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世界新视野】4 万律所,60 万律师!我用“一”思维做法律圈的“大众点评”

中国有60多万名律师,近4万家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是人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可能需要的服务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然而十年来,法律服务的供需平台九成都夭折了。

法律服务是否需要第三方平台?这是一个真问题吗?


【资料图】

虽然做平台九死一生,但有一家平台穿越了"生死线",还在致力打造法律服务行业"大众点评",其推出的法律服务行业精品品牌指南广受认可。

它就是律新社。

律新社创始人王凤梅由媒体人转型,将对价值始终如一地坚持融入新的创业赛道中。2021年,王凤梅加入混沌上海创商院12期,在混沌"一"思维的启发下,她确认了律新社的"一"——让公平正义助力美好生活。不仅为平台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还实现了自己人生和事业价值的高度统一。

她坚信:"让美好发生,一切都是心之所向。"

不久前,王凤梅做客混沌创商院"创商让改变发声"第12期直播,为大家分享她做法律服务平台的经验与反思,以及她是如何用"一思维"思考行业问题的解决方案的。

王凤梅是如何找到真问题,确认律新社的"一"的?

在律新社发展遇到困惑时,她是如何转换思维,从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转换为解决信任不对称,带领公司走出发展的死胡同?

在疫情期间,她如何舍九取一,不计回报地推进事业?

王凤梅说:"我坚持做有价值的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我能坚持的事里,价值是我最大的选择和最根本的底座支撑。"

分享嘉宾:王凤梅 混沌上海创商院12期校友 律新社创始人

教练:郭骎 混沌创新教练 混沌创商院增长负责人

以下内容整理自"创商让改变发声"混沌创商院校友案例直播 Vol.12: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法律问题,当需要法律帮助的时候,找到一个靠谱的平台和发声渠道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们在创业过程中都有一个朴素的愿望,要先做平台。

做平台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能帮助到更多的人。但做平台很难,如果找不到特别好的路径或方法,失败率会非常高。

谈到平台型创业,很自然会想到借鉴其他平台的成功案例,比如滴滴,我们会想有没有"滴滴律师"。或者如大众点评,我们会希望有一个大家分享和反馈使用法律服务后的意见平台。但凡其他平台成功,人们都会自然地延伸,我所在的行业和领域是不是也可以复制这样的平台模式。

法律服务行业分很多块,大众接触较多的是律师服务,这是法律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做的法律服务平台是法律服务行业中的一个小板块,非常专业,在供需两端的建设都非常困难。在这样一个很窄的板块里,我们探索了8年。

法律服务需求与日俱增,

第三方平台却九死一生?

律新社创立于2015年,正值新兴法律服务业创业的高潮。这类新兴服务也常被称为替代性法律服务(ALSP),不同于传统直接到律所找寻服务,它可以先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初步搜索和预约。

随着法律服务的细分化需求量越来越大,法律服务产品也不断精细化,业内人士认为,行业性法律服务及泛法律服务市场板块未来可达万亿市场。未来很广阔,但是回到最基础的问题,这么多律师,怎么选?如果有第三方平台介绍会不会更好?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无论是独立拿投融资去做的第三方平台,还是已经非常有流量的平台延伸做法律服务的对接或"撮合",十年来死亡率都非常高,几乎九成以上直接做供需的平台都"夭折"了。

这看似很矛盾。社会上有这么多需求,行业里也有这样的供给和被对接需求,但为什么这么好的初心和付出,没有得到正常商业逻辑上的回报?

我们开始追问,法律服务交易是否真的需要第三方平台?这是不是一个真问题?问题的思考方向对不对?我们该如何符合逻辑地"活"?

法律服务行业的痛点

在对一线服务者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本行业最主要的供应者是律师,律师的服务门类很多,交易发生以及服务的过程很个性化。法律服务的共性特点是低频且非标(没有标准),每个case都有不同的诉求,而且非常依赖人。即使现在有很多技术,包括ChatGPT等等,但在实际的服务应用中依旧非常依赖人。

还有一个特点是地域性。四川的客户更愿意找四川的律师。很多法律问题跟地域的规则、文化习俗都有密切的相关性。我们还注意到,越大金额的法律服务交易越隐秘。所以我们初步判断,直接做大的统一的专业服务供需平台就是很难成功。

