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追进” Top10 大学?她的早申故事,透露出美本录取的重要“潜规则” .
看点 这一届的美本早申继续呈现出紧缩的态势,申请大学越来越 " 卷 ",突围之路却很难寻。不过,我们的一位小读者 Polly 竟然靠着追星,收获了芝大的 offer。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听完她的故事又会发现这一切都很顺其自然。就像很多大学招生官说的,大学看中的优秀不是包装出来的,而是学生真实发展和显露的。那么,Polly 又是怎样把追星这个 " 小 " 爱好,做出自己的 " 大 " 学问的?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 " 星标 " 我们,从此 " 不失联 "。
文丨柯察金 编丨 Luna
(资料图片)
前阵子美本早申放榜,美国高校在中国内地的录取的继续紧缩,可谓 " 凄凄惨惨戚戚 "。很多人感慨道:顶尖名校如今是越来越难冲了,以至于美本申请,也似乎正越来越变成一门 " 玄学 "。
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内地学生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是造成他们 " 纸面看上去不错 ",却就是难以敲开名校大门的重要原因——可问题在于,如今内卷何其盛行,试问还有什么赛道不是挤满了人,想要跳脱同质化的陷阱,又是何其难?
如此,我们不妨去了解一下,那些在早申中被名校抛橄榄枝的孩子,到底凭什么行?他们做对了什么?
正巧,外滩教育的一位小读者Polly,在今年早申中斩获芝加哥大学(世界Top10)的 offer。她非常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早申背景和心路历程,甚至包括文书的创作细节。
Polly,目前就读于马萨诸塞州的北野山高中(Northfield Mount HermonSchool)
外滩君之所以觉得 Polly 的例子值得与大家分享,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她可能不是我们一般刻板想象里的 Top10 学生,并没有完美的标化成绩,也没有亮眼的竞赛、荣誉……
并不 " 达标 " 的纸面数据
芝加哥大学是 Polly 的梦校,但在收到芝大的录取通知前,她其实很有些忐忑。
首先是标化成绩方面,芝加哥给人的印象一直是 " 分控 " —— "GPA 最好能到 3.95,ACT 要到 35,AP 最好都是 5。"
Polly 觉得,如果仅从分数来看,她是完全达不到芝大的水平线的,尤其是她的 AP 只有 5 门,其中两个社科的还是 4 分,记得学校升学老师说过," 如果成绩单里有 4 的话,这项就不用提交了。" 而像 ACT 成绩,她也是拼分才到的 34 分。
Polly 的申请背景(标化和荣誉部分)
其次看荣誉方面,Polly 的数据在如今这么卷的环境中,似乎也完全不突出:
没拿过任何竞赛奖项,只在州里的音乐节参与过合唱;
图片第二栏里 "National Rural and Small Town Recognition Program",听上去像某个乡村计划,其实是 College Board(大学理事会)颁发的一个奖项。
" 总的来说,对申请帮助不大。"
Polly 直言,如果靠这些她肯定拿不到 Offer。另外,她在中学也不是运动那挂,虽然在学校里参加了垒球的校队,但遗憾的是在比赛里因为脚受伤,也没拿到什么成绩。
" 我觉得能被芝大录取的最大原因,还是那句有点老生常谈的话——做自己。"
而后边聊到 Polly 的活动和文书,外滩君愈发觉得,她确实很擅长 " 做自己 ",始终朝着内心的热爱出发。可最后兜兜转转,又总是围绕着专业领域或者说回到学习上。
不了解的人如果给 Polly 简单贴个标签,大概就是 " 追星女孩 ",但这只是表面。殊不知追星追出水平,其实照样能得到名校的肯定……
从追星女孩到社会学的研究者
Polly 在芝大的申请过程中,没有避讳追星一族的标签。
她很喜欢日本的一个偶像男团,追随他们从选秀到出道,像不少粉丝发烧友一样,给自己的偶像 " 用爱发电 "。几年前,甚至由她发起,在国内成立了一个粉丝站,聚集粉丝 17000 多人。
粉丝站的日常活动,是尽可能地为偶像声援、扩大影响力,比如翻译和传播他们在日本的一些最新动态,发布到国内。
在周年纪念日的时候,Polly 会和站内的伙伴一同制作纪念版的演出合集,发布到平台上," 那感觉,像是春节回家大家一起做年夜饭 "。每到这时,粉丝群体之间就跟过年一样。
就在前不久,Polly 的粉丝站还收到邀约,参加男团在国内的活动,给他们拍照。
代表粉丝站参加活动
