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该给管理减负了,制度尽可能少一点

编者按: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不执行,有时候会比没制度危害更大。此外,制度越多,控制越多,员工自主性越低,不信任感越大,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创新活力就必会越低。因此,好的制度不在多而在于能让落后的员工变好,而坏的制度再多却只能让好的员工逐步变坏。对于这个问题,陈明老师认为,优秀企业的制度一定不会太多,除了几条 " 高压线 " 以外,制度应尽可能精而少。


【资料图】

体系就是系统," 体系化 " 就是建立系统,打造组织。" 体系化 " 的过程就是打造组织的过程,组织的力量体现在 " 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

一般老板非常羡慕大企业的体系化建设,管理规范、制度完善。当企业渡过生存期后,老板基本上都要着手进行体系化建设,但现实中很多人把制度、流程理解成管理规范的代名词,认为企业制订各种制度,工作按流程走就是管理完善。如果制度、流程得不到执行,那就是员工执行力的问题。学习标杆企业主要就是引入标杆企业的一套制度流程。

1

制度尽可能少一些

但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制度越多越全面,不一定就代表管理好。检验管理好坏与否只有有效性这个标准。相反,制度应尽可能少一些。

现在有不少管理者感到困惑:制度不完善不行,大量 80 后、90 后进入企业,他们具有非常强的维权意识。企业处理他们必须有依据,没有相应的制度,你是无法处理他们的。如果循着这个思路,可能会走入一个误区。

制度制订再完备,肯定也会有漏洞,有制度覆盖不了的地方。一旦发现制度的漏洞,马上就制订新的制度完善它。这样一来,制度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企业也越来越没有活力。员工只做制度规定的,制度束缚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位有经验的管理者曾经说过,制度其实就是鼓励人们钻制度空子。这句话初听起来不太好理解,因为在人们日常思维中,定制度就是为了防止漏洞,怎么现在变成鼓励员工钻空子呢?

例如,企业制订了某项制度,就意味着只要不违背这个制度就可以。制度一旦发布,员工很快就会找出这个制度没有覆盖到的地方,本质上在鼓励员工钻这个空子。绝大多数情况下,该漏洞会超出制度制订者的意料。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很多时候,钻空子是被逼出来的。

我们强调制度的时候,更要强调文化的作用,强调无形制度,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一定依赖于文化、习俗等。联想的柳传志有句非常经典的话," 有制度按制度执行,没制度按文化来执行 "。优秀企业的制度一定是不会太多,除了几条 " 高压线 " 以外,制度尽量少一点。制度目的是鼓励人和激励人。

2

如何定最少的制度

我们制定制度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是: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什么?需要解决哪些主要问题?这个问题很突出吗?必须要解决吗?不突出的问题,就不要制定制度去管理它。通过这样的判断,制度的数量就会大大减少。

1. 制度只解决主要矛盾

越严谨越完备的制度,不一定是好制度。每个制度只解决主要矛盾。很多企业制度复杂化的原因就是为了堵住一些小概率事件,制度就变得无比严谨和复杂。

例如,北京海底捞火锅店有一个制度规定,普通服务员可以具备免单的权力。一般人马上会认为这个绝对不行,服务员肯定会滥用权力,给自己的朋友、亲戚和老乡免单。

北京海底捞火锅店是怎么做的呢?你行使了免单权,必须说明理由。一般主管人员都是从服务员岗位干上来的,很清楚服务员说明理由的真假。另外,某个员工一旦弄虚作假,被调查出来就会被立刻严肃处理。

后来有人就问北京海底捞火锅店的老板:" 你制订这条服务员可以免单的制度,就不怕员工滥用吗?" 海底捞的老板说:" 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的员工毕竟是少数啊!不能因为少数人的原因而不执行这个制度,另外,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管控这些少数人。"

制定制度不要关注小概率事情。小概率事情就是个别现象,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管控。这一条保证了制度的简单有效问题。