那换个思路,我们能不能从一个细分领域入手?比如为中小企业做某类服务,做企业商标的服务等等,这其中确实有些平台出现,也做得不错,但这类平台已经不是纯粹的法律服务,它还有很多泛法律服务的特质。如果直接对标法律服务,靠这类数据很难支撑平台生存。

我们在服务场景中对现有的法律服务种类进行细分,发现企业类的服务占比最大,政府类、民生类刑事及其他服务是递减的。每一类服务如果细分下去,依然是非标的。如果在某类服务当中直接切一个细分平台,做小的、标准化的服务,是不是有很大的机会?不能说完全没有,但一做平台风险就极大。有的团队运用技术手段,在像催收这种流程化以及对服务专业性要求不太高的行业,是可以有一些存活的,但一旦平台化,就会放大风险。

我们总结,在法律服务行业里,客户非标需求导致做撮合性供应平台很难。这是大家用金钱、时间、精力验证过的。这些模式至少现在跑不通。

"一"思维让我们发现了

法律服务行业的本质解

与此同时,律新社也进入了平台的瓶颈。我从媒体的记者、编辑转型出来做平台,我的初心是希望能够把法律服务更好地介绍和对接给大众。因为我在做媒体的时候,也接到过很多这样的需求。我们当时希望能把律新社做成这样的平台。

但我们走着走着发现,甚至有技术、有资金、有商业模式、有商业管理能力的团队,做的平台都走不通了。我们之前没有商业经验,所以还是先干自己熟悉的事,同时小心翼翼地观察平台的变化,发现这样子做不下去。

我们一边做行业咨询和调研,一边看还有没有其他突破方式。怎么去突破思维?我让整个团队慢下来,我本人来混沌参加学习。在学"一"思维的时候,开始学用本质思维来思考行业问题的本质解决方案。

法律服务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受尊重的律师都有一定的资历、阅历。虽然技术是驱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因素,但在法律服务行业还是靠经验去解决复杂问题,而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积累,以及解决方案的综合化,经验价值越高。就像人们信赖老医生,因为我们觉得他处理过那么多复杂的病例,他处理我的事一定是十拿九稳。

所以我们发现,我们本来想解决信息不对称,用户对律师不了解的问题,后来发现不是的,是用户愿不愿意信任律师的问题。

回到这个行业出现平台之前,我们找律师或者碰到法律问题,天然的模式是找熟人介绍。它虽然不科学,但它能存在,因为信任。因此,我们发现,法律服务业信息不对称只是表象,根本问题是信任不对称。信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资源,它还是经济流动的根本,也是很多交易合作发生的根本。

"一"的下探:

从建立供需平台到打造信任机制

当前,律师服务业建立商业信任的传统模式有五大类表象:楼宇办公、个人形象、规模化扩张、榜单荣誉和媒体报道。比如,最近几年很多律所都搬到了 5A 写字楼,办公环境高大上。楼宇房租已经是很多律所的重要成本,甚至大家都很有压力的情况下,也要搬到好的大楼。上海最豪华的办公地段上海中心大厦有七八家律所,也被行业称为律师楼。

律所为什么要搬到很贵的楼,付高房租?因为,人的信任感产生是很朴素的,看到"大的"就容易信。当前,行业也在做大所,律所规模化是潮流。很多律师也越来越注重形象宣传进行品牌展示,如参加榜单申报,积极参加媒体报道。本质都是建立品牌,助力客户产生信任感。

这时候真问题要开始转换了。从是否要建法律服务交易的供需平台,转换到律新社如何助力行业打造信任机制?信任机制一旦打造成功,行业内外都会受益,因为信任机制是双方的。

那么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打造信任机制,在平台模式中让双方产生信任,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在哪一边打造信任?这时我们学习到了一个特别好的理论,是混沌的老师给我们讲解的。

《平台革命》讲到了单边策略。平台模式有很多种,传统想法认为它是两边共同做的一种方式,其实还有一种是先打造只让一边用户群体受益的业务,随后将该业务转变为平台公司,吸引想要与这一类用户交易的另一类用户。

比如在没有大量餐厅加入的基础上,怎么让大量的消费者访问外卖平台呢?如果没有大量的客户基础,餐厅为何会选择加入平台呢?可以首先向餐厅分发预订管理软件,餐厅可以用来管理座位剩余清单。等线上有足够的餐厅之后,开始着手建立客户联系,允许他们预订席位,然后从餐厅收取客户引导费用。这样的模式对我们非常有启发。

法律服务行业是否存在这样的单边市场、单边平台?律师之间是否需要一个内部市场、内部平台?行业里我们听到了两种对立的声音。律新社创立时,我们确实希望,让行业外或者行业相关方看到行业内的动态信息。但做着突然发现,关注我们平台的是法律人多。因为我们聚焦的信息是行业里大家关注的生存发展信息,因为聚焦发展痛点,共鸣者特别多。所以有些人会找到律新社做宣传,但是会问:"你们平台怎么都是律师?"