自 15 岁创站开始,Polly 身兼数任,在站内需要联络成员们,在站外则还负责媒体运营和一些日常活动。
不过话说回来,粉丝一般是比较感性、跟着主观感受走的,而社会科学则需要一定程度的严谨与客观,这看似极端的两面要怎么去平衡?Polly 笑着答道,神奇的是,她在粉丝和站长这两个身份间,本身就有一个切换:
当她仅仅是粉丝时,比如在音乐会的现场,情绪会 " 完全上头 ";但作为粉丝团的管理者时,就会从粉丝的那个身份暂时跳脱出来。因为如果她过多地表达了自己比较主观的情绪,是不利于团结整个粉丝群体的,甚至会导致成员间的分歧和撕裂。
这种微妙的心态,也给后来她做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乐队现场观看表演
Polly 对 " 人 " 有着很深的好奇,在芝大的专业方向中,她填报了人类学和东亚研究。最爱的著作之一,是爱德华 ·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巧的是,这位大学者也曾在北野山高中就读,是 Polly 的校友前辈)。
在大学申请中,Polly 提交的一项重要活动之一是 " 内地日娱粉圈行为习惯的研究 ",起源就是做这个粉丝站——她一边做粉丝,一边却又研究粉丝,做站长的这么长时间里,社会科学的视角也没闲着。
在 " 泛粉丝 " 研究中,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向粉丝群体发放问卷,了解他们的追星行为、相关的消费行为、和其他粉丝的联系以及对偶像和娱乐行业的看法等等。
" 那天凌晨一点的时候发了个微博,把这份‘一本正经’的问卷发布出去,然后早上七点睁眼时,就发现 800 多个转发和很多回复,最后共回收 2000 多份问卷。" 庞大的粉丝群体,本身就是绝佳的研究样本。
通过研究,Polly 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日本娱乐圈粉丝的特质,包括他们作为一个群体相比其他粉丝群在结构上更松散自由的特点,日娱产业如何支撑粉丝的追星模式,以及粉丝自身的经济地位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模式等。
不管是追星还是研究粉丝,Polly 都觉得 " 特别有意思 "。
Polly 的申请背景(活动和文书)部分
从摇滚厂牌实习生
到公益组织发起人
除了成立和管理粉丝站,Polly 另外的一些活动呈现出一种明晰、统一的感觉,基本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兴趣,没有哪项活动会显得 " 为了做而做 "。
她很喜欢音乐,在学校里参与了合唱团,建立了摇滚和爵士乐队。坦言没什么天赋,主要是玩;
在校外,因为钟情于摇滚,趁着疫情回国内的那一段时间,进入到一家摇滚的厂牌(音乐公司)实习。在公司,用她的话来说是什么都干,运营微博,负责线下演出的组织和物料,也包括一些跑腿传话。最大的一次演出,有过 1000 多个观众。
除了 " 嗨 " 在音乐会上,Polly 把实习和观看演出的经历,也看作是 " 小型的田野调查 "。
深入到摇滚圈里,她接触到平常看不到的很多事情,其中也包括一些阴暗面。
比如有一次,她在圈子里了解到一些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女性遭受性别歧视乃至侵犯的问题。义愤之下,直接促成她和朋友发起一个公益组织,主旨就是保护摇滚圈女性群体的权益。
一开始是张贴海报,做签署联名的活动,后来更加深入,慢慢地开始翻译一些国外的小众电影进行放映,包括举办类似 90 年代初美国女权运动和硬核朋克碰撞下产生的 Riot Grrrl 运动、组织一些女性乐队进行线下演出等等。
摇滚圈公益组织线下宣传海报
同时,Polly 认为,为权利发声要做到包容和尊重,在做活动的过程中,她下意识地会去尊重每一个真心愿意交流的人。
可能也正因此,除了社会学,她格外喜欢人类学," 人类学习惯去观看个体,而我更渴望去关注每个个体的人 "。
在申请的 PS 里,她描述了摇滚圈的性别歧视现象,如何促使她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又是如何发起行动。写的正是这一段经历。
加分项:文书与夏校
" 有时候我觉得,那份文书可能正是我能进芝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申请文书,Polly 下了很大的功夫。提交截止前一周,她感染上新冠,因为对文书精益求精,在那段调理期还几度推翻重写。修修改改,才有了最终的版本。
而文书的主题乍一看很简单——关于 baking(烘焙)。
自制草莓蛋糕
烘焙是 Polly 从小的一个爱好,在学校还参加了烘焙的社区服务活动。可小小 baking 呈现在文书中,是如何打动大学招生官的呢?
