自己的亲信,把自己的得力骨干,都变成自己的敌人,都变成跟自己争夺利益的对手。

因为,这才是让你防不胜防的,千防万防,家贼难防啊!

那么,领导应该怎么办呢?

领导要跟下属讲仁义,你先付出,下属自然会愿意付出。

所以,对领导来说,千万不要一门心思只盯着利益,你眼里只盯着利益,你眼里就没有了人,没有了人,没有了仁义,你就办不成事,最终还会给你败事。

你仁义在前,下属仁义在后,这是一个多次博弈的过程,事情往往就会越来越好,如果你先讲利益再讲结果,那么,下属也会跟你先讲利益再讲结果。

最后,你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也可能得到下属的弄虚作假,得到下属的斤斤计较,得到下属的锱铢必较,最后,你和下属、团队都会把精力浪费在这种内耗上。

三、领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致力于人和。

领导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内和才能外争。

内部怎么先团结起来呢?

领导首先就要做到讲仁义、讲道德,才能把大家团结起来。在事上琢磨,把自己的事情,先对他人做到仁至义尽,做事才有可能做成。

所以,领导不妨多念叨一句话 "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 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 多琢磨做大蛋糕,少琢磨怎么少给别人分 ",你付出了仁义,你一定会收获仁义,利益只是仁义的一个副产品。

你觉得是这样吗?

这是专栏《领导要读 < 资治通鉴 >》第 30 节,观看更多专栏内容,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你持续拆解《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更多专栏内容,欢迎订阅我的线上视频专栏《资治通鉴:领导智慧与成事之道》,为你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专栏暂定 108 节,只多不少,目前只要一杯咖啡的价格。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