另一种找我们的人也很多,说律新社的读者都是律师,太好了,我们要找都是律师的平台。我们也会问,为什么律师愿意在律师扎堆的地方做宣传?这样一个朴素的问题让我们挖到了一个"新"市场。

在律师眼中,同行之间是互为市场的关系。在一个专业服务业里,细分化、标签化是非常明显的。做劳动的律师在劳动法业务扎根很深,不会去做婚姻的案子,做婚姻很多的律师不太会去做企业类的服务。行业已经从万金油律师发展到专业律师的阶段了。

很多律所对律师的专业标签有强制化的限制,叫一主两辅。律师只能做一个专业的标签,同时做两个辅的,因为人的精力有限。成为专业化的律师需要很长的时间,他做自己专业的研究时必然有别的不懂的东西。当客户产生了其他方面需求的时候,他的专业无法提供,就需要其他领域的律师来协同完成。

所以,我们发现律师行业是一个非常大的协作市场。调研显示,一些内部协同好的律所新增的30% 业务增长来源于内部同行的转介。好的律所是很活跃的内部交易市场。

我很优秀,伙伴也很优秀,这样就给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客户会觉得很放心,委托就会非常爽快。客户对律师产生信任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因此如何消化客户的信任,本质就是律师业务增长的"第二曲线"。

其实,类似每个律师都是平台的入口,每个律师都在给客户做服务导航和后方支持。同行在行业里有协作需求的时候,他就特别希望了解还有谁做得好,更具品牌标签。这样的协作信息需求给了我们一个确认的突破口。

助力行业品牌化,

做行业的"大众点评"

律新社链接了非常多的律师,我们怎样使大家的标签在同行内闪耀起来?

律新社原来希望做律师和客户之间的供需平台,我们有一个隐含假设,即平台能够提供信息对称的价值,或是信任的价值。看到那么多困惑和死亡的案例之后,我们把隐含假设转化为单边的平台策略,为服务方、为供应方提供行业内的信任价值。

我们应该怎样坚定地在行业内实现信任的对称,展示的对称,以及相互之间协同的对称?于是我们找到了新的方向和使命。我们提出做中国精品法律服务系列品牌指南。把这么多年在行业里发现的信息,第一品牌化,第二分类化,第三加以荣誉推荐。荣誉推荐并不是随便赋予荣誉,而是在经过机制的筛选之后,用同行或专业的标准,相互验证给予的荣誉。

这就附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行业信任。行业信任如此宝贵,这里有非常重要的隐含假设,就是专业人士或者专业服务的价值标准和好坏谁来判断?一定是同行专业人士。非专业客户只能感知到服务过程中态度热情不热情,是否负责任,在专业度上还是依赖提供者的水平。提供方的能力或者服务的水平,他的同行是知道的。被同行认同的律师一定是好律师。

我们恰恰连接了很多同行,所以先在同行内建立"大众点评",这个思路自然生发。但做事要天时、地利、人和。2022年,我们在上海遭遇疫情,三个多月封在家里。这时很多计划和想法做还是不做?天时没有了,还都在封在家里,需要的人才没法招。我们开始灵魂拷问,当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的时候,如何活着才能不留遗憾?对我而言,这确实是做减法的过程,有很多的想法,各种各样的限制逼着你必须砍一刀。

第一,在 100 件想做的事情当中,必须舍九取一。

第二,在100位要照顾的人里,必须"舍九取一"。先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心。要先让我安心,让我有能量,让我愿意做这件事情。

在确认了人和事之后,我们开始了一场不计成本不计回报的疯狂之举。

疫情期间,中国精品法律服务品牌指南的计划启动了。大家在家里,在屏幕前,面对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的疫情,推动了各项调研工作。哪怕做不成,做得不好,但那是个确定的方向,也是我认为这是不让人生遗憾的事,所以特别坦然地去做。

