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知行合一,是走好 2023 年的最好工具

内容来源:12 月 23 日,笔记侠创始人柯洲和何伊凡直播对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分享嘉宾:何伊凡,《中国企业家》杂志副总编辑,曾为灯塔知行社创始人,知名商业观察者,新闻学硕士。

高级笔记达人| 李云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 &值班编辑 | 少将

第 7174 篇深度好文:5725 字 | 14 分钟阅读

直播精华笔记合集

笔记君邀您阅读前,先思考:

读书时,要怎么读才有效?

学习时,我们到底在学什么?

人与人的认知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一、构建核心认知拼图

1. 人与人的差异,在于核心认知拼图

什么是核心认知地图?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回到一个更基本性的问题——读书或学习有用还是没用?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通过几个例子来看看读书和学习对核心认知拼图形成的影响。

2019 年,张瑞敏先生在上海进行了一场演讲,在短短 40 来分钟的时间中,张瑞敏引用了 36 本书中的例子,其中有汉谟拉比法典,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有量子管理,有中国的道德经,还有契约论。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用 40 分钟讲 36 本书或者 36 个人的知识理论,这是非常危险的表达方式,因为你每一句话都在说别人。

但听了张瑞敏的演讲之后,感觉张瑞敏已经把这 36 个人的知识都融会贯通了,所有的知识都在为其核心观点服务。

在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一个高手叫 " 鸠摩智 ",他掌握了一门特别的功夫——小无相功。少林寺 72 绝技,鸠摩智用小无相功运转得有模有样。

金庸的小说中还有另外一个类似的神功——九阳神功,学会了它,天下功夫一看就会。

张瑞敏的这种功夫,就可以称为 " 小无相功 " 或 " 九阳神功 "。

所谓的 " 核心认知地图 ",也是你的 " 小无相功 " 或 " 九阳神功 "。有了这个功夫作为底座,对于其他的功夫就能一眼看透。

也有很多人像张瑞敏一样读了很多书,甚至比张瑞敏读的书还多,他们越读书,企业反而做得越差。

我有一个朋友也读了很多书,我说的任何一本书的名字,他都能说出书中的内容,这样一个 " 神人 " 创办了五个公司,都以破产告终,最后收获了一大批学生。

他和张瑞敏的差别在哪呢?

他没有自己的小无相功,没有自己的九阳神功,没有建立自己的核心认知地图,他所读的书里的知识还是书里的知识。

而张瑞敏有了底层认知拼图,把 36 个人的知识融入了海尔的人单合一、链群效应等变革系统中。张瑞敏把这些知识融合贯通到了自己的经营哲学中,让这些知识为其所用。

没有底层认知拼图,你就化不开别人的东西,只会成为一角书柜。

回到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这其实是无需讨论的。如果谁觉得读书无用,请反思自己!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个人没有核心的认知拼图!

2. 知行合一,构建核心拼图

既然认知拼图如此重要,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过去十五六年中,我访谈了 800 多位国内和国际顶级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以及各种各样的高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件事:人与人可能有 90% 是一致的,只有 10% 是不一致的。如果把人比作一座金字塔,这不一致的 10% 是塔尖还是塔基呢?

如果按照常理来看,这 10% 的不一致,应该是塔尖。

其实我们要倒过来想这个问题,10% 的不一致恰恰是塔基,它导致了人与人的差异,塔基其实就是底层认知拼图之间的较量和比较。

什么是核心认知拼图呢?

如果大家玩过拼图游戏,就会有感觉,到底是从里往外拼更快,还是从外往里拼更快?

很多对玩拼图不是很熟悉的人,都习惯从外往里拼,因为从外面能先看到形状,比如你拼一个猫,你可以先找着猫的耳朵拼上,你会觉得这样拼起来更快。

真正意义上的拼图高手,实际上不是从外往里拼的,而是从里往外拼的。

为什么要从里往外拼?

