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写给职场人:做到这 5 点,你会轻松很多

以下文章来源于谈呓录 ,作者王烈

轮值主编| 智勇值班编辑&责编| 青羊

第7217篇深度好文:10437 字 | 27 分钟阅读


【资料图】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这篇文章整理自作者在公司年会上的发言,演讲主题是给年轻同事们讲一讲个人发展。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不妨也给你的下属看看,对他们有帮助;如果你是一名年轻的职场人,更要建议你仔细读读。文中关于幸福、工作、创新、学习,都值得深思和借鉴。

本文最值得看的3个观点:

1."集中幸福"都不是好选择;

2.创新的动力其实就是不能忍,就是不苦熬,就是对一切落后的不宽容;

3.掌握一项新技能,关键在于"短时间,高强度"。

各位同事大家好,借这个机会和新同事们聊一聊。和大家除了在项目上见面,平时沟通比较少,正好,利用年会,咱们熟悉一下,也讲讲心里话,谈谈年轻同事们的个人发展。这事适合年初谈,大家可以慢慢消化一整年。

一、以终为始,先谈谈大事

茨威格有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1.幸福的人生在哪里?

先说一下我心中凄惨的人生是什么:一打电话就是求人办事,自己要啥没啥,兜儿比脸干净,别人绕着你走。还有一种更凄惨的人生是,物质上,你要啥有啥,但你不被任何人所需要。

大家应该不想过这样的日子。

那想过什么日子?我猜年轻的同事们和我一样,一直惦记着要幸福。人怎么着就幸福了?阿德勒哲学是这么界定的:始于课题分离,终于社群认同。

社群认同你的什么?你的价值呗。虽然价值多种多样,但是,你总得有点。否则,你就成了不被需要的人。

2.工作的意义在哪里?

从"工作到底是为了啥"这个狭窄的视角看,我觉得人生大致可以粗略地分成两大类:

第一种人生——以工作谋生。

工作就是工作,do it for living,可以理解为谋生。乐趣不在工作中,乐趣在工作之外,标志性的话是 work life balance(笔记侠注:工作与生活平衡)。

第二种人生——以工作为乐,顺便赚钱。

在工作中获得乐趣,而钱,是这种乐趣的副产品。你可以理解成,每天打游戏,还有人给你钱。

我喜欢第二种人。社会上,第一种人是多数,第二种人是少数,选这条路的人不多,有些人是不能够,多数人是不愿意。

年轻的同事们会说,老王调子起得高啊,是因为你站着说话不腰疼吗?我们还都在为生计发愁,最经常思考的是地铁和盒饭,没办法这么超脱。

同事们请注意:我们不是在怂恿大家,让大家不要追求工资和奖金。作为老板,这么直接洗脑太露骨了,手段不够漂亮,吃相也不体面。

钱,不仅重要,而且很美好,适当的金额,有利于家庭和睦,有时候可以延年益寿,甚至能消灾辟邪。我今天要探讨的,不是钱好不好,是"什么是你的驱动力",什么在推着你向前迈出每一步,是钱,还是成长?

我的一位老领导对我的评价是,我不能 respect diversity(笔记侠注:尊重多样性),我知道自己的毛病,不够宽容,对人类的多样性一直不能适应,只喜欢和同类待在一起。

许多老同事都知道,我有个说法叫"俱乐部"。有一些同事在我俱乐部里面,有一些不在。什么人在?那些倾向过第二种人生的人,咱们在一个俱乐部里。其他人?我相信他们有自己的俱乐部,或者说,大家只是同事,我不在乎他们在哪玩,他们爱哪玩哪玩——人家没什么不好,只是大家不是一类人,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接下来的沟通是针对第一种人,在工作中寻找成长。

二、如何让你和工作相互成就?

1.幸福是在路上,还是在终点?

