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当前热点-高校数字化进入新阶段:从提效走向与“育人”结合

多知网 4 月 19 日消息,由《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主办,腾讯教育协办的 " 行家纵谈 " 线上会议第二期召开。此次会议以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 " 为主题,来自高校信息化建设一线的专家们分享了智慧校园建设经验,共同探讨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前沿趋势。

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主任何海涛、东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副主任胡轶宁、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副主任 ( 主持工作 ) 乔秀全出席并发表了主题报告,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杨现民主持了本次会议。


(资料图片)

何海涛、胡轶宁、乔秀全分别介绍了中山大学、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历程、各阶段解决了哪些问题以及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01

中山大学:破解校区分散难题,打通人与服务 " 最后一公里 "

中山大学作为一所全国名校,在广州、珠海、深圳共分布有三个校区五个校园。何海涛表示," 学科的布局各有特色,必然带来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物理空间上分散布局给中山大学带来了资源分配的挑战。

为此,中山大学提出了 " 未来中大 " 新蓝图,旨在打造智慧化、泛在化与生态化的校园。何海涛介绍,针对三校区五校园的业务特点,中山大学的信息化建设起了以师生为中心的 " 一事 "" 一码 "" 一门 "。

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主任何海涛

" 一事 ",即打造跨校区便捷服务。中山大学分析发现," 盖章 " 问题是阻碍事务智慧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即使线上填写了相应材料,仍需线下审核盖章。中山大学与腾讯教育合作建立了电子签章系统,打破了原来 " 线上提交、线下审核 " 的线上化瓶颈,为师生连接起智慧校园服务的 " 最后一公里 "。

" 一码 ",即连接 " 人 " 与 " 服务 "。中山大学为包括教职工、学生、访客、校友、科研合作者等在内的所有人员赋予了线上身份,该身份不仅是校园师生的消费卡,更是校内外人员的身份证,连接起了线下服务与线上数据,解决了线上线下的身份割裂问题。

" 一门 ",即提供以 " 我 " 为中心的精准服务。中山大学应用大数据和 AI 深度学习技术,结合企业微信、微信小程序等应用服务,结合中山大学门户、USC 等场景的服务问答数据,打造 " 中大小微 " 校园智能服务助手,学生可直接通过问答形式获取办事入口,打破 " 人找服务 " 的传统高校信息化瓶颈,实现 " 服务找人 "。

何海涛提到,中山大学希望打造服务创新生态,做成一个开放平台,六个能力中心,配套标准规范,能适应未来快速的迭代。

02

东南大学:构建流动的数据资产,实现校园管理与人才培养双向赋能

东南大学的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分为 " 东大网、东大云、东大智、东大盾 " 四大板块。通过 " 东大网 ",实现了全校 122 栋宿舍楼、9700 间宿舍 " 一张网 "; 通过 " 东大云 ",实现纯国产化本地云平台;通过 " 东大盾 ",搭建起管理与技术并重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通过 " 东大智 ",构建起 " 移动 App+ 一网通办 " 的智慧校园服务,实现了高校全域业务覆盖。

" 东大网 " 与 " 东大智 " 为师生带来了更为流畅智慧的校园业务办理体验。据胡轶宁介绍,2019 年,东南大学便实现了全校业绩数据免填报。过去,教师的科研成果、学生数据等需要手动录入系统提交,在拉通了全校 11 个业务系统后,教师直接在系统中对自己的相关数据进行确认即可,无需重复数据输入。

在此基础上,2021 年,东南大学建立起了自己的 " 数据超市 ",构建了统一的数据门户,无论是师生应用端还是管理审核端,都实现了数据的可知、可查、可享、可管。

东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副主任胡轶宁

" 东大云 " 和 " 东大盾 " 则离不开东南大学师生的协同共建。胡轶宁表示,促进核心业务的发展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便是 " 核心业务 "。

人才培养方面,东南大学将校园信息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在日常的系统开发中,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到学校信息化建设中来;在 120 周年校庆这样的特殊活动中,东南大学还组织学生参与设计了腾讯会议专属背景、App 个性化图标等,用实践路径促进信息化协同育人。

科研创新方面,有了 " 数据超市 " 作为基础支持,东南大学还搭建了科研交叉创新平台。以往,学生或学者在寻找特定领域的导师、研究者时,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寻找与沟通,而通过科研交叉创新平台,师生可以直接根据学科方向看到对应领域的研究者,研究者的合作关系、科研兴趣范畴、科研成果、联络方式等都可以便捷获取,打造了一张科研 " 社交网 "。

03

北京邮电大学:用科技支撑科研,将信息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在科技高速发展、各行业都在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 " 三位一体 " 的统筹安排。

面对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的新要求,北京邮电大学实施了 " 数字北邮 " 行动计划,搭建教育云平台,并将平台建设与高新课程建设、智慧教室建设、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工作三者联动,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副主任 ( 主持工作 ) 乔秀全

北京邮电大学迄今已经建设了百余年智慧教室,第一种是基础性智慧教室,这以互动教学系统功能为主体 ; 第二种是互动型智慧教室,这以直播录播系统为主体 ; 第三种是特色型智慧教室,结合学科特色,通过虚拟仿真、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实现沉浸式、远程交互等特定教学场景。

" 学科特色型 " 智慧教室是北京邮电大学的一个创新,这是基于学校本科专业分布特点,按照教学技术与授课模式相契合的原则,推出人文类、经管类、理工类、艺术类四类学科特色性智慧教室,充分适应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突出专业特色。

科研方面,乔秀全介绍,北京邮电大学不仅自身在推进 " 数字北邮 " 建设,同时也是重要的国家信息化相关技术的重要科研基地。北京邮电大学拥有 2 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5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涉及网络、信息、通信、灾备、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重点研究。

针对目前有组织科研的新需求,北京邮电大学同样为这些科研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乔秀全介绍,学校打造了灵活、可配、安全的科研专网,支撑新技术、新业务的实验验证,提供支撑校内相关技术团队针对新型网络、6G 网络、工业互联网、算力互联网、卫星互联网、车联网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攻关。

北京邮电大学启动数据治理计划,用大数据支撑人才培养。乔秀全介绍,北京邮电大学通过数据汇聚、数据治理、数据应用三个层面,分别赋能教师综合评价与学生综合评价,统筹资源投入与产出,全面培养创新领军式的人才队伍。

北京邮电大学还面向学校二级单位、学院提供了可快速创建办事流程服务的可视化低代码开发工具,二级单位信息员都可以随时创建、维护自己的 DIY 场景,不仅实现了业务提效,还全面加强了师生的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

04

学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本次线上会议的圆桌论坛环节,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主任何海涛、东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副主任胡轶宁、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副主任 ( 主持工作 ) 乔秀全三位专家探讨了信息化落地进程中的体会。

何海涛表示,大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视角是从统筹角度出发,而对于单一的部门、个体而言,常常会难以接受信息化带来的改变。

胡轶宁认为,在校园中,行政与师生的需求不同,因此高校信息化建设不能用同一模板套给所有人群,而是要明确服务对象,形成差异化服务,满足各方利益诉求,让系统真正运用起来。

乔秀全认为,高校信息化工作不能只专注于 " 怎么干 ",更要做好不同单位间的沟通协调," 要跳出信息化看信息化 ",明确职责划分与决策流程。他表示,在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大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 " 不仅仅是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问题 ",而是涵盖教育、科技、人才培养在内的 " 大工程 "。

可以说,当前,学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