我们也在不断地验证做指南能不能支撑律新社的发展。我们用了混沌创商院的另外一个模型——战略杠杆(如下图)。

在混沌创商院的课堂上,邱肃川老师拷问我不变的战略支点是什么?我说要"坚持做有价值的事,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从学校到踏入社会,我一直保持着对寻求真相的兴趣。2020 年作为记者参加报社的slogan评选,我的一句话被选中——真实记录历史,真诚深入生活。创立律新社的时候,我个人的logan是"坚持做有价值的事"。价值一直都让我心潮澎湃。战略支点一定跟我最喜欢的事有关系。我能坚持的事里,价值是我最大的选择和最根本的底座支撑。

"一"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把核心能力,即传媒能力、组织能力和运营能力聚合起来,都放在了整个品牌指南的研究、分类、运营和策划上。我们初步做了分类,发现中国的法律服务有好多门类,而且随着服务细化,新增的很多。非标性服务或者特色性服务不断涌现,我们看到了特别大的市场,这个市场让大家有对新标签的需求,以及被看到的强烈需求,它是同步存在的。

我们调研了很多行业里的律师,大家都非常认同这样的分类标签,包括品牌化地推进工作。所以我们觉得这件事可以成为新的发展方式。这件事也真的得到了行业回应。2022 年 6 月,我们在线上启动了"V品计划",律新社的公号叫"律新V品",律新社的logo也是"V","V品计划"蕴含着提升视野(Vision ),创造价值(Value),获得成就(Victory )。

"V品计划"启动的时候,我们邀请了行业内的众多大咖,说我们要干这件事了,大家都非常支持。线上万人见证,这件事的价值和大家的直觉共同推动,形成势能。我们在"V"品计划中做了三件事。第一,做专业品牌指南。第二,做律所品牌指南。第三,做法律行业品牌运营课程。目前法律品牌运营课程是非常稀少的,但需求很旺盛。我们梳理出三个线路,在三个线路里去分别突进,同时给大家做整个产品运营的SOP。

我们第一个法律服务指南对标社会公众最关注的领域:家事法律服务板块。我们做了一份《精品婚姻家事法律服务品牌指南》,是中国第一份在婚家领域整个行业发展的品牌发展报告。

我们收到了全国最好的婚姻家事律师申报信息,同时对全国各省市律协的数据做检索,两块数据进行整合,最后我们形成了中国第一份《中国婚姻家事法律服务品牌指南》。我们给行业也提供了一份婚姻家事领域宝贵的数据,同时把品牌数据用小程序的方式给大家做了呈现,就是我们的"律新名片",这也是法律人的品牌工具。

这件事情完成后,全国更多的婚家律师想来报名参加。我们今年还会在知产、劳动、企业合规等板块陆续推出类似的品牌指南。

我们在做的另外一条线是律所。

现在全国有近4万家律所,有大所,有小所,有精品所,如何去理解和识别这些律所之间的竞争和差异化?我们花8个月做了"律所卓越品牌"系列调研,还推出了"卓越之道"线上直播,很多优秀的律所主任把自己的建所经验心得和品牌化的认识都悉数分享,在行业里也形成了非常好的反响。很多律所的主任都是忠实的粉丝,几乎每期都来。我们有了非常好的能量互动,形成共同探讨行业品牌标准的热潮。

通过调研和访谈,我们慢慢汇聚出好律师的标准画像,包括他的专业、敬业、勤奋、责任、爱心、温度、社会责任、公益等等,以及好律所的标准,怎么成就客户、做极致的服务、做研发创新、激励内部的同事、做有爱的团队、让组织更具有社会责任、有持续发展的传承之力、文化治理等等。我们在互动中,相互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信任,传递了什么是好的共识。专业服务组织如何去建立好的品牌,本质是要有好的理念,吸引好的人才,留住好的人才,培育好的人才,共建文化场域。

正像善友教授讲的,组织建设最终是让组织赋能,让它有生命力。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已经不只在探讨品牌了,卓越之道探讨的是道。律新社跟行业的信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有共鸣,越来越同频。

所以,我们也更珍惜信任。2022年11月,我们启动律新社《律所卓越品牌影响力指南(2022)》和《律所卓越品牌影响力优秀案例(2022)》的申报,收到了将近 200 家律所的500 多个案例。每家写过来的案例申报表,他们的故事都有一种爱的流淌,能看到那种用心和真诚。所以我们也用同样的真诚,去小心翼翼筛选出特别优秀的案例,赋予真诚的评价。我们一一筛选,为 150 多个案例写了获奖理由。

