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世界热推荐:从 35 岁到 50 岁:实现人生价值突破的 3 个关键词

"教练式"职业规划首创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专注职场——定位、规划、晋升、转行

更有一群上进积极的小伙伴

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一起活出自信美丽的自己

文/杨毅

春天的脚步正在来临,这是持续了3年的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春天。在这3年里,面临疫情反复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冲击,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阵阵寒意,但有的人能撑得住,有些人撑不住,到底谁在裸泳,恐怕你们自己心里有数。

年轻人可能还有机会,但对于那些35岁以上的大龄人士来说,这样的冲击几乎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前几天有两个人在知乎上给我发私信求助,恰好他们都是36岁。

第一个人的私信内容原文:"我今年36岁,本科一批,现在从事职业与本科专业毫不相关,目前找不着前进方向,不甘心这么一直混下去,想咨询,期待您的回复。"

第二个人的私信内容原文:"您好,我现在36岁了,有点职业迷茫。之前做过8年的物业客服,没有在合适的机会争取晋升,后来做到部门经理职位,有些厌倦客服的工作,而且自己管理水平也比较欠缺,就跳槽到另一家初创国企物业公司做综合岗,干了一年觉得项目上压力比较大,而且也没有晋升空间,就离职了,现在这家单位也是国企,但是更是初创,制度相当不健全,虽然是跟着之前的领导一起过来的,但是承诺的薪资福利都没有,而且国企的局限性更大,就想着要不要在现在换一份工作。"

还有第三个客户,在微信上联系我们想做咨询,我们拒绝了,恰好也是36岁,毕业12年,换了8份工作,最后3份工作终于算是在一个行业稳定下来了,但这个行业却在走下坡路,步入萧条期。

对于前两个问题,我尚未回复他们,因为我不知道在裸泳之后如何才能体面地把衣服穿上。

我以前所解决的所有问题,都在告诉我的客户,如何提前把衣服穿好,确保你35岁之后活得更加体面些。而一旦你被迫在35岁之后把衣服脱掉了再想重新穿上,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人生本就是一场连环局,你35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取决于你30岁所做的选择,而30岁的职业生涯又取决于你25岁所做的选择。只要一步走错了,假如你没有很强的纠错能力,那么就意味着你很可能会被迫延续以前的错误。

这样的例子我不用举太多,当你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你只需要回忆你自己的亲身经历,看看自己曾经犯过的那些愚蠢的错误为你以后的发展带来了多大的负面影响,你自然就会对我所说的话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在3年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告诉年轻人在人生最重要的起步10年,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假如你认真执行了这篇文章中的建议,那么,你应该会在30岁之前已经有了明确的人生方向定位,并且进行了4年的能量积累,从而让你30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得更为从容。

我在10年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如果你读懂并执行了文章中的建议,那么你应该会在35岁之前就完成了你的专业化品牌构建,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向上有高度、向下有深度"的优秀人才。

假如把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当成一个项目来看的话,此时的你已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项目经理,能够操盘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且拥有成功的项目案例。无论是走管理路线,还是专业化路线,你都已经成为职场中那15%的佼佼者。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取决于你30岁之前所做的正确决策。

我曾经反复强调的职业生涯的时机问题,一定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一旦错过,不仅弥补的代价极高,更重要的是很有可能永远错过弥补的机会。

前文第一和第三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应该在10年前就解决,第二个人所遇到的问题,应该在6年前就解决,但他们都拖到了36岁。如果不是现实逼得他们要做选择,恐怕他们到了46岁也不会考虑这个问题的。

近两年流行的一个职场话题,就是35岁职业生涯的出路问题。

假如从你大学毕业的时间算起,到了35岁时至少已经有了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积累。如何衡量你这10年的经验价值,则决定了你35岁以后的出路。经历了10年的职场磨炼和洗礼,他们的职业发展会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一部分人能力平平、眼界平平,干着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拿着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既没有热情,也看不到前景。

他们在工作中已经成为熟手,但却不知道如何进一步突破瓶颈,从而陷入长期重复的状态。这种人是职场上典型的"老油条",35岁已然是他们人生当中的高光时刻,以后的路只会越来越黯淡。这部分人大概占比85%左右,甚至更高。另一部分人则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遇,能力成长速度明显快于常人,能够抓住机会,主动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态,职业生涯步步高升,很多已经成为公司的总监级或者专家级角色,在公司扮演者顶梁柱的角色。这部分人大概占比15%左右,甚至更低。

所谓35岁失业,其实是一个伪命题,我觉得哪怕你45岁要想找一份工作,都不是那么难,关键是你对工作的要求有多高。

第一种人自认为有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有对工作挑三拣四的权力,通勤远的不干,加班多的不干,规模小的不干,没面子的不干,不稳定的不干,薪水不过两万的不干……等等各种要求。而假如他们的各种要求都满足之后,结果发现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却配不上这样的岗位,陷入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夹心状态。