从里往外拼图,如果有一块拼板错了,没有关系,把错的这块拼板拿掉,换一块新的拼板补充上来。可能一开始比较慢,但接下来你会越拼越快。

但如果是从外往里拼,把外面的都拼好了,发现中间有一块错了,得把整个拼图全部拆开重新拼。

所以,我们构建自己的核心认知拼图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内往外拼!

有人说," 年轻就是慌张,如果有一天你不慌张了,你也就不年轻了 "。

我也经历过内心很慌张,每天看起来很忙,在各种学习,但又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的这个阶段。

直到我通过两个人以及很多事,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核心认知拼图。这两个人,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曾国藩。

中国自古以来文人数不胜数,梁启超当时点评:中国有三个半圣人,其中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其实有很多文人,大家都非常尊重,比如苏东坡。

但在企业家群体和政界中,都特别喜欢曾国藩和王阳明这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是书生,是文人,他们通过读书化用,成了真正的立功、立德、立名。

" 书生造反,10 年不成 ",但这两个书生一上战场,书中的知识就变成了战斗经验。

从他们的例子可以证明,读书是有用的,也可以立下不世功业。

曾国藩被列为满清 300 年来最显赫的汉人,他以一己之力把清王朝的命运往后推延了 50 年,而且曾国藩也是洋务运动的开辟者。

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企业家和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生前也特别推崇阳明心学。

这两个人都很了不起,我在阅读他们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核心认知拼图当中的一小块。

开始时是模模糊糊的感觉,并不太清晰。我用这一小块逐渐把它放大,并用他们身上的某种精神特质来对照我过去所见的数百人,开始寻求他们生命当中的最大交集,看是否能印证到一起。

这就是从 " 知 " 到别人的 " 行 "。

2016 年,我自己创业了。其实创业是一件特别残酷的事情,你讲过的所有别人的故事,都会变成自己身上的事情,你会经历很多痛苦的事。

这种过程中,你再来反观自己,自己的 " 行 " 又变成了 " 知 "。

在 2020 年,我就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固的核心认知拼图——知行合一。

当然,每个人的总结可能不一样,我所看到的这些卓越的成就者身上,都具备知行合一的典型特征。

知行合一,是我用来理解世界的钥匙,也是我的核心认知拼图。

核心认知拼图先从 " 知 " 中来,再把 " 知 " 放到 " 行 " 中去印证,然后用 " 行 " 反过来升级 " 知 "。

知和行是螺旋上升的,在这个过程中,知和行一刻也不能分离," 知 " 的同时 " 行 "," 行 " 的同时 " 知 "。

二、事上磨练,才能学会

1. 知行合一,应是愉悦之事

知行合一,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特别难。既然如此,知行合一是否特别需要毅力来达成呢?

从我个人的实践上来说,知行合一并不太需要毅力。

因为毅力是一个稀缺品,我们常认为做一件事需要有毅力,下苦工,如果我们对所有事都需要用毅力来解决,很快就会将毅力耗尽,而这件事你也往往坚持不下去。

而知行合一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做一件愉悦的事并不太需要毅力来做,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很多人忽视了这个前提,认为知行合一需要下苦工,还经常琢磨行为背后的知是什么,其实很多的 " 知 " 包含了无数前人的 " 行 ",不用刻意去准备。

比如,我们听到 " 烤鸭 "" 酸梅 ",很多人都会流口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在说这类词时,必然和自己或别人的某种生活体验相结合了,它能唤起你的某种记忆。

2. 知行合一的起点,是心无外物

王阳明书中有一个案例。

假如你看到了一个小孩掉到了井里,很可能来不及去想 " 什么是知,什么是行 ",你会遵循人的本性,本能去把这个孩子救上来,这就是 " 知行合一 "。

遵循本性,莫向外求,你遵循自己的内心,这一刻,你就达到了 " 知行合一 "。

那在什么时候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假如你看到孩子掉到了井里,而你在想:这个孩子是官宦家庭的,我得赶紧把他救起来,还要安慰安慰他;或者这个孩子一看就是普通农民家庭的,我出于善良,同样把他救起来。

这时候," 行 " 虽然是一样的,但 " 知 " 却不一样了,知和行已经分离了。

所以,当你在心中思考救起孩子的好处的时候,你的本心被私欲所蒙蔽,找不到自我了。

读书、修行等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擦掉遮蔽良知的那层私欲。

南京大学的郦波老师对阳明心学有一个一句话的总结:阳明心学的起点是 " 心即理 ",心无外物,世界都是由你的心境所造成;而它的终点是致良知,连接起点和终点的就是知行合一。

3. 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再比如笔记侠做了大量的知识整理、提纯、转化,这个事是知还是行呢?

