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每日动态!普通人为什么也要学习战略思维?

2023 年,你的目标是什么?


【资料图】

找到一份好工作

考上研究生

学会开车

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

" 要树立长远的目标 " 是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理念,因此很多人喜欢先确定目标,再根据自己的目标制定长期的规划。

但这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规划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你开始做规划时,完全不知道从哪里做起。

换句话说,目标确实可以给我们提供终点的方向,但不会告诉我们该靠近终点具体方法,更不会告诉我们如何解决途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知名战略管理思想家理查德 · 鲁梅尔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目标和爬山很相似——都是应对挑战并决定采取何种相应行动的持续过程:在途中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登山者称之为 " 难题 ",鲁梅尔特则称之为 " 症结 "。

在他的全新著作《好战略,坏战略 2》中,他以战略家的眼光教给读者如何在向目标前进时识别那些挡路的 " 症结 ",并采取有洞察力的方式来清除这些 " 症结 ",帮助我们更顺利地达成目标。

判断 " 症结 ",横扫焦虑

判断 " 症结 " 的方法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分清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在确定目标后,大多数人会花大量的时间来收集数据和信息,借鉴顾问和前辈的思路框架,研究自己面对的竞争压力等。这些分析虽然有用,但如果不能判断自己的 " 症结 ",这些分析的的效力是很有限的——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可能让我们陷入 " 什么都知道,但是什么都不知道 " 的尴尬局面,前人的信息对我们的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具备参考性,竞争压力可能让我们陷入焦虑和不必要的情感内耗。

而识别 " 症结 " 的能力,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判断什么样的决策才具有参考性,也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识别 " 症结 ",才是改善前进方向的最优解。

1. 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构问题

重新构建特定的情境是最有力的诊断工具之一。诊断症结,实际上是一个聚焦挑战的过程,要做出清晰的诊断,我们需要 " 跳出盒子看问题 "。

老话说得好:" 旁观者清 ",我们需要不断地问自己 " 挑战是什么 " 以及 " 为什么会这样 ",局外人的身份能够帮助我们看到大局,了解 " 身在此山中 " 所不能看到的事情——是什么导致了我们今天的局面,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前行。而重构恰恰能帮我们测试、调整和改变看问题的框架和视角,帮助我们 " 跳出盒子看问题 "。

问自己 " 为什么这么难?" 就是重构视角的第一步。我们都希望能做到一些很难做到的事情,成为那些很难成为的人,但我们常常抱怨:" 那太难了。" 却很少真的去想:" 为什么这么难?",真正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回答出具体的 " 难点 ",也就是 " 症结 "。" 为什么这么难?" 这样的提问可以将我们的注意力从目标转移到认识到障碍和困难,这就是做好目标规划的第一步。

人们面对这些困难,一开始会感到很不爽,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深入挖掘困难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无尽的泥潭。这就需要我们找出一个关键且可战胜的挑战,当我们不再把困难看成是一片泥潭,而是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以克服的困难上面,转折点就出现了,把目标拆分重构成一个个我们能够克服的挑战之后,我们也会更加有信心和底气。

2. 通过比较找准自身定位

世间万物一切都是相对的,我们要对自己所处的困境做出清晰的诊断,就需要在自己面临的特定挑战和其他人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面临的类似情况之间进行类比。

我们想对某种情况做出清晰的诊断时,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不可见的无意识类比和偏见容易将我们蒙蔽。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网络技术的发达和网络信息的剧增,我们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我们关注的话题,在私人还是工作生活中,我们都容易陷入自我强化的观点和视角的回音室中,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无论将其称为 " 信息茧房 "。当个人长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久而久之,个人生活呈现一种定式化、程序化。

因此,我们需要借鉴他人的经验,却绝不能只是照搬照抄,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类比;我们需要寻找那些与我们固有认知和意见不同的声音,跳出在信息茧房,对去自身所处的情况有更全面的认知。

识别困难,直面挑战

人生的勇士,敢于直面挑战,在发现症结性问题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克服它。这并非易事,但确实有些技巧能够助你一臂之力。

1. 找到你的优势所在

搞清楚在你所处的情境中,与你相关的权力和优势在哪里,这些优势有时可以给我们带来杠杆一般的力量,帮助我们撬动难题。尤其是在竞争中,寻找不对称的局面是很有用的,这决定了你的竞争力何在。

优秀的人往往眼光更敏锐,知道哪些不对称可以转化为优势。比如以下几点:

信息——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专有技术——拥有别人没有的技能或专利。

地利——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地缘上的一些优势仍然是不可以被取代的,要学会运用你独特的地理优势。

效率——你在完成某件事上有着高出一般人的效率。

然而,上述几点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受挫,他们会觉得自己不能在其中任何一点上找到优势。请大家注意,所谓的 " 优势 ",是指你 " 期望 " 能获得利润。也就是结合具体的目标,你比别人多出的优势有哪些:如果你的目标是考上理想院校,那么 " 坚持不懈 " 也是你的优势,毕竟很多人在考研前几个月就放弃了;如果你想开一家网店,那么住在原产地附近,能够为买家亲身溯源,也会是你独一份的优势。