2. 制度要简化工作

制度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使工作简化,促进授权。例如,制度一旦制定以后,出现某类问题,就直接按制度执行,不需要上报,在低层面的岗位就能解决,从而大大简化工作。

实践中,管理者对流程设计也存在一定困惑。流程从本质上讲是解决经济性问题,可以理解成效率的问题。从理论上讲,某项工作最经济的做法就是流程设计所要得到的目的。但事实上,企业流程冗长的主要原因就是把流程当成控制风险的手段,当成相互制约的手段。认为多一个环节就是多一点控制,其实,多一个环节就多一点扯皮。显然,风险控制主要不是通过流程来解决,风险控制主要通过结构来解决。

流程梳理和优化也很重要。流程首先需要从梳理业务活动开始,找到完成业务活动最经济的办法。流程梳理要把握两个原则:

一是从基层生产一线向上梳理。因为一线生产活动是组织的基础,不管公司战略、领导如何变化,生产产品的工艺和方式不会变化,除非更换设备或者改善工艺。

二是从一线营销活动向后台梳理。营销活动是企业价值增值的部分,是利润的来源,其他内部环节是成本,其他活动必须统一到营销活动中来。

3

P 企业的体系化建设实践

P 企业生产某种快速消费品,企业成立至今已有近 20 年历史,目前销售规模达到 10 亿左右,市场集中在北方,员工人数约 3000 人,总部在一座大城市,制造工厂在异地。

老板认为企业已经渡过生存期,现在需要抓体系化建设,于是花高薪请了一批职业经理人,例如人力资源总监、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策划总监等。这些经理人一加盟 P 企业,就赶紧出台各种制度,强化总部职权;把营销大区的权力上收,改变考核方法,把相对简单的提成制改变为过程指标考核制。职业经理人每人都按照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给公司强推一套所谓的成功制度,但从此抱怨和动荡就开始了。

……

" 总部只知道授权控制,没有服务,每天就知道下文件 "

" 市场业务人员没有活力,也没有什么积极性,每天忙于填表、拍照、定位签到等 "

" 现在干什么事都很难,流程效率极低 "

" 公司层级复杂 "

" 这些人整天坐在办公室,又不懂业务,还指手画脚 "

" 他们凭什么一来就位高权重,钱也多 " ……

老板开始陷入深思。

这是一个真实的企业案例。它提示我们,在体系化建设之前,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否则一开始就会走偏。这些理念包括:

理念一:业务发展是第一位,业务发展带动管理完善;

理念二:管理主要靠沉淀,而非设计和移植一套制度;

理念三:组织的功能发育要优先于部门设置;

理念四:整个变革需要循序渐进,避免急刹车、拐大弯;

理念五:增量变革,过去的错误由组织来承担,不追究个人责任;

理念六:体系化建设的内涵包括结构、流程(工具和模板)、制度、机制和信息等,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体系化建设的一般顺序是:结构、机制和制度(人力资源制度)。下面将以 P 企业为例,详细介绍企业体系化建设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结构优化

首先要激活队伍,以业务发展为重。如何才能激活队伍?要从优化考核结构入手。

针对 P 企业的几个主要市场进行定位。A 市场相对比较成熟,以利润考核为主;B 市场是刚刚启动的市场,以业务上量为主,考核销量规模;C 市场是个战略性市场,暂时处于投入期,某种程度上不要考虑成本,关键看工作任务是否做到位。

组织优化,清晰责任。P 企业是个中小企业,但却按照大企业的组织结构来设计,部门和岗位设计过细,小马套大车。应当优先组织的功能发育,先把事情干起来。

经营责任下放,管理政策统一。基于区域市场,强化经营责任,根据承担的业务责任,资源尽量下放。相关管理政策在公司层面体现统一性,例如用人政策等。

总部和分公司(包括业务部门)的定位首先是服务,其次才是监控。组织变革要以业务部门的需求为中心,总部的管理平台 ( 包括设在一线的职能部门 ) 要及时、准确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组织机构设置的目的就是服务客户,创造价值。服务客户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利润。