很多人来笔记侠学习知识,认为这是 " 知 "。如果你也这么想就错了,你低估了笔记侠的意义和价值,自己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笔记侠将很多成功人士的演讲和分享集合在一起,其中包含无数的 " 知 " 和 " 行 ",如果你看完之后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这就不是真正的学习。

这个问题是什么呢?

当我们学习所有知识的时候,如果合上书本,要问一句 " 这和我有什么关系?",这时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 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所以,知和行是一时一刻都不能分离的。

即便你非常热爱学习,也特别享受学习的过程,但因为热爱学习而不去上班,学得走火入魔,沉浸在 " 知 " 的世界中,不愿意面对 " 行 " 的世界,那也是不对的。

要知道,在 " 行 " 的世界里才藏着真知。因此,知和行一定要通达融合。

王阳明认为,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就是在事上磨练。

他在庐陵当知县时,讲课讲得特别好,很多人来听课,当中不乏职位比他高的官员。

有位高官听了他的课之后向王阳明说:老师,你的课讲得太好了,我这回去就辞官,来跟你学习。

王阳明对这位高官说:长官,你还没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啊!你每天处理的那些琐事才是真正的学习,你应该在事上磨练,才能达到知行合一啊!

所以,知行合一不应该在书上磨,应该在事上磨练。

阳明心学是非应试教育,对科举制度完全没有作用,不仅在明代非常受欢迎,对后世影响也极其深远。其实是因为阳明心学是让你在实际中解决问题,达到知行合一。

三、回归本质:致良知

1. 选择是人生常态

电影《教父》中有一句台词:1 秒钟能看透问题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也看不透本质的人,注定不一样。

《达芬奇传》中有一句达芬奇的话:你只看到了水流过水槽,而我看到了 1 万种可能。

教父的例子是从多看到少,而《达芬奇》的例子是从少看到多。从多看到少是本质,从少看到多也是本质。

看到本质的前提是什么?

前提就是 " 致良知 ",有了良知,就能更接近问题和事物的本质。

良知具有道德性,但不完全是道德性,良知不仅仅是良好的知识,不仅仅是对的知识判断。

世上最难的是判断和抉择,拆弹专家面临着选择红线还是蓝线的问题,成年人面临着择偶的问题,面临着选择打工还是创业的问题,面临着选择这家公司还是另一家公司的问题,都是如此。

2. 良知,抉择的标准

人生中充满了选择与被选择。这些选择和被选择并不像电影中拆弹专家剪红线还是蓝线那么简单,所有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一系列的逻辑推演让你做出一个抉择。

所以,判断和选择是人生智慧。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提供了一把尺子,提供了一个方圆,做的事是对还是错,该干还是不该干,问问你的良知就行。

如果心没善恶,没有正确或错误的判断,回到本心做出该有的行为。

3. 心放下,手才能松开

五星控股的董事长汪建国给我讲了他卖五星电器的故事,从这个故事我们能更方便地理解良知即判断的道理。

在决定将五星电器卖给美国的百思买之前,汪建国内心非常痛苦。

离交易时间还有倒数几个小时,汪建国站在酒店的玻璃窗旁眺望黄浦江,心中也在思考:卖还是不卖呢?