假如去爬山,乐趣在哪?那些选择缆车的,乐趣在顶峰,那些主动选择自己爬的,乐趣在气喘吁吁。

乐趣在顶峰的人,如果没有了缆车,那爬山可以理解为煎熬,是为了获得美好而不得不付出的痛;

乐趣在路上的人,那些磕磕绊绊,腿疼抽筋儿,都是痛并快乐着的事。而顶峰,是你额外的BONUS(收获)。没打到大BOSS,并不影响你乐乐呵呵玩游戏。

只在山顶上才幸福,不如在攀登的路上边爬边幸福。如果把这个例子变成各类男女感情生活的事,你们可能更容易理解。幸福,必须在路上,好的工作状态,必须是在工作中发现乐趣,发现不了就创造乐趣,然后让自己感到幸福。

不要指望说,我现在忍着干工作,等周末幸福一下,等休假幸福一下,等退休幸福一下......这么说吧,"集中幸福"都不是好选择。真到你有了闲,你还真不一定能幸福出来,幸福这门技术,靠的是高频但不连续,要随时练习才行。

有个美丽的英文词,叫Eudaemonia,意思是"因积极生活带来的幸福",嗯,不太好翻译。它是个什么状态呢?

它是你打开五年前自己写的报告,看着很不顺眼;

它是研讨会开到半夜,大家决定下楼喝一杯;

它是一个精彩的 Presentation(报告)之后,当晚你的失眠;

它是客户真诚地向你表示感谢时,你的那点不好意思。

这些都是Eudaemonia。咨询行业很难暴富,钱可以买到happy,但钱真的很难买到Eudaemonia。

或许,逛街买东西打麻将看抖音,都可以让你Happy(这个词更适合翻译成"找乐子"),但发现自己每天的工作很有意义,能感受到自己像竹子拔节一样咔咔咔地成长,体会到那种"不足为外人道"的乐趣,才会让你感受到Eudaemonia。

2.如果不能在路上找到幸福怎么办?我不喜欢我的工作,怎么办?

工作有两种,你喜欢的,你不喜欢的。

应对原则也分两种,"爱一行,干一行"和"干一行,爱一行"。

如果可以选,那当然要找你喜欢的,这时适用的原则是"爱一行,干一行"。

如果没得选,或者你虽然心存不满,但现在还不想动,那我建议你"干一行,爱一下"——既然我干了,就要好好干,就算眼前的工作是一坨狗屎,我也要让它开出花来,这样将来才有资格在鲜花和掌声中破口大骂这份工作。

九零后的同事们可能不能同意,说我们打小可是被宠爱大的,我们可不能忍,工作不顺,难道不应该是换工作吗?可以啊,宝宝当然可以换工作,但只是换工作,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我岔开一个问题问你:如果你不能在婚姻中找到幸福感,怎么办?离婚?当然可以,大家都在这么干,我也经常劝别人趁着年轻多走几家,别一棵树上吊死,要多吊几棵试试,万一哪棵吊得特别舒服呢?

可你去看看那些连续结婚者,他们再结婚也不见得幸福,除非他自己对两个人该怎样相处的观念有了改变,或者恰巧,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个愿意甚至喜欢容忍他,就好他这口儿的那个人。

公司没有义务要容忍你。在一家公司不能找到幸福,去另一家公司也不一定能找到幸福,因为找幸福的人——你,还有你的观念——没有改变。消极的人,在哪都消极,创造问题的头脑,在哪里都会创造问题。

环境不是决定性因素,你的脑子才是。

著名科幻作家陈楸帆有个小说,叫《人生算法》,小说写得很好,喜欢科幻的同事可以看看。借一下这个书名,人生是个算法,你的观念才是那几个最重要的系数。算法不改,你的命到了哪家公司都一样。

3.有没有什么接地气的好方法,能让我爱上工作?

我就没见过有人问,说能不能让我喜欢上打游戏?最接地气的方法,是把工作变成游戏,变成知识与技能的打怪升级,格子间就是你的作战室,你的大本营,让自己一直打怪,一直处在"研究、实验、提升、创新"的循环中。套用一句著名学者项飚先生的话,"把自己作为方法",在反思与提升的循环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妖精们的修炼,是吸取日月精华,滋养自己的内丹。你们的日常修炼,应该是"用项目养产品"。

项目,是我们每天面对的工作;产品,就是你自己。你是你自己的产品经理。带着这个角色,当你面对一项工作时,你就得想:我能从这个项目中吸收点什么天地灵气?什么东西对我的内丹有帮助?这个想法可以变成三个具体的问题:

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宝贝,涨什么见识?