职能平台的客户就是一线业务部门,一线业务部门不需要的,就是多余的。职能平台是以支持一线业务为中心,按需要多少来设立相应的组织,提高后台业务的综合度,减少平台部门设置,减少内部协调,及时准确地服务一线部门。

一线部门要准确清晰地提出并输入需求,后台要能清楚准确地理解一线部门的需求,按需求提供支持。只要一线部门的需求没有发生变动,所有的协调工作,应由后台之间自行协调完成,而且必须在一线部门需求的时限内完成。如果市场一线的需求变化了,要及时准确地提供给职能平台。

P 企业一线业务部门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用在找目标、找机会以及将机会转化为结果上,而大量的时间用在频繁地与后台往返沟通协调上。而且后台应解决的问题都让一线部门来协调,拖了一线部门的后腿。我曾在 P 企业的一家分公司发现,总部一个月下发了 60 多份文件。一线部门花很多的时间应付后台的文件、报表和检查,都花在内耗上,不增值。

总部对分公司的授权不是一刀切。根据业务成熟度、团队能力、业绩责任承担、检讨(自律)机制完善程度等方面对各分公司的权限大小进行微调。各级管理者要敢于承担自己的岗位责任,勇于担当,上一级职位要敢于授权。这样就会使企业的管理摆脱僵化的中央集权。具体来说,P 企业有个区域相对比较成熟,业绩完成得不错,干部队伍能力和素质不错,这个区域公司应该获得较为充分授权。

第二步,导入机制

建立业绩导向的机制。原来 P 企业业绩评价没有标准,资源配置没有导向,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有的甚至通过 " 内部营销 " 来争取资源。

明确机制导向,具体包括:新业务、新市场主要关注产出,资源适当投入;成熟市场主要关注投入,注意控制成本,提高人均效率;也就是说,除了战略性市场以外,资源配置是基于业绩的,公司的资源配置向业绩好的市场倾斜。

考虑市场结构的优化。机会市场配置能力强的团队,能力强、业绩好的团队,逐步收编和扩大一些区域市场。

通过增量来具体导入机制。例如,在相类似的市场开展 " 霹雳行动 ";在类似市场,开展业绩竞赛,根据销量的增量进行奖励,逐步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机制;导入多劳多得的业绩导向机制。

第三步,制度建设

制度流程建设主要靠沉淀,所谓七分沉淀,三分设计。管理制度构建从人力资源制度开始。

先从激励制度开始,主要从薪酬和考核制度入手。例如,P 企业中的矛盾突出体现为薪酬不公平。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涉及企业历史因素。原来和老板创业的元老和老员工,在创业阶段,由于公司实力不够,薪酬普遍比较低,这么多年没有特别的变化。但现老板招聘的职业经理人是根据市场工资水平确定的薪酬,没有高薪水就不能吸引高手加盟。所以职业经理人加盟时工资水平与市场水平接轨,普遍比老员工高。但是老员工的工资又不能立刻全部提升到市场水平。即使财力强大的企业,也需要 " 小步快跑 ",老员工的薪水逐步提升需要一个过程。

有人不禁要问,如果这样的话,老员工反而吃亏,这不是与企业倡导的忠诚文化(包括服务年限)相违背吗?

这里除了工资薪水以外,其他一些激励需要以服务年限为导向。例如,通过期权和股权的分配,使老员工在薪酬方面和新员工保持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的发展,新老员工之间薪酬不公平的历史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从薪酬考核制度的建立开始,逐步建立职位管理体系(包括职位划分、岗位设置、任职资格、素质模型等)晋升体系、培训体系等,逐步构建一整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本文完)

标签: 人力资源 海底捞火锅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