假如你35岁之前的职业生涯真的是有目标、有方法、有步骤地稳扎稳打,那么在经历10多年的积累之后,35岁不应该成为你职业生涯中一个需要跨越的门槛,相反,它会成为你向上实现突破发展的铺路石,你会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未来获得更丰厚的回报,无论是精神回报还是物质回报,你的职业生涯其实才刚刚开始。

理由很简单:从一个人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35岁之前的阶段统统都属于成长阶段,此时你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积蓄能量,这种能量用一个词来衡量,就是"核心竞争力",你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人。

这个所谓的"核心",再具体点儿说,就是以自身优势为基点,不断深耕,向上有高度,向下有深度。高度,即从系统性、全局性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你能够高屋建瓴,见他人所未见;深度,即从细节层面去掌控、执行和推进的能力,让你能够看待问题如庖丁解牛,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很多人认为达到这种境界非常难,但只要掌控了正确的方法,随时时间的积累这其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所接手的VIP咨询客户,都会抽出专门的时间,告诉他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能力水平。

人生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不同。30岁之前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找准自己的职业方向,并进行初步的资本积累。而职业方向的问题,最好不要超过27岁。

有人跟我抬杠,说有些博士毕业已经30多岁了,如何能在27岁就确定方向?能提出这样愚蠢问题的人实在不少。方向的确立与你什么时候毕业并无直接关系,我在本科大三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无论你是读硕士还是读博士,你所读专业方向的选择应该与你长远的职业规划保持目标上的一致性。

假如你本科读了A专业,但并不想从事这个专业对口的工作,那么你在读研之前就应该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定位,并在研究生选择专业时进行方向的转换。明知A专业不适合你,研究生依然读A专业,这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决定。同样有些人没有底气跨专业考研,但又想获得一个高学历,于是被迫选择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方向上继续深造。这样的选择也没有问题,但你需要在读研期间提前思考毕业以后的出路,并做出应对措施。

无目标,不读研。最悲催的是那些读了硕士、双硕士甚至博士的人,到最后都不知道适合干什么,到底是哪块料,最后所从事的工作也与曾经的努力付出基本没什么关系,这就是典型的无效努力。

30岁之前把方向问题解决掉,并实现初步的资本积累,那么你30-35岁这个阶段就会进入一个非常快速的成长阶段,成为在公司内甚至行业内有一定话语权和影响力的角色。假如你在35岁之前完成了快速成长,那么35岁之后的职业应该如何进一步突破呢?我觉得可以用3个关键词来概括。

大概在10年前,我遇到一个向我求助的客户,她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描述了她在职场中遇到的难题。

她是一个牙科硕士,毕业后在一家医院的牙科工作,成为了牙科主任的一名助理。牙科主任经验丰富,在当地比较有名气,来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但时间久了,她发现一个问题:有些病人的病情不是很严重,只需要几十块、几百块钱就能治好,但主任却给他们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药物,这样就导致他们要花费数千元的费用。

有些人的病根本就没有治疗的必要,即使治疗了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只是起到心理安慰作用,但主任同样给他们开具治疗方案,同样要收取数千元甚至更高的费用。她并不认同主任的这种做法,她觉得作为一个医生,要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责任,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最合适、最经济的治疗方案,而不是利益至上。她也曾私下里问过主任为什么要这样做,但却遭到了训斥。不仅如此,同科室的其他医生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

后来她实在受不了这种行为,就辞职了,自己开了一个牙科诊所,想按照自己的理念为患者解决病痛。

但她的这个诊所没有维持多久,就因为患者稀少而扫地关门了,她也因此而失业。她明明有很正的三观,想要以最经济的方案为患者解决问题,这种经营理念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为什么却倒闭了呢?

她说,同样治疗一种牙病,有两种方案,一种要花50块,一种要花5000块,如果你推荐患者使用50块的治疗方案,患者会认为你这诊所的实力不行而对你产生不信任,因为其他诊所都会推荐患者使用5000块的方案。有些患者的病根本没有必要治,即使治了也是浪费钱,她就会劝患者放弃治疗,但患者却认为你这个医生的医疗专业水平不行。

久而久之,相信她的患者就会越来越少,口碑越来越差,到后来就没有人愿意再找她来看病了。她也可以学习她的主任的做法,不仅可以赚更多的钱,也会获得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但她却觉得那种赚钱的方式令她很不舒服。一边是她内心里想要坚持的,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和恪守的价值观,要她讲真话,不能欺骗人,一边却是严酷的现实,让她栽了跟头,她不知道何去何从。

面对这封邮件,我同样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责任与利益之间,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答复她。