卖了,自己能赚一笔钱,成功套现,但卖了又舍不得自己培养起来的公司;不卖,接下来该怎么干呢?卖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他在窗边不知不觉站了近两个小时,而在他心中可能仅仅过去了 15 分钟。

后来他想起在新加坡上学时,老师给他讲的印度人抓猴子的故事:印度人在一个窄口玻璃瓶中放一个栗子,猴子看到后就把爪子伸进去抓栗子,但猴子把栗子抓住后就不撒手了,猴子的爪子再也从瓶子里面出不来了。

当猴子的爪子出不来之后,即使旁边还有香蕉,还有苹果,还有更大更好的水果,因为爪子被瓶子限制住了,没有办法再去拿更多的水果了。

关键时刻,这个他听了很多遍的老故事对他产生了影响。

他想,如果我此刻不放手,和猴子有什么区别呢 ?

我现在的放手,赚了钱,不是为了不干事,而是为了拿着钱去干更有价值的事。我如果不放手,五星电器也不过手中那个枣子,可能也就错过了身边更好的水果。

为什么手放不开呢?

你以为是手的问题,其实是心的问题,因为你的心放不开,所以你的手也放不开。手放不开,拿不到更好的东西,无法做出好的判断和抉择。

我们经常会遇到瓶颈,瓶子口就那么大,你放开了就能出来,你攥着拳,就不能出来。

当我们提到瓶颈,一直以为责任在瓶子,其实瓶颈的含义根本不在瓶子,瓶颈是你不放心,心不放开,手就松不开,才会出现瓶颈。

他通过一个故事回归到了问题的本质,其实这个故事只是验证了他内心的想法,最终激发了他的内心,这一刻,我相信他进入了 " 致良知 " 的状态。

什么是 " 致良知 "?

我们无需用很多理论来证明它,有时候在很简单很平实的事件中,回归自己,观望自己的心,让它帮你做出判断和抉择。

四、输出倒逼输入,让知识更有用

怎么才能让知识更有用呢?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通过输出倒逼输入。这是我使用多年的方法,也推荐给了很多朋友。

具体怎么做呢?

假如你在某一天把一本书读懂了,当然,你自己读懂,这是一个层次。

但你要把这本书讲给你的同事、同学或者朋友听,你为此准备所花的时间可能是单纯阅读的好几倍,但它所产生的效果则是非常明显的。

只有输出的压强足够强,输入的压强才足够强,两个压强是相等的。

在实践中也是这样。杂志社的学习会要求每个同事每周都要拆解一本书,同时要讲给所有的同事听,哪怕讲得磕磕绊绊,哪怕讲得很不完美。

在这个过程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

一定是你自己。所以不要以为分享是对别人有用,最大的受益者一定是分享者本人。

当你要讲一遍的时候,一定会先复习一下,自己想一想,把自己的思路再理一理,这样思想的钢印会更加牢固。

通过输出的压强倒输入,把别人说过的话换一种方式讲一遍,让知识更加有用。

比如你听了一场演讲,别人问你讲了什么,你说不出来,你只能说印象太好了或者太差了,如果这样,最终吃亏的都是你自己。

但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分享重新讲一遍,对错已经无关紧要,这个过程才是对自己真正的负责。

所以一定要勇敢地表达,勇敢地讲给别人听。其实你不是讲给别人听,而是在讲给自己的内心。

知行合一,从通过输出来倒逼输入开始。

疫情这几年,大家都非常不容易。前段时间举办的企业家年会,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悲观和乐观的问题,最后达成了一个共识:悲观者更接近真相,乐观者更接近成功。

你可以选择悲观,这样你什么都能明白;你也可以选择躺平,你可能就需要找二舅治愈你的精神内耗(笔记侠注:2022 年,B 站的火爆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无论做何种选择,都是个人的决定。

但即使把所有的事情都想明白了,生活还依然要继续。所以,乐观者永远前行,知行合一是为乐观者准备的最好工具。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做笔记也是一种用输出倒逼输入的好方法,提升总结精炼能力,让知识更加有效。笔记侠推出的21 天高效能笔记实战营,经过4000+笔记达人验证有效,欢迎你一起参与学习,通过笔记能力来构建自己的认知地图。

2023 年首期时间

2 月 8 日 -28 日

扫码抢占名额

分享、点赞、在看,3 连 3 连!

标签: 知行合一 小无相功 九阳神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