当然,我们还请了很多专家来共同审阅和定标准。我们形成了律所品牌"四力"标准,我们很自豪,中国律所品牌建设的第一套市场方法论标准,是律新社提出的。

2023年2月18日,我们做了国内首个法律服务业品牌发展论坛暨律新社2022年度品牌盛典,获得了巨量传播,将近100家中国优秀品牌律所同步传播活动及所获得的荣誉。这种共鸣和链接无以言表。大家用 UGC 的方式帮我们确认了品牌这件事情是有价值的。

我们品牌战略的集中工作赢得了行业的认同和信任。但这只完成了律新社的 1.0 战略。我一直跟团队讲要戒骄戒躁,而且更要谨慎。这只是非常简单的第一步而已,还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状态。

前不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顶端新闻的记者采访我,因为他们注意到律新社有个平台叫"律新帮",帮助知名律所与国际家族办公室达成战略合作。确实,婚家指南推出之后,有了信任价值,很多机构、个人来找婚家律师,让我们帮忙预约和推荐。其实预约和推荐是有成本的。好律师的时间、意愿度和对需求的匹配度需要专业的推荐。

律新帮是我们在布局的一个项目,现在只是初步的服务。我们有信息和服务能力,就先对接了,帮大家去达成服务资源,其实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法律服务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任何阶段都要接触的服务产品。只是现在还没有很好地展示和挖掘服务价值。未来一定是像国外一样,大家习惯有事找律师,很多交易需要有法律方面的环节来确认。所以我们相信,未来法律服务会成为服务升级市场的必配产品。在基本的生活需求满足后,对个人权利权益以及公平正义的需求一定会放大增强,需要懂行的第三方推荐。这时候真正的"大众点评"价值才会发生,才会有更大的集中化的市场。

坚持长期主义,让"一"自然生长

我们的初心是帮助别人找律师或预约律师,但那时发现行业内的信任没有完成,所以先去做了供给端。我们的第一曲线是律新社,是行业内的链接。第二曲线是律新帮,是行业外的链接。

律新社从2023年起,第一个"三年计划"是让好的品牌出海,发挥更大的价值。我们计划出品30个法律服务领域的品牌指南,覆盖至少 3000个优质品牌团队。

我们一点也不着急,我们不轻易被平台思维诱惑,希望让一切自然地发生。我们愿意用 10 年来证明谁是好律师,之前已经做了7年,再来3年时间不算什么。供应端市场听起来并不难,但用信息化或者标签化做,它就变成了一种新的工作和表达。供需空间一直存在,但需要有人去做品牌才能被看见。这件事情我们恰巧能做,所以我们就在做。我们相信一句话,一般人因为看见才相信,创新者因为相信才看见。

在发展中我们更加确认了混沌的"一"思维。律新社的"一"是自己长出来的——让公平正义助力美好生活。这表达了我想表达的所有东西。

我本人虽然没学过法律,但我是律师的朋友,我是律师行业的记录者。我们愿意帮助律师业更优质化发展,因为我们一直相信法律人是社会规则制定的参与者、守护者、保障者,也是我们社会公平的守护者、服务者。如果这群人不能生活幸福,工作幸福,怎么能给更多人带来公平、正义和幸福?我们的终极愿景是希望社会生活更美好。

实现宏大的"一"和愿景,一定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磨砺和考验。在长期主义中,创始人或机构组织的负责人要有持续的心力。在受到风险和压力,不确定回报的状态下,还要有能量去做,就必须要找到我存在的"一"是什么?在所有的守护当中,要先确定自己的能量是什么?我的能量是从做事中来,还是从为什么做事中来?

