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鹦鹉基因原理 - 黑眼亮羽派特(Clear Pied)
虎皮鹦鹉基因基础原理合集将阐述完整的虎皮鹦鹉变异基因种类及示例。虎皮鹦鹉基因基础原理将为虎皮鹦鹉变异基因的介绍做铺垫,方便后文阅读。本合集共整理了38种虎皮鹦鹉变异基因,文末将附上对专业词汇的解释。
我们平时提到的派特基因,或者国内更惯用的叫法,“云斑”虎皮鹦鹉,一般是对四种派特基因的统称,它们分别为:
这四种基因包括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的派特基因,本期要介绍的是黑眼亮羽派特(Clear Pied)。
(资料图片)
01 黑眼亮羽派特外貌身体颜色:黄色或白色
头部的斑纹和腮部的斑点:头部和翅膀部分应是明亮的黄色或白色,没有斑纹
脸部三角斑:白色
尾羽:黄色或白色
腿部和脚部皮肤颜色:粉色
成年后的眼睛颜色:没有眼圈
成年后的鼻腊膜颜色:公鸟粉色或紫色;母鸟亮蓝色或白色,性成熟后变为小麦色
02 关于黑眼亮羽派特本段将从Ghalib Al-Nasser的视角来介绍他眼中的黑眼亮羽派特基因。
当重新审视虎皮鹦鹉协会的花色标准名单时,会发现有些品种现在非常流行,而另一些则没什么市场,有些品种甚至无迹可寻。造成不同品种之间数量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有新的更受人欢迎的花色被培育出来;人们厌倦了之前的花色品种;过去的品种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良和选育;基因的种群数量不够庞大,或没有得到官方机构足够的重视。种种原因都会导致一些基因的落寞和消失。
不得不提的是上世纪50和60年代获得过短暂热捧后,被人遗忘的两个基因,黑眼亮羽派特和亮飞羽派特。有过相似历史经历的基因还有紫罗兰、莫夫蓝、橄榄绿、华乐、荷兰派特和棕翅种(Brownwings)等等。
虎皮鹦鹉稀有品种协会担负起了维稳这些花色基因的责任,职业繁育赛和稀有品种公开赛也在帮助延续这些基因。
黑眼亮羽派特在英文中被称为Dark-Eyed Clears,简称为DEC。Ghalib Nasser从1988年起开始关注黑眼亮羽派特,当时的黑眼亮羽派特基因质量之差,他不得不跟着其他人一起批判这个基因和拥有它们的繁育人,与此同时,Ghalib又对稀有基因情有独钟。
“我从朋友Geoff和Cherril Bunker手中买到了两只白色的黑眼亮羽派特公鸟,他们那会儿还在搬家,要搬到西南部。那两只公鸟是同窝的兄弟,品质也比较好。其中一只两次被分错组,分到了隐性派特基因的组别里展出,但我还是带它去了错误的组别,因为我需要挑战自己,也想提升一下这个基因的品质。”
黑眼亮羽派特全身没有任何斑纹,除了黄色或白色外也不存在其他色素,除了眼睛外跟黄化虎皮或白化虎皮极为相似。它们跟隐性派特基因也很像,但成年后没有白眼圈。
跟白化或黄化基因一样,黑眼亮羽派特能够覆盖住其他任何颜色的羽毛,也就是说,一只看上去是黄色的黑眼亮羽派特,从基因角度上来看可能是只橄榄绿黑眼亮羽派特或亮绿色黑眼亮羽派特。但带有橄榄绿基因的黑眼亮羽派特虎皮鹦鹉羽毛颜色应该更深一些。
世界虎皮鹦鹉协会在1994年给黄色的黑眼亮羽派特基因定下了以下标准:
黑眼亮羽派特基因的来源难以查证。似乎起源于1948年的比利时,几年后在丹麦也有出现。一个繁育人在他的鸟舍中找到了这种花色的虎皮鹦鹉,当时他有一群亮飞羽派特和丹麦隐性派特的群落用于繁殖。
黑眼亮羽派特的外观容易引起一些困惑,为什么一种显性基因和另一种隐性基因结合,能够消除黑色素?通常像黄化基因和白化基因都是红眼的虎皮鹦鹉。黑眼亮羽派特就好比一种人造的颜色,由两种派特基因混合得到。
03 黑眼亮羽派特基因人们研究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这个基因是怎么来的,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流行开来,跟亮飞羽派特的历史很相似。人们发现当亮飞羽派特和隐性派特配对时,一半的雏鸟是亮飞羽派特,另一半也是野生型的原始基因,但所有的雏鸟都带有一条隐性派特基因。
人们还发现,当一只携带一条隐性派特基因的亮飞羽派特跟另一只隐性派特配对时,一部分的后代会变成黑眼亮羽派特(DEC)。这些黑眼亮羽派特在外表上看根本不像派特虎皮,但在基因上却是”亮飞羽-隐性派特”。
黑眼亮羽派特虎皮鹦鹉,可以是单亮飞羽派特基因配上双隐性派特基因,也可以是双亮飞羽派特基因配上双隐性派特基因。
如果黑眼亮羽派特基因的虎皮鹦鹉跟隐性派特虎皮鹦鹉进行配对,就能培育出一定数量的黑眼亮羽派特雏鸟。
当黑眼亮羽派特基因的虎皮鹦鹉跟一只不含派特基因或仅含一条隐性派特基因的虎皮鹦鹉配对时,能培育出亮飞羽派特。
下图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出各种可能的配对结果:
黑眼亮羽派特基因预测表
备注:1、野生型意为不含以上任何基因的原始种虎皮鹦鹉;
2、“A基因/B基因”指的是携带一条B基因的A基因,B基因通常不会对鹦鹉外观产生影响。
无论是单基因还是双基因的黑眼亮羽派特,从外表上都无从区分。
04 Ghalib Al-Nasser本人培育黑眼亮羽派特的战绩黑眼亮羽派特日后是否能成为主流的花色之一取决于爱好者们的审美风潮。Ghalib是虎皮鹦鹉稀有品种协会公开赛的举办人,在该比赛中,黑眼亮羽派特基因没有被合并在隐性派特基因一组,而是被划分为新的组别。
在1989年展览中,他的一只年轻的黄色黑眼亮羽派特公鸟取得了隐性派特繁育组中的第三名,黑眼亮羽派特繁育组中的第一名。一年后,这只成年的公鸟再次取得了黑眼亮羽派特组的第一名。在另一个区域的冠军赛中,这只鸟获得了繁育组第二。
1988年,他将两只最好的黑眼亮羽派特公鸟分别跟手中最好的一只隐性派特母鸟配对,产下了3只白色的黑眼亮羽派特母鸟和一些隐性派特虎皮鹦鹉。次年,再将这批木鸟跟手中最好的一只隐性派特虎皮鹦鹉公鸟进行配对,生出3只黄色黑眼亮羽派特公鸟,这三只公鸟中的一其中一只就是赢得比赛的那只。
使用双基因隐性派特的鸟跟黑眼亮羽派特虎皮鹦鹉进行配对能尽最大可能利用到亲鸟双方的基因,确保雏鸟体内至少含有一条隐性派特基因。
资料来源:
Budgerigar colour genetics, wikipedia
Dark-eyed Clears – An old Variety Revived, By Ghalib Al-Nasser
Ino mutation, Budgie Bubble
Dark eyed clear budgies, Cute Little Budgies Avi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