后来我想通了,我觉得这二者之间并没有矛盾,而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你完全可以在恪守责任的基础上赚钱,这样你就会心安理得。我告诉她,当有患者找你的时候,你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告诉他们这个病是怎样产生的,治疗的原理是什么,治疗方案又有哪些,不同的方案之间又有何不同,使用的药物、材料、费用又有何差别,你需要一一向患者解释清楚。

你不需要向患者有任何隐瞒,也不要有虚假宣传,你只需要体现出作为一名医生的专业度即可,最终的方案如何选择,该花多少钱,由患者自己来做决定。我觉得这是我能想到的解决责任与利益之间最好的方案。

后来,在我自己的职业生涯咨询工作中,我也一直在坚持恪守自己的责任,不该赚的钱坚决不赚,更不会通过欺骗、诱导等手段误导客户。我深知,假如我使用了更高明的"套路",我肯定会获得更多的客户,但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却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并最终反噬到自己身上。

我之所以把"责任"当成35岁以后那些身居高位、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因为他们本身所处的位置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样的一句话,从一个无名小卒的口中说出来,和从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口中说出来,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假如他们的言行不负责任,缺乏约束,甚至为了利益而不惜放弃责任的约束,那么这个社会将不会再有信任,不会再有权威,不会再有公信力,这样的社会将会是一盘散沙,这样的国家将会是一个虚弱的病体,不堪一击。

为什么大家都很反感所谓"专家"的言论?就是因为他们身居高位,本身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却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做一些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你自身的能量越大,你的责任也就越大,也应该具备更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职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医生、教师、律师,甚至是自媒体、网络大V,当你在这个位置上拥有较大能量的时候,请相应地担负起与这个能量相匹配的责任,不要辜负别人对你的信任,更不要利用这种信任,做一些有危害的事情。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用户的提问:

一个35岁的质量经理,跳槽到另外一家公司依然担任质量经理,工作直接向总经理汇报。来到新公司两个月了,但总经理却没有给他安排具体的工作内容,他也因此闲了两个月,同时在考虑要不要辞职的问题。

前两年咨询了一个客户,海归硕士,在大型外企拥有10年的工作经验,也做到了总监级,后来接受朋友邀请,出来一起创业。一开始创业的时候,公司规模很小,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也不明确,创始人也没有给他安排具体的工作,只说让他自己来规划工作。但他已经习惯了外企那种职责明确的工作方式,什么时候做怎么工作,怎么做,大领导都有清晰的安排。但到了自己创业、给了他足够的空间和平台之后,他反而不知道如何规划和安排了。

很多人在工作岗位上都有一种思维惰性,即领导安排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领导安排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如果领导不安排,我就闲着没事干。这种人才就是典型的"工具型人才",他们把自己当成一个工具,领导需要他们的时候,这个工具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会被遗忘在角落里,无人问津。

而当你到了35岁时候,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千万不能再秉承"工具型人才"的思维方式,而要考虑向"价值型人才"的转变,即:

·当前公司的发展战略方向是什么?

·在这个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当年需要完成的目标/任务是什么,需要采取的行动/做法是什么?

·公司目前的行动/做法又存在哪些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措施,才能够有效匹配公司的发展战略,推动公司的业务发展?

从这些角度出发,重新界定自己的岗位职责和角色定位,思考如何才能在当前的组织环境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承担应有的职责,你才能够凸显你的价值,才能够奠定你在公司里的地位。但是这种价值的构建,必须要建立在你的优势基础之上,一定要以你擅长的领域为基点,构建你的影响力基石。

而要构建自身的价值,你可以考虑扮演三种角色:

一是导师,构建优秀的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体系,为公司、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二是顶梁柱,你可以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深挖,将其锻造成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剑,把阻碍公司发展的专业性障碍一一扫清;

三是掌舵人,要在影响公司业务发展的核心战略性问题上拥有独到见解,确保公司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当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做职业规划时,我写了大量文章,告诉他们职业规划的思路和方法,并且通过一对一咨询的方式帮助他们在实践操作层面进行落地,确保他们不走弯路。

但是我又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

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除了你个人是否能够规划合理的职业方向和路径之外,还有大量不在你的能力控制范围内的因素同样在影响着你的发展。

而很多人之所以选择转行,就是因为原先的工作不适合而做出的止损行为。

假如招聘官只根据过往经验来筛选人,从人岗匹配的角度来说,他大概率是会选错的,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你招来的这个员工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平平,不会有更强的进取心,没有驱动力和积极主动的付出精神,也缺乏稳定性。

再比如很多人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以后也希望能够在这个方向上深入发展,但直属上司的管理存在各种问题,导致他们不得不再次离开,从而影响了职业生涯的连贯性。