我获得的启示是让美好状态助力美好生活。首先要让自己在一个美好的状态中,再注入到事情当中,去实现美好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在美好,无论结果如何,这样做事就没有遗憾。

善友教授讲,做的事本身根本不重要,做事的状态才第一重要。我笃信的原则是,用热爱的方式去做手里的事,把这些事做到极致,自然会有美好的收获发生。很多优秀的法律圈大咖也是这样。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丝毫不觉得累,一直在进行心流的交流。

罗翔老师也讲过,做你该做的事,并且接受它的事与愿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句话以前写作文经常用,但在做事业,尤其是在做有风险性创新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当我们面对短期利益和长期主义之间的矛盾的时候选择什么?这时候这句话就有了不同的含义和光芒。

从 2021 年参加混沌创商院12期,到混沌的活动和大课,混沌的同学老师都在不断地迭代。我来混沌创商院的时候,很多模型看不懂。周围都是高人,觉得自己特别学渣。我做的事也很偏门窄众,短期内没有那么大效益。但我一直为价值而痴狂,我一直觉得这个事有价值,我还没有做完。在追寻价值的过程中,我向内追寻美好和智慧。带着智慧去工作,带着爱,带着更接纳和正念的眼光,很多事会有不一样的变化。从学渣到今天可以跟大家做分享,这种能量的变化是更值得关注。

律新社平台还很小,从做事的角度来看,还是非常初期的状态,但这依然是"术"上的问题。在过程中我们获得了"道"上的收获,智慧的收获,对生命理解升华升维了,这是最大的价值。

主持人:你说做法律服务的供需平台,有90%的同行都很不幸,失败了。你进一步思考,法律服务到底需不需要这样一个平台?你通过层层下探发现,做平台的本质是信任,所以转而去构建信任平台的信任机制,打造平台的品牌化。你具有这种层层下探的意识,是出自思维习惯,还是通过向外求助,在别人的帮助下让你找到了本质?

王凤梅:一开始,我没那么大本事。在逻辑方面,我不擅长,我定义自己是直觉型。分析问题我从两方面:第一,是从实践当中碰出来的。碰不是碰巧的碰,是碰壁的碰,不停地撞南墙,走不通,就想为什么走不通;第二,当然也会求助求教,包括到混沌学习。混沌的思维模型对我触动和帮助非常大,帮我梳理思考问题的方式。媒体人创业、文科人创业、女性创业,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一些投资人曾跟我们讲过三不投(媒体出身的,女性,家里没有经商背景)。所以我属于不被看好的类型。但没关系,我喜欢,我愿意干。所以要理性和感性结合,既要有直觉,也要有方法去分析。

主持人:你是因为什么样的机缘巧合来到混沌学习?

王凤梅:2021年我碰到很多困惑,包括我父亲病危和为孩子学习成绩焦虑,工作上又碰到一些事,各种各样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好像每个板块都需要你,但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好,所以我非常焦虑,想快点找到一个方法先把工作理清楚。

来混沌是朋友推荐,非常偶然的机会。那时上海创商搞七人战队大赛,我无意中进了一个小组,非常随机,最后发现这个小组是七人战队里最强的小组。最后现场比赛的时候,我们组长拿到了全场最牛的彩蛋奖,我们是被全场欢呼着上场领奖的。那样的一个状态下我就决定报创商了。

主持人:你觉得当时是什么触动了你?

王凤梅:首先,我们组长也是一个混沌迷,我是菜鸟,来了啥也不知道,他讲得一套一套的。我就震撼了,原来一个还没开始学习的菜鸟都能这样。第二,在现场看到了很多优秀的人,很多的创业伙伴展示案例,非常有逻辑地分析。方法论的力量非常吸引人。混沌场域的魅力非常棒,前两天活动也是,把同频的人聚在一起,一个眼神就可以确认对的人。

我是2021 年 4 月加入创商,12 期一组,叫"一统江湖组"。后来发现,我们是混沌创商院 12 期最优秀的组,后面混沌很多活动我们组同学都是集体参加的。我们组还诞生出了 12 期的班长,现在他是混沌上海创商院的校友会的领导。这群同学给我了很多能量。

主持人:来学习之后,有没有觉得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王凤梅:有。2021 年是律新社成立六周年,团建主题叫:寻找"一"思维,连成一条心。所有同学的 t 恤上都是这句话。我们的事业合伙人都要去回答你是谁?你的"一"是什么?

大家在语言上有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在思考方法上有了方向感。混沌有很多好课程,时间原因还没有很细的消化,但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高人是什么样,知道了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学习。在这里得到一种安全感。

主持人:你用"一"思维在团队里做同频,让他们遇到问题都会用"一"思维进行思考。"一"思维对你们看问题最大帮助是什么?

