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看点丨第三届全国高校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举行
(资料图片)
人民网北京12月19日电 日前,以“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大学的使命”为主题的第三届全国高校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以线上方式举行。此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报告和研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提出高校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三点意见,一是破解当前我国素质教育面临的难题,需要优化家庭教育实践,增强高校家庭教育的学科影响力;二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需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深化高校的家庭教育研究;三是深入实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需要深化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优化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指出,孩子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不仅关乎个人发展和家庭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需要全社会对家长赋能并让家长真正承担起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周作宇强调,高校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设高水平的家庭教育学科、开展高水平的家庭教育科学研究以及专业化的人才培养。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志成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攻坚阶段,需要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学科发展为其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人才支撑和服务支持。
主论坛上,与会专家们围绕“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大学的使命”这一主题分别作主旨报告。南京大学教授风笑天指出,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家庭教育是发生在特定场所当中的教育,是在特定的血缘关系的背景下发生的教育,也是一种非制度化、非正规的教育,要关注家庭当中的不同主体、家庭教育内容与学校教育的异同以及家庭教育背后的社会结构因素,不断拓展家庭教育研究的视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基于自己带领开展的“幸福亲师”的实践项目,分享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与实践的经验。他认为要将家长和教师紧密融为一体,要既为“亲”、也做“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筹)拟任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缪建东提出四点期待:一是明确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目标的定位;二是明确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方位;三是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研究的实践品质;四是开辟家庭教育研究的新赛道。
研讨会设置1个主论坛、3个分论坛,与会专家聚焦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家庭教育知识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共同探讨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助力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委会(筹)拟任名誉理事长、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赵石屏从社会变迁、后现代思潮等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原因,并从中国文化出发,呼吁我们建立文化自信,构建中国式的现代家庭教育学科体系和文化哲学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康丽颖教授从生态、制度、功能和能力四个维度出发对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理论建设进行了阐释;并从三个层面就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价值选择“差异性互补理论”展开了讨论。康教授提出理论建设的逻辑起点在于全时空育人、全生命周期育人、全生活场域育人、全社会参与育人。同时,康教授也指出当前协同育人机制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需要通过机制建设,为解决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功能不完善,根治社会上通过市场化运作的课外培训机构裹挟家庭教育和学校的痼疾,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依据。
来自全国高校家庭教育领域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和青年学者,中小学幼儿园领导、教师,家庭教育相关研究机构和指导机构的工作者等共同参与了论坛。(孙竞、实习生杨炳欣)
(责编:郝孟佳、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