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有颜又有才!这位 Nature 子刊一作认识一下 ?

本文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芝兰玉树 , 少年翩翩

他是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也是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专业组)一等奖获得者

更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

他就是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2022 级直博生曾成伟

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曾成伟的故事——

学习途中与科研结缘

" 做科研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不同于学习课程这种接受已有知识的模式,科研是未知的东西,去探索,去发现,满足了我的探索欲望。最幸福的是探索出来之后的满足感与获得感。"

今年春天,曾成伟收到了一个好消息。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赵蕴杰教授与美国达特茅斯计算机学院 Soroush Vosoughi 教授、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曾辰教授合作在软凝聚态与生物物理领域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 "Evaluating native-like structures of RNA-protein complexes through the deep learning method" 的研究论文。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直博生曾成伟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达特茅斯计算机学院简弋人为共同第一作者,赵蕴杰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华中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成为《Nature》子刊第一作者,离不开曾成伟对科研梦想的执着,而与科研结缘,也许是他人生中误打误撞的浪漫相遇。在大一上学期末生物物理研究所在班级的一次宣讲活动中,曾成伟被赵蕴杰老师和杨利建老师深入浅出的精彩报告所吸引,听完后,心中便暗自埋下了科研的种子。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了尝试科研的机会,因此曾成伟在大二时就将兴趣转化为行动,报名参加了生物物理所的科研立项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在大三时成功结项,迈出了他在科研道路上的勇敢尝试的重要一步。

经历科研道路上的初尝试后,曾成伟选修了赵蕴杰老师开设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在课上他被 RNA 所展现出的精巧结构和利用数学建模和物理模型来解决生物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所折服,在学习与成长中,窥见了来自科研殿堂的独特魅力。这更加坚定了曾成伟选择科研道路的决心。

"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曾成伟坚持在各个领域全面发展,用行动阐释着这句话。在大三暑期,他先后参加了由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举办的 " 定量生物学暑期学校 "、 西湖大学施一公院士组织的 " 活性软物质研究生暑期学校 "、东北师范大学举办的 " 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学术会议研究生暑期学校 " 等学术活动。在一个个讲座、一次次交流中,他对自己所探索的方向、对未来华师在软凝聚态与生物物理领域的建设充满信心和向往。于是,他选择直博华师,选择软凝聚态与生物物理方向,向着自己的目标继续努力、砥砺奋进。

对于科研,曾成伟总是怀着一片赤忱:" 做科研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做科研是发现未知的东西,要用现在已有的工具去探索,无论是大量阅读文献还是动手实验,都可以满足我的求知欲望。得出结果之后的满足感与获得感会让我非常幸福。"

但同时,他坦言做科研需要非常很强的心性和坚定的意志:" 在做科研的过程中,老师指明一个大概方向,后续则需要自己去努力尝试。摸索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最重要的是和老师保持交流、坚持下去。"

前行路上有良师相伴

" 我不是在孤军奋战,有导师和我一起战斗。"

在探索科研的道路上,离不开导师的细心指引,对于曾成伟来说,最幸运的是遇见自己的导师——赵蕴杰教授。" 也许教授换一个学生同样可以获得最终的成果,但是我如果没有遇到赵蕴杰教授,没有得到他的引导,也许我真的无法这样顺利地完成这个课题。"

在本科阶段,赵蕴杰教授就时常关心曾成伟的学习状况,这也成为一股至关重要力量,一直推动曾成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最初入学时,他也曾有过退出数学物理直博班的想法。曾成伟原本的目标是成为一名数学老师,但在转专业考试中,遗憾地错过了这一机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在经过导师的开导与鼓励后,并继续尝试一些科研项目,曾成伟最终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对科研的兴趣与潜力,开起了一段与科研误打误撞的浪漫相遇。

让他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在大四毕业时的暑假,原本认为实验成果已经非常完美了,但最后发现,从大四开始到毕业时做出来的数据都是错误的,这让当时的他觉得非常崩溃,感觉自己一整年的努力都失去了意义;同时导师也一直对曾成伟的实验抱有很大的信心,实验数据错误让他觉得辜负了老师的期待,他感到十分愧疚。但在和导师沟通过后,导师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让他静下心来重新做一遍,获得准确的数据。最后,曾成伟并没有辜负导师的希望,暑期放假阶段,在实验室日夜不息泡在实验室中,在不断重复、不断试错、不断发现中,终于获得了准确的、完整的和系统的实验数据。

在文章投稿后,期刊反馈了审稿意见。但考虑到若拖到年后可能时间安排更为紧张,赵蕴杰教授还是建议他在过年之前回一趟学校,尽量完成修改工作。" 记得赵老师当时对我说,如果过年前完成了修改工作,他会送我回家,如果没有完成修改工作,他也会在学校陪伴指导我的修改工作,带我一起过年,赵老师对我的学习工作这样尽心尽力,这让我非常感动。" 在曾成伟返校修改论文那段时间,赵蕴杰教授几乎和他保持同步作息,每天 7:00 来实验室,晚上 10:00 左右才回家。这让曾成伟感到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还有导师和他一起战斗,更加信心满满。

满怀希望中坚持热爱

" 见的更多,对未来就更清楚。"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曾成伟的本科毕业设计在大三暑假时便已初步完成,并取得了直博名额,但大四时他依旧没有懈怠,甚至比备考研的同学更加忙碌,继续潜心钻研学习专业知识、深化拓展毕业设计的内容。

发展不设限,在桂子山他肆意探索着、发现着,同时快乐着。闲暇时与三两好友在灯光球场上挥舞着球拍,让汗水肆意挥洒;亦或是在寝室里抱着吉他,在指尖拨出一串洋洋洒洒的音符,感受着、表达着、共鸣着;行摄间,从模特到摄影者,用镜头记录留存美好,快门按动时,感受桂子山的独特魅力。

不拘泥于课本,多进行尝试,多出去走一走。大一暑期,他参加前往广西的 " 爱心之旅 " 支教活动。这一次的支教带给了他成就感和获得感。20 多天的旅途中,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独一无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群洋溢着青春笑脸的孩子、还有一颗炽热的心,给他带来一段难忘的记忆,也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

" 心态好、快乐阈值低 "是他的成功秘诀," 心怀感恩,感恩遇见,感恩相伴 "是他的座右铭。他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充满兴趣,更希望自己将来的研究能够为这门科学产生推动作用。他也格外期待着将来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产生可被应用的成果,做出对社会应有的贡献。

向阳而生 逐光而行

行而不辍 未来可期

相信曾成伟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继续挑战 勇毅前行

也祝愿更多怀抱科研梦想的华师学子

扎根桂子山

实现奋斗目标!

书写精彩人生!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