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 钢铁脊梁_焦点消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十年时光奔流,硝烟早已散尽,荆楚大地仍有抗战老兵在岁月里守望。记者追寻着胜利的回响,走进乡间院落与老城小巷,探访那些在时光深处闪耀的身影。
镜头拉近,时光仿佛瞬间折叠。 他们布满沟壑的面容,是战争刻下的深刻印记;凝望的目光,沉淀着战火淬炼的精神。八十年前的烽火与当下的平和,在此刻重叠。
105岁的邹崇芬依然清晰记得,“日寇投降”的消息传来时,整个连队瞬间沸腾,大家抱在一起又哭又笑,泪水里全是胜利的狂喜;
99岁的张克,15岁那年瞒着家人,在深夜徒步二十多里踏上参军路。从敌后哨兵成长为战地军医,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96岁的张立忠伸出枯瘦的手指,一一细数自己的三重身份:卫生员、宣传员、战斗员。一个指头对应一段烽火岁月,每一个身份都浸透着硝烟的味道;
95岁的丁邦安,这位当年的“娃娃兵”,纵然岁月模糊了许多记忆,拼刺刀的要诀却已刻入骨髓。话音未落,老人猛地起身比划:左腿弓,右腿蹬,双眼圆睁——霎时间,仿佛重返生死搏杀的战场。
八十年风霜流转,昔日枪林弹雨中冲锋的勇士,已化作巷陌里的寻常老人。他们耳力渐衰,步履蹒跚,言语也变得迟缓。他们的脊背或许被岁月压弯,但民族存亡之际挺立的铮铮风骨从未弯折;记忆的河流或许日渐模糊,但融入血脉的勇敢从未褪色。那沙哑的嗓音里、布满印记的身体中,沉淀着永不磨灭的家国情怀,流淌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采访时,这些平均年龄近百岁的老人,用布满褶皱的手郑重敬军礼,以颤抖却坚定的声音讲述烽火岁月。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是撑起家国山河的钢铁脊梁。 80年前,他们为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闯过枪林弹雨——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抗战老兵。
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鲜活的抗战史;每一段回忆,都饱含着热血与温度。
八十年后的今日,凝视这些布满风霜的面孔,我们当铭记:铭记那被硝烟熏哑的嗓音,铭记那被子弹刻下的印记,更铭记那八十年未改的赤诚。他们是“家国”二字最厚重的注脚。
仰望他们,方知和平之重;记住他们,方能让那精神的火种永远照亮前路!