我可以借机打磨什么打怪升级的能力?

怎么衡量我的收获,怎么固化我的收获?

4.如果在一个项目中,实在找不到可以涨的见识,可以学的技能,那我该怎么办?

那我再送给你一个工具:转化任务。这个好用,属于开外挂,是作弊技巧。

具体点说就是:把这件事,变成那件事。

举个例子。

你是个快递小哥,你觉得每天送快递没意思。于是,你就把三轮车上的每一天,当做你背诵诗词的专用时间,从 1 楼到 15 楼的电梯上,可以背完一遍《侠客行》。

有时候要加班多送几件货,不是为了急客户之所急,是因为今天的内容还没背完,赶不上进度了,已经报名《中国诗词大会》了,要抓紧。

你,就是雷海为,《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中专毕业的快递小哥。在决赛中,当他答完最后一道题,听到台下喝彩声欢动,人们纷纷站起来鼓掌,那种感受,应该是Eudaemonia吧?

雷海为不是送快递的,他只是扮演送快递的,只是因为在路上,背东西的效率比较高罢了。

我以前经常劝同事安心工作,方法就是让他假装卧底:你不是觉得在宝洁上班没意思吗?那你就假装你是联合利华派来的,那就不一样了,那看什么都有意义了,别人打印机上的废纸你都想翻一翻,你要收集情报啊,上海的阿姨们还等着你的汇报呢。

以下是一些最典型的场景:是不是有些会,让你身心灵都很受摧残?那你就记笔记,挑发言人的逻辑问题:

论题和结论不一致 —— 跑题的;

论据不支撑论点的 —— 瞎扯的;

论证方法不对 —— 愣怼的。

你看,这就可以训练自己的批判思维了嘛,这种会参加多了,自己可以出本案例集。反过来一样,和优秀的企业家一起开会,是我们自己学习的好机会,他们就是日月精华啊,你要像拣金币、吃蘑菇一样贪婪才对,你应该是全场听讲最认真的那个人。

三、工作中真正的乐趣在于创新

"我认为,我们的天父创造人类,是因为他对猴子失望了。"

——《马克吐温自传》

1.创新为什么重要?

大家不要把创新理解为黑科技、小发明,这么想面就窄了。这里说的创新,指的是创造出不一样的、更有效的新思路、新做法。

比如我们经常说的迭代,广义上说,就是创新。

原来的东西,可以用,但不够好。我是对付着用下去呢,还是要逼着自己找出一个更好的方法?

某天,陪我老娘看纪录片《红旗渠》,讲当年河南林县缺水,乡亲们人挑驴驮的,每天弄点水,洗澡舍不得,都是干搓,人倒是也能活着。可是,要这么活不?林县人民的口号是: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于是,他们大胆构思,舍身苦干,结果,在峻岭崇山中生生凿出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我看影片的时候就想,创新的动力其实就是不能忍,就是不苦熬,就是对一切落后的不宽容。

我们有很多同事就是擅长忍——原来的东西我已经很熟了,客户也认可,我还需要拿出一个再好一点的吗?

需要。这既是为了超越客户的期望,更是为自己的提高。就像我们有些客户说的,我们不看国标,我们要用更高的企业标准生产产品,虽然财务总监不一定认可这个观点,但我觉得,这样的企业家才有精气神,才是值得追随的精神领袖。

说到这里,有的同事会发现,你这说的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啊。

没错,就是要一直推着自己离开舒适区。哪里是舒适区的边界?一个简单粗暴的评判标准:如果你干这事,得心应手,心情愉快,你就在舒适区,你干的事就是娱乐,娱乐没问题,但娱乐不会让你再进步。想进步,你只能一脚一脚地把自己踹出去,踹有点难受,但还不至于吐,这是关键。

下一个问题是,我怎样做到不断地自己踹自己呢?