原来,烘焙只是一个引子,文章真正深入探讨的内核,是 " 爱 " 在东方文化和价值体系里的表达。
她写到,自己 5 岁的时候就在寄宿式的学校读书,成为 " 超级独立 " 的孩子,但她和家人都没有多少机会来表达对彼此的爱。
" 尤其是对于父亲来说,‘爱’似乎是个难以启齿、带着文化羞怯的词,一直被压抑在沉默之中。"
然而,当她开始了 baking 的爱好,烘焙施展着特别的魔力,成为一种爱的桥梁。如此用 " 分享 " 的形式表达爱,成为中国家庭倾诉情感的方式与彼此交流的门户——虽然不够直接热烈,但也是一种破冰的形式和独特的表达。
简单的日常爱好,最终引申到家庭关系,乃至大的文化语境,这便是 Polly 笔下的深刻之处。而阅读她的原文,则更能体会到其中感情的充沛、言辞的优美和心思的细腻:
上下滑动查看 Polly 的芝大文书原文(出于隐私考虑隐去一小段)
另外,如果说还有什么是 Polly 背景中比较明显的加分项,值得一提的还有芝加哥大学的夏校。在她看来,芝大的夏校不论是学习氛围还是授课质量都可圈可点。
整个夏校分成很多不同的班,Polly 选课的那个班 " 性价比 " 爆棚,一共只有 6 个学生,却配备了两个教授。" 老师不仅水平高,还很幽默,课堂讨论压力不大,收获却很多。"
课程的内容包括经典阅读、哲学和社会学等方面。从《爱丽丝梦游仙境》读到亚里士多德、康德……量大管饱,且充分体现芝大人文学科的强项。
除了学习,夏校也组织了类似徒步城市的活动,带着学生共通探索芝加哥的城市建筑与历史。也是这个过程中,让 Polly 提前了解到了梦校的点点滴滴,加深了她申请的决心。
虽然她不能确定夏校这段经历,在取中到底起多大比例的作用,不过据她所当时同班的,除了 2 个小一届的同学,她和另一位同学都同时被芝大录取,这概率还算可以了。
结语
纵观 Polly 背景的各方面,可能正如她所说,标化和奖项方面不比别人具备优势,但顶校说到底不是要招 " 考霸 " 或竞赛达人。
大家常揣度美本录取的 " 潜规则 ",可名校看中的东西,也许一直没变过?
内卷之下,学生脱颖而出比过往变得更困难,然而,如果思路仅局限在 " 别人参加了一个竞赛,我就去参加两个 ",出发点就已经走歪了——在 Polly 身上,这一点体现得非常明显,她的个性并不靠外界的东西增添光环,而仅仅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是的,在激烈的竞争下,学生仍可专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做大家认为的 " 名校喜欢的事 "。做喜欢的事情,不是一件奢侈品。
做的事情也不必多么 " 高大上 ",深入才是硬道理——只要是持续的投入,不管是追星还是烘焙,最终都能产生与众不同的视角。就像 Polly 说,她有时候做面包会持续到夜里两三点。在那样的心流状态下,脑海里经常会闪现很多灵感和思考。
其次,Polly 的背景还很好地体现出 " 自洽 " 的特点。
不少高校招生官私下透露,他们在招录某些中国学生常有 " 受骗 " 的风险。申请书上跟实际完全像两个人,这便是学生过度堆砌与包装的必然。可 Polly 所呈现的 " 爱音乐、追星→社会学的观察和实践 ",简洁而具有说服力,表里如一、知行合一。
总而言之,尽管名校这碗汤越来越僧多粥少,但我们大可不必把申请想得那么玄。开个玩笑,可能以后我们会看到有资源的家庭送孩子上火星做项目,不过外滩君还是想说,可以但没必要。真正有个性的申请者,不应过度依赖外在的标签来托起自己。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