2. 善于发现、勇于创新

创新很少是突然出现的,创新大多都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之上:爱迪生的发明天才是人们理解了电之后迸发的;谷歌的搜索算法是在网络和其他搜索引擎建立之后出现的。

很多人认为只有从事新兴职业的人才能做出创新,这种说法毫无根据。比如,对大多数人来说,服装面料制造和制衣业似乎已经走到尽头,但创新仍在继续:对生态的担忧正驱使客户要求使用不含农药的纤维和不起毛球的合成纤维。这种社会趋势与技术的结合促使人们开始采用更环保的材料制作服装面料。

这是一个社会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有变化意味着有需求,而需求往往是创新的起点。当我们能够运用创新性的方法来解决挑战,将很大幅提升我们的效率。

比如,我们可以把别人没有结合起来的技能和想法结合起来——这通常意味着将具有不同知识基础或经验基础的活动结合起来——就像苹果手机的优势是硬件和软件紧密结合的产物,网购的优势是在线购物体验与高效的仓储和物流的紧密结合一样,如果能创造性的将两件事物结合在一起产生 1+1>2 的效果,也会是我们的优势意想不到的来源。

3. 克服惰性,改变惯性

行百里者半九十,大部分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一番劳苦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当我们确定了实现目标的 " 症结 ",并围绕它制定好计划时,勤奋和坚持是再容易不过的捷径了。尤其是当我们在其他方面优势不足的时候,勤奋和坚持也能成为我们的优势所在。当然了,并不是鼓励大家往死里拼命,不然,我们就会损失另外两个我们本可以拥有的优势:健康和良好的心态。

比惰性跟可怕的是惯性,一方面,惯性会让我们安于现状,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惯性会让我们变得教条,缺乏创新。的确,采用以前成功过的方法是一种十分稳妥的策略,但改变惯性并不是指大刀阔斧地对以前全盘否定,而是根据不同目标的不同症结,有针对性地对策略进行调整,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可不会浪费时间,而是让我们接下来全速奔跑的时候更加顺畅、更少迟疑的最佳方法。

学会取舍,集中精力

有人想有更高的学历,有人想成为公务员,有人想学滑雪,有人想一口气跑 10 公里,有人想找到爱情、想有时间和家人待在一起、想赚很多的钱,然后提前退休……在我们这一生的时光里,随着机遇和挑战出现,新的目标会越来越多,而旧的目标大概率会被束之高阁。

渐渐地,当我们决定下一步要做什么的时候,就不得不在一堆雄心壮志中做一番挑拣。在向目标前进的道路中,我们需要专注,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做出取舍,把有限的注意力和资源,投入到最想实现的目标中去。

1. 重新审视目标

之前已经提到了不要根据目标制定计划,而要根据 " 症结 " 制定计划。那是因为大多数目标都是花哨华丽却有空泛无意义的:我们应该赚更多的钱、花更多的时间陪父母、比竞争对手更优秀……这些目标宽泛而随意。就像一本年初决定要看的书,2023 过了三分之一还没翻几页一样。目标应该是计划的结果,而不是计划的原点。

但目标依然可以作为重要的管理计划的工具和指导行动的工具。一个好的目标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可以帮助我们定义比最初的整体挑战更易解决的问题;

是我们知道如何实现或者可以期望如何实现的;

代表一组清晰的选择、缩小的焦点、解决冲突,以及帮助确定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并不总是每个人都同意的。

前三条都很容易理解,第四条可能需要解释一下。当每个人都认可这个目标,恰恰说明这很有可能是个空泛的目标:" 赚更多的钱 "、" 花更多的时间陪父母 " ……当我们锁定好症结、确定好计划,就再回过头审视一下自己的目标吧,这时候我们的目标会更加明朗,我们也知道该往哪些方向注入更多精力。

2. 不要让短期的收益影响长期的规划

短期的收益有两层含义。

一是短时间的蝇头小利。大多数人选择半途而废,并不是因为有多累,而是觉得,半路获得的收获 " 也挺好 " 实现目标也是这样,不要安于短期的利益,当我们看到更远处的风景,才会明白中途放弃是多可惜的事情。

第二层含义是短期的目标。很多人会鼓励我们把长期目标拆分为一个个短期目标,然后一个个实现他们,但当我们过分执着于实现短期目标,反而可能忘记了长期目标的初衷,甚至忘记去诊断问题的症结。

例如,你的目标是一年背完雅思词汇,设定了每天背 50 个的目标,于是认为每天背 50 个单词就完成了任务。长此以往,你反而忽视了背单词的症结所在:不懂词根词缀、也不会结合语境。结果就是背了忘、忘了背,实际毫无进度。

而战略思维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摆脱上述的误区,在达成短期的目标的同时,不偏离航向。

结语

以上对于如何实现目标、如何判断症结的建议,均为理查德 · 鲁梅尔特新作《好战略,坏战略 2》所写的的战略技巧化用而来。

正如鲁梅尔特所说:" 战略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好的战略是基于挑战制定的,而不是基于目标——目标是战略的结果,而不是战略的输入。"

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制定战略、执行战略的过程,当我们锁定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即书中所说的 " 症结 "),我们就能将注意力集中在逐个击破症结上,在症结全部击破之时,也是我们的目标达成之日。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