2.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创新者?

这个问题太大,我没能力回答,就和大家分享几个我自己的心得。两组事:

第一组是三个事:好奇心,观察力,想象力。

第二组是三件事:知识库,学习技能,趁手的工具。

在第一组里,三件事我只能谈谈好奇心,第二组里,重点说说知识库。别的也很好,甚至更好,这次时间不够,浮皮潦草地谈,那就轻薄了这几个话题。咱们留着以后探讨。

3.好奇心有什么用?

好奇心是前提。

没有好奇心,你根本不会对自己提出问题;

没有问题,你不会给自己安排任务,不会要踹自己一脚;

没有任务,你不会付出任何额外的努力。

就是这么个循环。在这个循环里,好奇心是第一步。

4.好奇心打哪里来?

不谈理论,咱们直接讲落地的,方法是:你就逼着自己不断提问题就好了。

可以提的问题很多,我建议你挑三个基础的,比如在商业领域,你无论看到什么现象,就硬生生地提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还可以是什么?

这种训练是借鉴比约克的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执行意图理论),你可以理解成 If Then 语句——只要看到什么现象,就问三个为什么,直到形成条件反射。

举个例子,你走进客户的总部会议室,看到墙上有个标语,叫"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好了,开始问问题。

① 什么意思?

你光打卡不行,你还得卖力气干活,你要是敢不好好卖力气,我明天就干掉你,你信不?—— 老板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② 为什么要挂这个标语?

能在办公室里挂出来的,肯定是老板认可的,透过它,你能看出老板的行事风格,简单直接,喜欢说你能懂的,唠社会嗑,这豪爽气场已经出来了。

这种文化线条下面,员工的敬业度会怎样?跑冒滴漏会不会严重?企业一开会,大家都掏出小本本唰唰唰地记笔记,他们这时心里想的是啥?你都可以猜一猜。

至少,看到这类粗犷的标语,你应该调整一下会议上发言的调性,不要捅专业大词吓唬人,要给大家的感觉是:咱兄弟们也是简单直接的人,咱们谈点落地的事。

这基本属于"标语口号相面法"。

③ 还可以是什么标语?

如果你企业老板,你也想传达这个意思,你可以怎么说?用什么标语?一定要用标语吗?有没有别的方法?

你看,如果这种现象都能推着你想这么多,你还发愁练习的素材吗?练起来,先把自己变成好奇宝宝,问题少年,不怕死的猫——总之,不停地向自己提问题就对了,这事没成本,没损失,只有收获。

接下来谈谈第二组,重点说知识库。

5."知识库"有什么用?

PKM(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个人知识管理),大家记住这个词,回去查查,看一下人们在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识。

创新不是凭空来的,甚至不是真的"新东西",他不过是大量现有素材的链接,是旧知识的新组合。

如果是这样,那"旧知识"在哪呢?公司的旧知识在飞书里啊,你的旧知识在印象笔记啊,在有道笔记啊。

都对,也不对。

说它对,因为知识需要有个储藏室,你把它们打磨好,放好,准备随时调用。

说它不对,因为真正的储藏室,在,且只在你的脑子里。这个观点很不招人喜欢——乡亲们说了,都什么年代了,靠搜索就能找到绝大多数信息,还需要记吗?

需要。

四、建立个人知识库

你必须要建立一个人肉知识库,必须。

我们的脑子有两种存储机制:

工作记忆,你理解成内存吧,容量小,忘得快,一会就没,比如你记个短信验证码;

长期记忆,类似硬盘,存储容量大,但写入和调取的难度都大。

人脑在思考的时候,是这么个操作流程:

1)从外界接受信息,把它放在工作记忆中;

2)再从大脑中调去长期记忆,也放到工作记忆里;