王凤梅:为什么去找"一"?生活中有很多场景要你去做决定,尤其作为公司的负责人。但你会发现,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和出发点,会有不同的决定方向。同事的"一"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结果。下班时间工作任务还没有完成,从公司角度,"一"是要完成工作,是交付,但从个人角度,下班时间要休息了。你必须找到一个共识点。我们要不断下探"一"是什么,才能够守住基石。

我在公司已经从方法上、事上的"一",开始经常讲生命的"一"。在律新社的场域里,我要做让生命绽放和成长的平台。律新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绝对不传播焦虑,不制造恐慌,不基于恐惧。我希望这个场域里每个人都基于爱、温暖和成长,用生命去创造和给予。让别人感受到这种温度,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原来很多人说我做公司不符合管理规律,公司管理应该用制度。后来,我学了好多制度,比如用 KPI 等方法。可我直觉总觉得哪里不对。我一直觉得,当人不舒服的时候,这件事情一定哪里不对。这次善友教授的课让我更确认这一点,没有恐惧了。

只有自己的生命感觉到从容和魅力的时候,你才愿意去做这个事情,才能够持久地做事。因为任何事都是人做的,如果不回到对人的本身关怀,任何事都不会长久。基于恐惧和激发人性恶的平台,虽然可能短期做得很大,很挣钱,但不基于道而得到的东西,都会再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才是万物的规律。

主持人:看得出来,你也是一个长期价值的坚守者。

王凤梅:百分之百。尤其合伙人之间,我们经常讲以利相交,利尽人散。所以现在创业真难,公司合伙人矛盾纠纷都高于离婚率了。这也是我们要过的一关。要知道人为什么要在一起做事,这比事还重要。

主持人:你找到平台需要,做平台品牌化方向的时候,正好是疫情期间。当时你也在纠结做还是不做,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做的?

王凤梅:因为是我想做的,我有一种强烈的flow(心流)。那种欲望、冲动是生命的动能。这件事情已经很清晰地在面前了。还有一点是抱着感恩的心,以及一种视死如归的心情。哪怕把房子都抵了,我也要发工资,也要让同事们把这件事做出来。如果它行,继续走,不行,我接受。我之前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我觉得这件事对大家是有益的,也是我的一种回馈。做的过程当中,不断生出新的好的东西来,这一点真是出乎意料的。所以又回到那一点,把眼前的事做好,让美好自然发生。

主持人:在混沌创商院学习一年多,毕业之后还有没有难忘的人和事让你记忆犹新?

王凤梅:很多。在混沌上海创商院学习,我很感谢我们的领教老师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上海的照相机同学也是媒体人,我也很好奇他怎么可以懂那么多。我看到了整个上海分社团队的迭代。

其实我有一种小坏心,觉得你们讲那么多东西,自个儿能做得到吗?但是看着团队迭代成长,非常活生生,有张力。胡社、相机、豆芽、菜菜、 Roger……这群人展现的生命和动力让我感动。

判断一个组织或领导人,你不要光看他,你还要看他旁边的人。大家都能被感动,这种能量非常珍贵,一直陪伴的价值是非常感动我的。

第二是我这组的同学们非常强,尤其是班长,他带整个团队 8 个人来学创商,现在他还在学习。他们公司也经历了很大的波折,但他还是非常昂扬地带团队。他们都用这种昂扬的生命状态来给我们做一些展示。

不论碰到什么事,我都可以如此美好,你还有什么不美好的?大家都是一见如故的感觉,原来的7 人战队现在还在聚会,萍水相逢就有这样的链接。所以我觉得混沌场域不一般。

主持人:你觉得混沌创商院带给大家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王凤梅:认知。混沌创商院给大家不同视角,尤其是善友教授提倡的哲科思维。他做过媒体人,我从他表达的很多东西中能看到他的媒体思维和意图。

混沌创商院把哲科思维,包括国内外优秀的人的认知提炼出来,不仅是在教育和改变我们,更重要是传递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商不是商学院的商,它是一种智商、情商一样的能力。这种东西我们本来都有,是一种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来源于生命本身的动能,但你怎么去了解生命的动能?我们至今没有一门课教大家去研究和了解生命是如何发生的。可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生命的涌现。当你开始对生命和成长产生兴趣,你自然会关注自身,因为你就是活生生的生命。你在关注自身的时候,一定会开始洞察宇宙万物的规律。

所以我们探求各种规律,创业的规律,做事的规律,最终都会回到生命的规律。所有伟大的成绩都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我们做事更多是在悟天道,悟地道,悟万物之道。吸引我们去探索本源,这是混沌的魅力所在。让美好自然发生,一切都是心之所向。谢谢大家。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