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关注:领导要有什么样的格局?李世民炫功,被大臣当众打脸,称赞大臣
唐朝时,有一次上完朝,李世民请一些重要的大臣去喝茶。喝茶的时候,李世民一开始心情不错,但是,喝着突然放下茶杯,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道:" 我作为董事长,居然常常总经理、总监甚至部门经理的事。"
(相关资料图)
《资治通鉴》原话是:"朕为人主,常兼将相之事"。
李世民在非正式场合,当着这些重要大臣,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肯定不是真的抱怨臣子们不给力啊!
一般的下属听到老板说这句话,就会很不好意思:哎呀,真对不住您啊,是我这个下属做得不够好呀。老板您还得帮我分担点工作任务,您真是个人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治世之明君啊!
李世民的大臣们也是这么想的,大家一听,琢磨着领导肯定不是抱怨,后来马上反应过来,大家一个一个纷纷请罪," 都是我这个做臣子的能力不行,所以,让老板受累,老板,你辛苦了!"
还有人说," 老板,能者多劳啊,您这么厉害,我们是拍马也赶不上。"
" 皇上圣明,您简直就是千古奇才,全能型的君主,能上马统军,下马治民,大唐在您的治理下,真是蒸蒸日上。"
大家随便吹几句,领导听了也开心,再辛苦也值得了,皆大欢喜的局面。
领导那么一说,你那么一吹,就得了呗,场面话而已。
甚至,作为下属,也还可以关心一下领导," 哎呀,领导你辛苦了,一定要注意身体啊,这样我们才能跟着你一块享福呢。你要倒下来,那不就是天要塌了吗,我们怎么办呢?"
本身就是场面上的事,李世民本就是想让大家夸夸他,按理说,但凡情商在线的臣子,就会给跟领导唱反调了,面子上过得去,说一些场面话,大家嘻嘻哈哈就可以了嘛!
但是,偏偏有人认死理,这个人当着李世民的面,什么话也没说,只不过看李世民这么 "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心里暗笑不止。
这个大臣回到家之后,马上铺纸研墨,洋洋洒洒写了上千字的奏疏。
第二天早晨上朝的时候,这家伙就当众怼李世民了,这一番话,让李世民简直无地自容。
那么,他怎么说的呢?大概意思是:作为皇帝,你还要点脸吗?你居然和大臣们争着比功劳。作为皇帝,你是做了很多推陈出新的事,干出了很多惊天动地的事,这是事实。你做这些事,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您有必要亲口说出来吗?要知道,上古时代的大禹,却没有这样做,人家从来不自吹自擂。也不会和天下人争着比功劳。
《资治通鉴》原话就比较有水平了,"禹不矜伐而天下莫与之争。陛下拨乱反正,群臣诚不足望清光;然不必临朝言之。以万乘之尊,乃与群臣校功争能,臣窃为陛下不取。"
就是说,你作为老板跟底下的高管比功劳,我以为你这是很没有格局,很没有风度的表现,古时候的大禹,就不会这么干。
这奏疏当场读下来,李世民的脸上那真是红一块白一块,简直太丢脸了!
本想发火,但是,又不能当着群臣的面再发火了,本身跟群臣争功都已经够丢面子,够没风度了,如果再因为大臣批评自己,冲大臣发火,那简直就是更没风度了。
所以,李世民只能忍着心中的怒火,然后,最后憋出来几个字:" 你说得很对。"《资治通鉴》原文是 " 甚善之 "。
不得不说,李世民作为一代天骄,确实有胸怀和格局。这个大臣不叫魏征,而是叫张行成,请记住这个名字。在大唐的名臣中,他并不算耀眼,但,依然是值得称道的。
还有一次,李世民聊天的时候,批评关中人和山东人,指出两个地方人的恶习,张行成马上就指出,作为一把手,你这言行绝对是有问题的,李世民听了欣然接受批评,再也没有说过类似的话。
不得不说,这就是唐时君臣让人钦佩之处!
大臣盯着老板的一言一行,老板稍微有点问题就指出来。但是,老板却对大臣指出的意见,欣然接受,这就是一代天骄的格局和胸怀,更是成就盛世的名臣风范。
正是因为有无数张行成这样的大臣,来给李世民做镜子,帮他纠偏,让他经常丢丢脸,让他保持谨小慎微、生于忧患的意识,也让李世民并没有偏离自己的皇帝目标,成就了一代天骄的伟业。
不得不说,有李世民这样的老板,是一种幸福。而作为老板李世民,不止有一个魏征,还有很多张行成这样的下属,这样的员工,能够直接指出他的错误,也是一种幸福。
在职场上,咱们很多领导听不进下属的反对意见,见到功劳就抢,见到责任就往外甩,让员工看着办,老玩一些暗语、潜规则,怕担责任怕背锅,实在是太没有格局了!而这类领导,只不过把员工当成他的出气筒、垫脚石而已。
唐太宗李世民说出这番话,说实在的,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按照他当时的业绩来说,除了秦皇汉武能跟他比一比,其他皇帝,还真没法跟他比。
所以,人家骄傲一下也是应该的,但是,做出了那么多大事的李世民,只是小小地骄傲了一下,也被大臣给狠狠地批了一顿。
这也告诉我们,有敢于说话的下属,你才能做成大事,更重要的是,你要有不计较、认真倾听下属意见的胸怀和格局。
所以,千万要记住一句话,不要跟下面的人比功劳,要跟下面的人比格局,比胸怀。集众人之力,成一己之志;集众人之私,成一己之公!这才是做大事的人应该做到的,你觉得是这样吗?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