3)外来的新信息和脑子里的旧知识在内存相遇,CPU一搅合,诶,有个新的想法blingbling 了。

如果你的知识只是存在印象笔记里,你可能根本意识不到你有这个储备知识。外界信息进来,空转一圈,甩出去了,没啥产出。万一你想起来了,好像我存过一篇文章谈过这事,找了半天,找出来了,八成已经错过了想法发酵的时机和场景。这类似你做数学题,如果每一步都要去书里查定义查公式,你做题不会太利索。

好吧,假如你现在相信了我,认为这话有道理,那下一个问题是,我该把什么知识放脑子里?我记性不好,最怕背东西,我记不住怎么办?没问题,这事有太多人惦记过,咱们上方法。

1.关于学习技能,有什么落地的方法吗?

有。康奈尔学习法。一般大家把它叫做康奈尔笔记法,我觉得,这个称呼其实是把它降了级,好像他是用来记笔记的。如果你使用正确,他是用来学习的。

先简单介绍一下。

康奈尔学习法,里面有6个R,分别是:Record, Reduce, Recite,Review, Reflect, Reuse。挨个说一下。

① Record,记录。

不要太关注网上说的如何记康奈尔笔记,分多少个格,什么东西写在哪,那个陈旧了,现在都是电子笔记,不是那个路数。

谈到记录时,大家要先思考一个问题:记录到底是为了什么?还是以终为始地思考:记录不是为了收集,而是为了创造。这是记录这件事的宪章,总体指导原则。

基于这个原则,但凡对创造有用的,任何可能对你思考有帮助的信息,模型,哪怕是一个有用的数据,某个轶事,一小段算法,都行,都是应该记忆的素材。随时记!关键是随时记,好东西容易丢,错过了就没了。

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可用的软件工具很多,我就不推销哪个应用了。建议大家选一个支持标签,最好支持双向链接的就好,这对于后面的Reflect(思考)和 Reuse(复用)部分帮助很大。记住,一定要把"标签"用起来,否则你就生活在知识管理的旧社会。

② Reduce,精编。

以大家经常写的《客户会议纪要》为例,发给客户要全、要详细,但自己用就不一样。整体的纪要不重要,但里面的逻辑框架,某个观点,某个流程,吉光片羽倒可能是重要的。

你需要的是,整理,去掉废话,去掉无关紧要的,只留下干货。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困惑了,为啥有结构的大段文章不重要,关键词和零打碎敲的只言片语反倒是重要了?

这是脑子的需要,脑子是基层单元的自由链接,天生就这么一小农经济的结构,不擅长大量信息和长链条的逻辑,大段文章很难成为思想的素材。为了配合脑子想事的机制,我们需要的是"尽量小的元素"、"最小知识单元",就像是新建一座房子,一块砖头比一面墙更灵活好用。

苹果备忘录的产品经理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原子笔记",是说,知识块要尽量小,像原子一样小,这样才好用。于是,你需要把大段的记录,肢解成一段段独立可用的Chunk(知识块),这便于搬运,便于再利用。

我自己在这方面花非常多的时间,估计一年肯定超过 300 个小时以上,是我最大的学习支出之一。

③ Recite,背诵。

烦人的地方来了,人家不喜欢背东西。前面说过了,不背,东西就不在脑子里,这事你没得选,就得背。

但也不是硬背,有窍门,窍门之一还是"提问题"。

我针对每个知识块都提了至少一个问题,放在开头,比如:两个企业整合需要关注哪七个方面?每次看到这个知识卡片,不看内容,盯着问题想?哪七个方面?想不起来?