无论是招聘官的能力水平,还是中层管理者的团队领导能力,都会在深层次上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假如招聘官更具慧眼,管理者更懂得以人为本,企业的运营效率也会因此而上一个台阶。但事实上,这些环节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因素又不是作为个体的求职者能够控制的,但这些问题又需要有人去改变。

所以,我打算在以后的日子里,抽出更多的精力,撰写更多的关于人才招募与团队管理方面的文章,以改善中国本土企业的管理生态,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这样无论是对于企业的发展还是对于员工个人的发展,都是双赢的。

我写了大量的专栏文章,对职业规划的方法、经验和规律进行总结,形成一套符合本土实践的理论,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但如果工作仅仅局限于此,则会限制你的能量。

而正因为上述人才招募、团队管理等客观问题的存在,我觉得还应该跨越职位本身的边界限制,横向拓展,形成以职业规划为核心,以人才招募、团队管理为两翼的职场生态格局,并同样形成可复制、可操作的方法,这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我愿意不懈努力,并将其当成下半生的使命,孜孜以求。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你能够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这属于强者。我之前的文章,都在告诉你如何在35岁之前成为强者,但35岁之后我们还要肩负更大的责任,以你自身的能量跨越职业边界,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内去渡人,如何为这个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能够做到这一步,你也就达到了马斯洛需求的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

在这个位置上,你需要学会如何输出,要将既往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高屋建瓴的理论、流程和体系,以及可操作、可执行、可复制的方法。要学会"造钟",而不是"报时"。

此刻,你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负有神圣使命的布道者,在用自己的力量推动和改变社会文明的进程。使命,是一种更大的责任,亦是你个人价值的升华。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能够担任得起这得这种责任的,只有35岁以上的精英。

35岁之前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实现"修身"之目的。

35岁之后则要更进一步,具备家国情怀,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图伟业。

当然,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身居高位,所谓"治国、平天下",可能没法实现,但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国家的构成者,我们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量去承担责任,重构价值,大家一起同步努力,把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你个人的价值亦会因此而升华,更多的人也会因你而受益,这个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至此,从20岁到50岁,每个阶段的职业生涯怎么发展,我已经通过3篇文章详细阐述清楚。我在以往的文章中,曾经重点和大家强调过"时机"的重要性。农民种庄稼要想有好的收成,要看节气,一旦错过,则会耽误一年的收成,把握了节气就是把握了时机。同样,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也要讲究时机,一旦错过,将永难弥补。

职业目标的寻找一定要在30岁完成,从当下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强烈建议将这个时间提前到27岁。如果你说我在制造焦虑,那就当是吧,你愿意装睡,随你怎么说,只不过30岁之后走下坡路,别后悔就行。有些人30多岁了还依然在被职业方向选择的问题折磨得焦头烂额,此时才想起来要做职业规划,说句不好听的话,这是刚睡醒么?

未来15年,涌进职场的高学历新人会长期保持在高位,这也就意味着职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就业难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要想赢得这场竞争会很难,因为90%的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他们除了会考研、会考公、会留学、会走弯路试错、会无意义地消耗自己的大好青春然后再被迫躺平之外,再无其他作为来改变现状。不需要别人淘汰他们,只要时间到了,他们自然而然就会被淘汰,时间会自然淘汰那些走弯路、走错路的人,他们自己就会知难而退,把位置和机会让给那些优秀的人。

而要想赢得这场竞争,也可以非常容易,只要你在正确的时间选择了正确的方向,然后不断坚持去做,尽量避免无效的、与目标无关的事情,通过时间积累实现复利成长,你就可以在这场看似激烈的人生竞争中披荆斩棘,成为最终的赢家。

正如查理·芒格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去发现什么是有效的,然后持续去做;第二件事情是寻找什么是无效的,然后坚决避免。"

然而,这句话说起来挺容易,但执行起来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极少有人能够未雨绸缪,在问题尚小甚至尚未产生之前就进行前瞻性思考,绝大多数的人都只会在陷入危机之后以更高的代价寻找补救方案,但此时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他们不得不承受自己的错误决定所带来的痛苦。这就是人生的弱点。

正如我在《一张图看清穷人思维: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文中所言,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在走弯路的人而言,他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未来,而是将许多时间用来走了一段又一段弯路,重复原来已经犯下的错误,从而导致人生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真正能够在正确时间做出正确选择的人少之又少,只要你做到了,你就可以从战略上先发制人,一路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作者:杨毅,第一职场网"教练式"职业规划首席顾问。原创文章,版权所有,转载务必请注明作者信息。谢谢支持!

延伸阅读:

1、从20岁到30岁:多想想后路,少干些自毁前程的事

2、从30岁到35岁:为你的生命多积累一些厚度!

3、

4、

标签: 职业生涯 治疗方案 核心竞争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