愣想,一定要愣想一会,这时候你就用到了 Desirable Difficulty(必要难度),你想得越艰苦,从长期记忆中调取的难度越大,记忆就越深刻。诶,终于想起来了,是产品、客户、运营、供应链、团队、信息、财务。

七个方面,太碎,于是又把它分成了三个小信息块:

产品、客户,这是前台,关注的是销售,把什么东西卖给谁;

运营、供应链,这是后台,关注的是东西是怎么整出来的;

团队、信息、财务,这是基础,是更底层的保障。

这样我就不必记七个,记三个就好了,前台两个,后台两个,基础三个,是记电话号码的路数。

于是,背东西就变成了Q&A,提问,回答,隔几天来一次,艾宾浩斯曲线,最多三五次,这个信息就变成了你肉体的一部分,需要很大毅力才能忘记。

背东西这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你背的越多,新东西就越容易背,因为可以横向关联的东西多,越容易和旧知识勾搭在一起,旧知识带动新知识,效率越来越高。

这个步骤我用的工具是ANKI,其实任何一个好用的背单词软件都可以。

④ Review,回顾。

其实在流程上,Review(回顾)和Reduce(精编)、 Recite(背诵)是在一起的。

每次 Review(回顾),先从Q&A开始,看着问题想答案,想不起来,再看答案;每次看答案,都再做一次Reduce(精编)。可能原来 100 字的 Record(记录),看完了只有 20 个字,这就吃透了;然后再 Recite(背诵),这东西就是你的了。

Review(回顾)这事,我建议你:

1)每天至少花半个小时回顾一下;

2)在周末集中整理一下这周的笔记。

我轻描淡写说的这两条建议,其实是核心动作,就是你不能光是记,你得整理,你得背。知识仓鼠们一般不做这一步,其实多数人类都不做这一步,你们中的多数人,其实听完了我说的,也不会去做,这很正常,这条路上一点也不拥挤。

⑤ Reflect,思考。

这个作用就大了,这个走的是深度。记得我在好奇心这部分说过,看见什么事都问三个问题,这里也用得上。比如前面谈到的企业整合问题,为什么不谈品牌?为什么不谈研发?是不是研发属于产品的一部分?这里的运营怎么定义?销售属于运营吗?等等。

跟大家分享下我一般用来Reflect(思考)的套路,也是三类问题,"XYZ算命法"。想象一个三维坐标轴,XYZ轴。

——沿着 X 轴想,时间轴嘛,你就想,这个事是怎么来的,以后会怎样?

——沿着 Y 轴想,走纵深,你就想,他的底层是什么?如果这是表象,那下一层的模式是什么?再下一层的结构是什么?再下一层的原则是什么?(这是系统论的结构)

——沿着 Z 轴想,延展开想,主要是做对标,别人是怎么做的?如果换一种方法,还可以怎么做?

通过这个 XYZ 轴思考,基本上能把这个事想得比较通透了,对得起这个知识块了。

⑥ Reuse,复用。

把这个知识点用出去,主要是输出的事。结合到咱们的主题,创新,最大的用途是被调用出来,和外部信息结合,产生新想法。

发现没有,这哪里是记笔记的方法,这甚至不是建立人肉知识库的方法,这就是学习的方法。

对于各位以贩卖智力为生的同事们,学习,是你的马步,是你的日课。

每天抓紧时间勇猛精进吧,你们需要趁着夜深人静后院里偷偷练功,别耍小聪明,那些行业高人们,看起来晃晃悠悠,他们付出的努力是你难以想象的,哪有那么随随便便的成功?我也想给你们年薪百万,你们自己配得上就行。

我经常说一个观点,做乙方,脸都是自己给的,你的尊严来自你的价值,没价值,你就得接受客户把你的脸扔在地上踩着玩(这话的版权属于王伟国),甭说客户了,有时候我都想踩一踩。

五、聚焦一个点,烧开一壶水

1.烧开一壶水

建议各位同事,每个阶段,比如一个季度,能聚焦一个知识或技能点,重点突破。新技能Get(掌握),关键在于"短时间,高强度"。看到你家街边下象棋的老大爷没,他在那下了几十年,也没啥长进,臭棋篓子。他孙子参加象棋暑期班,20天下来,完胜他爷爷。

为啥?方法对,再加上短时间大剂量的练习,强度上去了,大脑的相关神经元就结合在了一起,这个技能就长在你的脑子里,这不是比喻,是物理的、生物的,长在了一起。刺激轻了,就算时间长也不见得好使,因为一直得不到阈值。

前些天,有些同事在项目上会听到,我反复跟客户强调,做市场,要"烧开一壶水",其实是一个意思,你不断烧水,烧一会儿就关掉,明天再烧,你烧十年,用了很多电,却得不到一壶开水,你永远泡不了茶。

这是很多企业拿不下一个市场的原因,一遍遍打某个市场,就是拿不下,为什么,多数是因为水没烧开就断电了,其实也是家里孩子学不好某一学科的原因,都是强度不够,道理都是相通的。

经常有人问我,那你说,啥强度算是够了。我的判断是这样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投入太过份了,有病吧?那个程度往往是刚刚好。

2.学习效率 = 收益 ÷ 精力

经常看到同事在年底统计自己看了多少书,在书上怎么划各种波浪线了。恭喜你们,你们战胜了手机游戏和短视频,看带字的东西了,边看边动脑子了,这非常好。

还是要思辨一下:

如果看书是为了体验阅读带来的愉悦,那么这类阅读不要追求那么多的意义、目的、结构,也不一定要总结出个一二三四的,纯粹的灵魂愉悦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阅读是为了工作技能的提升,这类泛泛的阅读,这都是表演——表演不是贬义词,但的确不属于学习。你不服没关系,但希望你夜深人静的时候再反刍一下我这个说法。

就专业技术而言,我希望大家从表演学习,过渡到高效学习。凡事都有个衡量标准,在业务技能训练中,标准可以是学习的效率:学习效率=收益÷精力。

收益,是通过学习得到的进步和提高,那些真正转化成你的能力的东西。如果没有达到流畅地应用,所谓的掌握,都是幻觉。什么是流畅?流畅就是不加思考,张嘴就来。

精力,学习消耗的时间精力。虽然把时间花在学习上是件好事,但"投入少,产出多"是放在哪都适用的道理。如果收益一定,但你花的时间更少,省下来的时间用来追剧,可能更有意义一些。

泛泛地阅读专业书,需要投入很多时间,但只能获得一点点似是而非的收益,不值得,有点苦大仇深,用力过猛。你想想你的初心,你看书到底是为了啥呢?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想成功,你有很多事干,不一定要表演读专业书。我认识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不见得怎么读书,但无一例外勤于思考,对自己的原则和逻辑把握得很透,这远比泛泛阅读有用得多。

怎样才能提高你的专业技能的学习效率?回想一下你高中时代如何学习就好了,如果那时候你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现在一样适用。

如果高中也是苦大仇深地学,那我可以给出一个最简单的建议:提问,考试,挑错,再练。想要详细一些的建议,自己去看看《认知天性》,会有帮助。

最后,给一个建议:不建议大家拿过来一本书开始看,就边看书边记笔记,影响了阅读,笔记也记不好。

那该怎么办?

第一遍看,忍着,别记笔记,训练自己在每分钟读 500 字,差不多两页,每小时 3 万字,一本普通长度的作品,应该四五个小时,一个下午。重点是,读完花半个小时,凭印象写个小结。

总结以后,如果觉得这本书好,值得看第二遍,第二遍的时候再记笔记。第二遍的笔记,就算是 Record(记录),就要进入到康奈尔学习法的 6R 循环中,通过不断地 Review(回顾),提问,回答,一遍遍提取,一遍遍 Reduce(精编),整理成自己的干货,再 Recite(背诵)。逐渐地,通过 Reflect(思考),把书的内容,变成自己的内容,然后高频地 Reuse(复用)。

最后,像钱锺书先生一样,家里没什么书,只有自己的一本本笔记,东西都在脑子里,他把自己本人变成了"两脚书橱"。

六、小结一下

好了,时间问题,咱们就聊到这,我小结一下:

一,一定要在工作中找到幸福;

二,幸福来自成长,来自提升自己的价值;

三,创新是工作乐趣的来源;

四,创新的前提是,你脑子里的东西多;

五,记得康奈尔学习法;

六,要干,就烧开一壶水,要么就别干。

谢谢大家,希望大家新的一年,凡事彻底,勇猛精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标签: 在工作中 学习效率 产品经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